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课程思政”路径创新及形塑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轻工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同步、知情意行共进,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探索场景布局和融入手段,研究新工科课程思政路径创新机制,并进行效能评价与实践反思.以金属腐蚀理论与腐蚀控制课程为例,提出“融媒体”高效实施策略,解决了新工科课程思政难以贴合、难以渗透、难以共鸣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工程知识技能与个人成长抱负相联系,树立文化强国自信,厚植专业报国情怀.
其他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要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完善.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存在的招生通道相对单一、评价方式缺少弹性、高校与学生信息不对称、高校招生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应进一步围绕完善分层分类招考模式、优化多元招生录取标准、促进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方面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以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数据为研究载体,探究学生父母参与、亲子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参与和亲子关系整体上有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父母参与的直接影响效应更大,亲子关系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学业成就有一定的负向调节作用.从家庭和学校的角度出发,建议转变固有观念,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主动提升文化素养,以及加强家校合作,寻求家校合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课程的推进意义重大.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存在重甄别选拔轻发展激励、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展示、重教师评价轻多元参与、重量化呈现轻质性评价、重事务开展轻常态落实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影响、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薄弱、教师评价素养的匮乏、综合实践活动保障体系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此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凸显个性,确立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内容;加强沟通,提升多主体的评价参与度;改进方法,强化以写实记录和档
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面向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的“工程训练Ⅱ”实训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结合雨课堂、“U+新工科智慧云”等智慧教学平台和CDIO工程教育创新理念,探索了面向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从实训项目的选取、实训模式的重构、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结合、课程评价标准的量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对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级考试,但近几年缺考率逐步上升,这一现象引起了考试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缺考现象引起的一连串问题入手,找出了缺考现象背后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从实际出发,从改革考务管理模式、改善和拓展教材服务、加强自考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提高助学单位的服务意识等四个方面寻求方法提高实考率,努力使自学考试在构建我国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普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全面提升思政课教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次集体备课为案例,通过“说课”“品课”两个环节,阐释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下如何落实好大学阶段课程目标,注重内容衔接性与高阶性,强化课程思想性与理论性,提升教学亲和力与现实感,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而评价可以实现“以评促改”,优化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逐步缓解就业难.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路线,首先采用德尔菲法调研评价指标,其次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T大学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及权重,对T大学评价的等级为中等,并对推进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为分析高考生优势科目对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的影响,以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考生高考成绩信息为志愿填报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分析发现:1)考生专业志愿填报与高考优势科目关联紧密,考生选其所长的倾向明显;2)考生成绩水平、性别对优势科目与志愿填报关联性的影响明显.据此,建议高中学校在选考科目选择前开展考生优势科目评估,高校在录取、教学、转专业等环节充分考虑高中优势科目因素.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高校人才招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严格禁止招聘的歧视性条件,保障了招聘公平性,提升了人才引进的质量,促进了人岗相适,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服务于学校学科整体发展.各高校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建立全面公平的人才引进评价机制,与政府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协同发力,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实验室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是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场所.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总结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问题,调研后得出实验室五类风险.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从风险控制角度,对高校实验室安全防范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新校区建设与搬迁为契机,总结了一些做法及成效,对高校构建实验室安全防风险范机制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