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现实中同学们一方面是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程,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在生活中实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品德教学教育缺少激情,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激情,在实践中积累激情,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激情中和谐进步、和谐成长。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激情
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所以动之以“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精彩的导入是必备条件。方法较多,如: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悬念;讲故事激情;画一幅漫画;用表演游戏的方式导入等,用时不多,却形成了先声夺人之势,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我出示图片——黄山的团结松,问:同学们能展开想象来描述一下吗?在这样的激情导入中,同学们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必然会得以充分体现,而且也可以诱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因此,以激情来贯串整个课堂,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学生们必然会积极学习这门学科。
二、强化感官刺激,诱发体验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感官刺激是产生情感的重要前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录像、投影图片、录制音乐、出示实物等,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气氛,有效缩短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社会生活需要法律》时,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惨状,肯定会激发同学们的激情,从而对于交通法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形象、直观的刺激下、在深刻生动的演示中,学生很容易身临其境,主动地置身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中,兴致勃勃地去感受、体验,将教材中的“理”内化成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从而实现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转化,使思想品德问题入口简寓意深,增强了思想品德的趣味性,从深处激发学习的激情。
三、积累成功体验,唤起思辨激情
以往的教育实践告诫我们,传统的说教形式尽管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看,它难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要遵守课堂规则”的误区,一定要走出“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误区,走出“犯错误是坏事”的误区,走出“荒谬幼稚可笑”的误区,在允许同学们质疑、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寻找疑点,形成质疑习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启发引导。事实发现很多学生只有敢于质疑理论,反问问题,才能真正驾御思想品德知识,达到心领神会,体现思想品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如“环境保护”一节中,就有学生发现了农村乡镇在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比较严重、外国企业到中国开办企业是不是会污染环境等问题,并举出有关事例。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的否定,不仅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放下架子,多肯定学生。学生一有错,就生硬地打断,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扑灭学生思辨的火花。教师应摒弃一味地“求同”的做法,注重“求异”的方式更能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的及时疏导和归纳总结,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就应给予机会,这样有助于洞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的思辨激情。
四、优化师生感情,强化实践激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是思品课堂教学的最后重要环节。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时的交流中,教师要主动的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可以说出自己上中学时的错误,从而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形成互相信任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精练,动作形象,富有感染力,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学生回答问题时,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激励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我们帮你改……”,千万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因受到尊重而乐意与大家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了自信,必然会积极实践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考查中,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和违纪行为,要及时的给予提醒和帮助,切忌和其他教师一样,“趁火打劫”。因为不出现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应该比别的教师更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可没有选择的批评学生,尽管我们的心是好的。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决不是简单的事,思品课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教育者应把眼光投于课外和实践。教师要合理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走出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总之,在课堂的阵地中,我们不仅要有效地教,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做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主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激情,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激情
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所以动之以“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激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精彩的导入是必备条件。方法较多,如: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悬念;讲故事激情;画一幅漫画;用表演游戏的方式导入等,用时不多,却形成了先声夺人之势,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我出示图片——黄山的团结松,问:同学们能展开想象来描述一下吗?在这样的激情导入中,同学们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必然会得以充分体现,而且也可以诱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因此,以激情来贯串整个课堂,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学生们必然会积极学习这门学科。
二、强化感官刺激,诱发体验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感官刺激是产生情感的重要前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录像、投影图片、录制音乐、出示实物等,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气氛,有效缩短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社会生活需要法律》时,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惨状,肯定会激发同学们的激情,从而对于交通法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形象、直观的刺激下、在深刻生动的演示中,学生很容易身临其境,主动地置身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中,兴致勃勃地去感受、体验,将教材中的“理”内化成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从而实现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转化,使思想品德问题入口简寓意深,增强了思想品德的趣味性,从深处激发学习的激情。
三、积累成功体验,唤起思辨激情
以往的教育实践告诫我们,传统的说教形式尽管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看,它难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要遵守课堂规则”的误区,一定要走出“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误区,走出“犯错误是坏事”的误区,走出“荒谬幼稚可笑”的误区,在允许同学们质疑、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寻找疑点,形成质疑习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启发引导。事实发现很多学生只有敢于质疑理论,反问问题,才能真正驾御思想品德知识,达到心领神会,体现思想品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如“环境保护”一节中,就有学生发现了农村乡镇在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比较严重、外国企业到中国开办企业是不是会污染环境等问题,并举出有关事例。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的否定,不仅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放下架子,多肯定学生。学生一有错,就生硬地打断,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扑灭学生思辨的火花。教师应摒弃一味地“求同”的做法,注重“求异”的方式更能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的及时疏导和归纳总结,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就应给予机会,这样有助于洞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的思辨激情。
四、优化师生感情,强化实践激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是思品课堂教学的最后重要环节。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时的交流中,教师要主动的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可以说出自己上中学时的错误,从而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形成互相信任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精练,动作形象,富有感染力,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学生回答问题时,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激励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我们帮你改……”,千万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因受到尊重而乐意与大家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强了自信,必然会积极实践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考查中,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和违纪行为,要及时的给予提醒和帮助,切忌和其他教师一样,“趁火打劫”。因为不出现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应该比别的教师更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可没有选择的批评学生,尽管我们的心是好的。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决不是简单的事,思品课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教育者应把眼光投于课外和实践。教师要合理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走出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总之,在课堂的阵地中,我们不仅要有效地教,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做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主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激情,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