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投入固定资产的资金额也在逐年增加,本文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管理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入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另外,房屋、建筑物完工之后,不及时办理验收入账手续就投入使用;一些二级单位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到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入账;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办理固定资产增值手续等,形成账外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仅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价值量的核算,设备处、后勤处、图书馆等部门进行实物量的管理。从表面上看,资产管理涉及每一个部门,是在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职能部门分块管理,由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固定资产账物不符、账账不符、数据失实、口径不一等问题。
(三)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实等问题。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四)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部门之间盲目追求“小而全”,争设备、争投资、重复购置,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重预算安排,不重实物管理,难以做到集中管理、调剂余缺、资源共享,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与浪费 。
(五)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完善。多数高校固定资产都已使用了计算机进行统计与管理,但一方面这些管理软件只侧重于仪器设备的录入、统计,而对房屋建筑物、图书等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录入,因而无法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全貌;另一方面管理软件无接口,不能实现部门之间实时核对账目,很难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监控。
二、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权威、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进行一级管理;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二级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则进行三级管理,应有一名处级领导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根据单位资产数量确定)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账的基础性录入,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将固定资产实物落实到具体使用人员,保管、养护本单位固定资产,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参与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与清查工作。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制度,登记与审核制度,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资产变动与调拨制度,资产清查制度,损失、丢失赔偿与报废制度,内部控制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与协调,并将制度落实到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堵塞漏洞。
(二)加强内部的审计监督,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由于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影响极大,因而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学校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对全校的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应该由主管校领导,财务处、资产处、审计处、纪委及使用单位等有关人员,联合组成清查工作小组。在清查过程中不走过场,不作秀,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应制定严密的固定资产处置办法,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国有资产在变卖、报损、报废时的报批程序和审计监督程序,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尝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是固定资产核算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也是高校人才成本核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无形损耗情况,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可信,真正代表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实力。现今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不完全是国家拨款,有的是自筹资金、创收收入,还有捐赠转入等其他方式,因此应按资金性质,分期分批计提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在计提折旧时应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净值。
(四)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率。高校应根据学校每一年的发展需要及学校的综合财力情况,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新增固定资产的总体结构、规模效益进行核对,以防止新增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总体资产使用效益下降的情况发生。
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一经确定,资产管理处应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从其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对大宗固定资产采购项目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对每一种类、每一批次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功能定位,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比较产品的性能,对比生产厂家和售后服务,为使用部门配备优化合理、先进的固定资产。这样可以减少使用部门互相之间争设备,互相攀比,一味追求小而全的思想,减少设备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五)利用现代科技,实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的资产管理软件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来说,是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科学化的唯一途径。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及管理人员的更替频繁等原因,资产管理软件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为决策者、各级管理者、财务审计相关部门、上级部门提供了数据信息,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且具有权限分置的功能,在指导资产管理体系运转过程中发挥大脑中枢的作用。学校一级资产管理员作为超级用户,根据资产管理细则对二三级单位管理员、学校财务一般人员设置不同的管理权限。这样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为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朝宏.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2]王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1)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管理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入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另外,房屋、建筑物完工之后,不及时办理验收入账手续就投入使用;一些二级单位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到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入账;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办理固定资产增值手续等,形成账外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仅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价值量的核算,设备处、后勤处、图书馆等部门进行实物量的管理。从表面上看,资产管理涉及每一个部门,是在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职能部门分块管理,由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固定资产账物不符、账账不符、数据失实、口径不一等问题。
(三)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实等问题。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仅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对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入账后数据一直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四)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部门之间盲目追求“小而全”,争设备、争投资、重复购置,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重预算安排,不重实物管理,难以做到集中管理、调剂余缺、资源共享,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与浪费 。
(五)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完善。多数高校固定资产都已使用了计算机进行统计与管理,但一方面这些管理软件只侧重于仪器设备的录入、统计,而对房屋建筑物、图书等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录入,因而无法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全貌;另一方面管理软件无接口,不能实现部门之间实时核对账目,很难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监控。
二、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高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权威、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监管各级各类资产。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进行一级管理;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等实物和价值,进行二级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则进行三级管理,应有一名处级领导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根据单位资产数量确定)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账的基础性录入,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将固定资产实物落实到具体使用人员,保管、养护本单位固定资产,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参与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与清查工作。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制度,登记与审核制度,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资产变动与调拨制度,资产清查制度,损失、丢失赔偿与报废制度,内部控制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与协调,并将制度落实到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堵塞漏洞。
(二)加强内部的审计监督,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由于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影响极大,因而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学校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对全校的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应该由主管校领导,财务处、资产处、审计处、纪委及使用单位等有关人员,联合组成清查工作小组。在清查过程中不走过场,不作秀,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应制定严密的固定资产处置办法,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国有资产在变卖、报损、报废时的报批程序和审计监督程序,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尝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是固定资产核算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也是高校人才成本核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无形损耗情况,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可信,真正代表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实力。现今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不完全是国家拨款,有的是自筹资金、创收收入,还有捐赠转入等其他方式,因此应按资金性质,分期分批计提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在计提折旧时应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净值。
(四)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率。高校应根据学校每一年的发展需要及学校的综合财力情况,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新增固定资产的总体结构、规模效益进行核对,以防止新增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总体资产使用效益下降的情况发生。
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一经确定,资产管理处应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从其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对大宗固定资产采购项目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对每一种类、每一批次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功能定位,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比较产品的性能,对比生产厂家和售后服务,为使用部门配备优化合理、先进的固定资产。这样可以减少使用部门互相之间争设备,互相攀比,一味追求小而全的思想,减少设备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五)利用现代科技,实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的资产管理软件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来说,是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科学化的唯一途径。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及管理人员的更替频繁等原因,资产管理软件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为决策者、各级管理者、财务审计相关部门、上级部门提供了数据信息,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且具有权限分置的功能,在指导资产管理体系运转过程中发挥大脑中枢的作用。学校一级资产管理员作为超级用户,根据资产管理细则对二三级单位管理员、学校财务一般人员设置不同的管理权限。这样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为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朝宏.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2]王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