论导师导学观念的形成及其转变

来源 :继续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mm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育观念的个体性、稳定性、层次性特征及形成过程,对于解释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导学观念及其转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导师导学观念。导师导学观念的转变必须经历导师个人建构的过程,因为导师对于既有导学观念具有强烈的固守性,难以自行完成新型导学观念的内化和转变,所以必须借助于一种中介的力量促进其完成转化。大学是实现导师导学观念转变的有效环境,大学应通过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严格导师遴选,改变导师评价方式,促使导师向教育者的身份回归。
其他文献
高校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能够聚集优质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服务,然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建设并不完善,资源库的重要性也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这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规模扩大的需求不相符合。基于现实状况探究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高校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建设思路及实现路径,为加快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的建设进程建言献策。
以“体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践调研等方法,在新时代健康中国理念的引领下,从“体医养融合”的社区养老实践出发,阐释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提升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支持力度,培养社区养老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夯实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新时代“体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途径。基于此,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进行阐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