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冰时,暖一暖自己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寒料峭,风吹到脸上,是冷的。
  我知道,这两天,你因为班里学生的事情很是伤感。在师生矛盾面前,你有很多的委屈和无奈,也受到了一定的误解和伤害,甚至有了辞去班主任工作的想法……
  是的,想起刚刚过去的这一周,确实很令人郁闷,谁也不想再次提及。但同时理性也告诉我们,回避和漠视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反而显得懦弱。虽然旁观者未经其历,不知其味,但这起全校沸沸扬扬的师生矛盾,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剖析的地方,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更有幸福感、尊严感和成就感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每天也能有更多的微笑面对自己、面对班级、面对学生。
  学生是好教的吗?老师是好当的吗?这个问题,远远超越了“是”与“不是”这一界限。这次的师生矛盾也使我想到了许许多多其他的师生矛盾和冲突,有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有媒体报道的,也有我曾亲身经历的……
  怎么当老师?现实中确实有极少数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算小菜了,他们骂老师、威胁老师的事倒时有耳闻。老师付出了好心和善意,却得到这样的一个回报,心理落差和受到的伤害可想而知。有人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其实,老师是不期望学生有什么回报与感恩的,但这样“不期而至”的“回报”也着实让老师心生寒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教,还是要做。当老师的,不管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无法选择、无法切割、无法回避。教育有阳光明媚,但也不乏凉风冷雨,无论如何,为师者都要用爱与责任,还有宽容去面对,这就是为师者的“宿命”吧。得英才而育之,乃为师者一快事;英才未遇,也不必过于悲观和失望,须知,教育他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好在,这样的学生不是大多数;好在,这样的家长,也不是大多数。所以,我们仍有坚守阵地和怀揣梦想的理由。当然,老师也要学会自我成长和自我保护,尤其在这样的季节,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更要学会暖一暖自己,然后,本着一份责任与担当,不战而屈人之兵地引领学生,往成人成才的方向挪步……
  用降低期望暖一暖自己。学生有千万种,经历、背景各不相同,在有人眼里,连供他吃喝拉撒的父母都可有可无,动辄给父母脸色,遑论老师!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他认为自己是不可侵犯的,就是不可侵犯的,他就是世界,就是一切,老师家长倒成了被压迫的对象、用来发泄的气囊。有的甚至还会欺软怕硬,越是亲近的人,他越是不当回事,越会欺负、越会轻视,而对于来自同龄人或外人对他的欺负,他却一改盛气凌人之姿态,转而“俯首称臣”。所以,老师也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你、尊敬你、读懂你的关心和付出。这个世界,误判、误解是永恒的,好心未必获得理解与好报。做老师的,和学生间的误解、误判解决得越好,你的快乐和愉悦也就越多。当然降低期望,并不是回避或漠视可能出现的师生矛盾,或推卸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而是因材施教,分梯度、分层次地对学生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鼓励他们小碎步地前进。如何减少师生间的误解和矛盾,如何因人而异地要求学生,这是为人师者一个永恒的学习主题。
  用平时投入暖一暖自己。有时师生矛盾的发生,看似是一个孤立、静止的事情,其实往往都有着一定的发生背景,和以前曾经发生的事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有着一定的累积,也就是说可能都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问题发酵过程,一旦遇到一个小小的着火点,师生矛盾这团火就很容易燃起来。所以,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时化解一些负面情绪和剪不断理更乱的小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不积怨,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好心得到理解、落到实处,有效增加师生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缓解矛盾,消除隔阂,降低问题的“着火点”。再说,老师也应该有一份承担误解和不满的胸怀,毕竟我们是为人师者。
  用静心等待暖一暖自己。在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时难以把控的人性弱点,所以,老师尽量不要在心绪不佳或情绪激动时去处理棘手问题,没有好办法时,可以先让自己缓一缓、冷一冷、静一静、慢一慢,也可以和同事交流交流,寻求帮助。从这个角度说,老师要学会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因为不良情绪有传染、阻碍功能——能传染给他人,升级不良情绪,也会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此背景下,再注意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矛盾的发生概率就会小得多,问题的解决也会好得多。机智、幽默地批评当属最佳,这应该是每一位为人师者的努力方向。一位九年级的大男生,坐在乒乓球台上晃来晃去。“一个乒乓球有多重?你有多重?是一个球的多少倍?”听我此言,他无趣地从乒乓球台上挪了下来。还有一次一学生在我前面扔包装袋,“谢谢你给我提供了一次保护环境的机会噢!”他惭愧地把垃圾捡了起来。
  用进退有度暖一暖自己。问题出现了,还是要解决。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理有利有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率性而为有时也很容易让自己受到家长、社会(包括媒体)等的道德审判和舆论打击,而你心在流泪甚至在滴血,却又百口难辩,从而让自己受到第二波的冲击和伤害。所以,遇到不期而遇的棘手问题时,我们必须理性而为,既不能“热”极端,针尖对麦芒,又要避免“冷”极端,弃之不问一推了之。老师原谅还是不原谅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可以原谅或不原谅学生?若可以原谅,那又以什么方式原谅?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道不易跨越的坎儿。
  每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会遇到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师生矛盾。十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中,我也不止一次地遇到类似的学生,现在回忆起来,除了很多事情让现在的学生无法面对自己外,也有几件事情的处理,让现在的自己不愿去面对学生……
  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位优秀或不优秀的学生,增长自己的育人智慧,找到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办法,把外因的力量优化起来,淡然面对自己的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威信力和亲信力,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师生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让自己多一份smile。
  乍暖还寒,遭遇冰期,我们真的要学会暖一暖自己。如是,我们才能戮力而行,才有心情倾听自己行走在教书育人之路上的跫然足音。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八一学校)
其他文献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长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
期刊
英语课上,班长送来了两个男生。  我问:“怎么了?”  班长答:“他们两个打起来了,英语老师进班后,他们还是很激动,老师说为了不耽误全班同学上课,先把他们俩送到办公室。”我示意班长先回去上课,不慌不忙地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后,开始看着这两个学生。从他们的表情看来,似乎还是有很大的情绪,两张脸都拉得长长的,碰到我的目光后,又看向一边,眼神里有被送到我这里的无奈,有由于理直而产生的气壮,也有对身边那个人的
期刊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中职生在完成学校学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往往表现出兴奋、新奇,他们会向班主任询问相关事项,会打听实习单位的情况和岗位要求。对中职生而言,顶岗实习是一个新的转变,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但他们对困难的预计却显得稍有不足。因此,处于顶岗实习阶段的中职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由于角色模糊带来的心理冲突;由于理想与现实差
期刊
他,入学成绩全校第一,日常测试的成绩在班里也是遥遥领先,人长得帅,家里条件也比较好。大家都认为他很优秀,但是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问题学生”,他自傲、冷淡、孤独,从不与同学一起玩,表面看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间一长,其他同学也都默认了这种情形,认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基本不再主动与他打交道,而从他的表情来看,他并不介意,或许他已进入“高手从来寂寞”的境界。  “有什么
期刊
儿子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经常考满分,同学们一直挺佩服他的。上初一第二学期时,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爸,我可不可以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我的同学?”“干什么?”我不解地问。“同学说,好问我一些数学问题。”“这个可以。”我马上答应。但又转念一想,由于工作繁忙,我晚上经常不在家,用家里的座机不是更方便?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儿子时,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您不是不让把家里电话告诉别人吗?”  是的,我
期刊
中学生在校轻微违纪现象十分普遍,上课讲话、玩手机、睡觉、吃东西、迟到、抄袭作业……所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这些“小恶”,够不上纪律处分,但会时时骚扰着班级的正常秩序。因为对班级有影响,不抓肯定不行,但又没有什么特别给力的抓手。谈话教育,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肯定不能对所有人都有用。用制度处罚,尺度要合适,轻不得重不得,要给予违纪学生一定的教训,又不能什么事都上纲上线。
期刊
看完这个案例,我为赖老师的做法拍案叫绝,这是智慧教师的做法,但有几点值得思考。  一、承包人的确定  把工程承包给业务能力低下的施工队,延误进度事小,影响建筑质量事大。赖老师独辟蹊径,把班级责任田承包给捣蛋鬼,这是对他们的信任,其目的在于唤醒他们的自律意识。但自由认领,随机赋任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和班干部的不满,从而影响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甚至以其他方式,如采用违纪违规的方式把心中的怒火发泄。
期刊
赖老师班级管理创意成功的原因在于:  一、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赖老师此举正合此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将班级“归还”给学生,将集体与个体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让每个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班主任的“懒”有些时候比“勤”更有积极意义。大凡优秀的班主任往往都懂得放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
期刊
当了班主任后,我被学生戏称为“老班”,从此和学生势同猫鼠。猫虽厉害,仅有一只,“老鼠”数量却多,且动辄四处出击,时不时闹点大小事,弄得老班我疲于应付:处理完张三又要关照李四,加上自身的教学负担和学校不定期派下的任务,逼得年近不惑的我常常生出“廉颇老矣”的感慨。  一日,对镜拔除新生白发数根,我不禁“恶狠狠”地感慨:“班主任这块责任田实在不是人干的!”同事笑曰:“既是责任田,何不承包出去?”一语惊醒
期刊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顺口溜:“新时代的教师标准: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忍得了奇葩,护得住智障。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骂得过泼妇,斗得过流氓。镇得过泼皮,演得了三藏。”  我们成了“问题的处理者”,天天都在为问题而忙碌。有的因为孩子重复地出现同样的问题而烦躁,甚至态度粗暴,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