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上课爱随便讲话”、“易冲动,经常和同学打架”、“常做恶作剧”
班主任:“严厉的批评”、“耐心的劝导”……
结果:学生屡犯错误,班主任多次教育,学生仍“屡教屡犯”!
这番景象,时常出现在每个班级里,也经常呈现在每位班主任面前。我们暂且称这类在行为习惯上连续犯同类错误的学生为“屡犯错误”的学生。仔细分析这些学生,有小部分人可能从小就有叛逆心理,但是大部分人是由于自制力差等原因所致。
对学生犯错误,最直接最常用的便是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屡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犯了一次错误,经过班主任一次批评教育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而是会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因此,班级里就经常有一个或几个学生频频受班主任批评的现象。对此,我认为对“屡犯错误”的学生,不能依赖于批评教育这一单一方法,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非常规”策略,尽早有效地引导其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一、第一个层次:“法疗”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遇见“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冷静再冷静。因为,这类学生不是第一次犯错误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特别好”,简单的教育方法对他们来说毫无作用。对此,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一)给予满足法——自讨没趣
有些学生的脾气特别犟,好言相劝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严厉的批评更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采用“给予满足法”。
案例一:在我的一堂课上,其他学生都很认真,唯有学生A拿着笔在本子上划来划去。我走近细看,原来他正在画画。当时我非常生气,本想把他的本子马上撕掉,并狠狠地批评一顿。但转念一想,这样治标不治本。于是,我强压心中的怒火,用手敲敲他的桌子,示意他把东西放起来。课后听其他学生说,A在上其它课时也经常画画。于是,我就把A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很喜欢画画吗?”他不作声,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喜欢画画这是好事,从今天开始,给你布置一个作业,你每天都画两张漂亮的画,按时拿过来给老师检查,但不能在上课时间画。如果真想在上课时间画,也可以,事先跟老师打招呼,到老师办公室里画。”就这样,以后就没见A在课堂上画画了。
案例二:做眼保健操时,总有两位学生不认真,经批评有好转,但过几天,依然如旧。于是,在一次班队课上,我拿着值日班长登记的名单,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之所以每天让大家坚持做眼保健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家的视力,可是有两位同学极不愿意做眼保健操。所以从今天开始,取消这两位同学做眼保健操的资格。”开始几天里,这两名同学一直看着其他同学在做眼保健操,还比较得意,可慢慢地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没过几天,他们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很想做眼保健操了。”我说:“不行。”又过了几天,这两名学生又跑过来找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苦苦哀求道:“老师,我们错了,眼睛是自己的,我们以后一定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名学生都认真地做眼保健操了,其他同学都看到了这一幕,做眼保健操时也不敢不认真了。
(二)提供选择法——知难而退
用“强制”的方法,把“屡犯错误”的学生“驯服”,学生表面看是“妥协”了,但内心还是不服气的。因此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可以采用商量、讨论的口气,平心静气地与学生交换意见、看法。
比如,班级有几位学生的坐姿不规范,怎么也纠正不过来。对此,班主任就让他们做选择题:
(A)想继续上课,就要坐端正;
(B)如果真的不喜欢坐,就站着上课;
(c)真的坐不住,可以向老师请病假回家休息。
做了这个选择题,学生上课时都能有意识地坐好了。跟“给予满足法”相似,这种方法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用另一种形式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三)承担后果法——过错与责任同在
大部分学生“屡犯错误”的原因是自制力较差。因此,他们做错事后,一定要引导其承担后果,让其知道对自己做的事情要负责,有了过错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他们下次做事情时就会有所戒慎。
比如,我班有两名学生经常恶作剧。有一次,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他们故意把其他同学做好的幻灯片给删掉了。当信息技术老师跟我说这事时,我大吃一惊,心想这两名学生真是够胆大妄为的。这两名学生的恶作剧做过很多次了,批评、写检讨书的次数也不少了,如果同样处理,显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想,这次应该让他们体会一下恶作剧的后果,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我先不批评他们,只告诉他们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要承担后果,要向对方道歉,并问问他们的幻灯片是怎样做的,然后一模一样地做起来,做好后还要让对方“验收”……事后,我再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后果,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最后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干的事情自己负责”,从这次的教训中,这两名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四)故意冷落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总是经常受班主任批评,长此以往,他们对“批评”就产生“免疫力”了。因此,我觉得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作为班主任,不必急于处理这件事,应当先让学生经过一段反思、自责的心理体验后,再进行适当的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被肯定被重视的需要,如果明显受到老师的冷落,必定极为痛苦。在这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冷静下来,然后反思自己,并且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等到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此方法,若能巧妙用之,肯定会达到“无声教育”的效果。
二、第二个层次:“理疗”
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层,开启他们尘封的心智。因此,对“屡犯错误”的学生,贵在不断引导学生明“理”。
(一)榜样式——懂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
平时,班主任要多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去读名人励志的故事,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他们进行榜样熏陶。比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他后来终于成为演说家。
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搜集名人故事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个故事,然后进行筛选,挑选一些典型的名人故事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写读后感比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懂 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
(二)商讨式——杜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现象
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时,如果班主任没有把充足而恰当的理由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去反思、领悟,而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去改正,那么,很多学生就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更严重的会发生“顶牛”现象。但是通过商讨的方式,却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件事情的利与害。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级流行起玩卡通卡片,有的学生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作业便敷衍了事。于是,我把所有的卡片一律没收。但后来经调查得知,还有几位学生依然偷偷地在玩,比如在寝室、家里玩……反正是避着你玩。我想,这样解决不了本质问题,于是在一堂班队课中,我就引导学生围绕“卡通卡片”展开讨论。首先,我用委婉的语气跟学生说:“同学们,近段时间,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玩卡片,老师虽然禁止,但有些同学依然对它情有独钟,看来这卡片的魅力肯定很大,老师也对卡片感兴趣了。这节课,老师特许你们玩卡片,你们开心吗?”这时,我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沾沾自喜。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玩卡片的好处。大部分男生觉得玩卡片的好处是:好玩,带来开心。这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卡片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快乐,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全部提倡玩卡片,玩卡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同意吗?”这时,班长举手了,“老师,不行啊,这样的话,有些同学就忘了完成作业……”紧接着,许多同学都发表了意见。“老师,这样的话,有些同学晨读的时间也会玩了。”“很多同学会把玩卡片当成学习的!”……这时,我借机引导学生把玩卡片的“利”和“害”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卡片。通过讨论,学生深切地明白了玩卡片的好处只有一点:好玩,但它的害处却很多。
同学之间打架,班级时常发生。通常情况下,班主任都是把学生叫过来狠狠地批一顿。是否有比“当头棒喝”更好的办法呢?有一次,我班那两名“火药桶”又打架了。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从表情看出,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说一说事情的起因。他们说是为了一块橡皮擦。于是,我引导他们说说打架的后果可能会有哪些?他们说可能受伤。“橡皮擦才值一块钱,你们的身体竟然比不上一块钱的橡皮擦吗?”这时,他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讨论:对这事,除了打架还有其它办法解决吗?通过讨论,他们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处理事情太冲动了。我继续引导他们以后碰到类似事情时,先不要那么冲动,先思考一下:解决这事,除了打架,还有其它办法吗?
三、第三个层次:“心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如是说。我觉得,这也可以用在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
(一)师疗法——重在干预
对“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研究其心理,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并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有效地干预。如果是课堂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设计《课堂习惯评价表》(见表一),让各科老师每节课下课后给他打分;如果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以一天为单位的《行为习惯评价表》(见表二),让班干部或者班主任每天给他打一次分。对一个星期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坚持不了的现象,对于这类没有达标的学生,可以引导他给班主任写《心灵卡》(见表三),让他们给老师写心里话。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及时、认真回复。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让班主任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以便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
(二)自疗法——贵在自律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是为了不管”,这应是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应从心理上、行为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学会自律。采用“自疗法”时,先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分析,明白错误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设计提示语,贴在桌角上或者墙壁上,时刻督促自己要坚持,并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评价卡》(如图所示):若今天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就在相应那天画颗“☆”,一周后进行小计,如果能得五颗“☆”,就奖给小礼物。四个星期再进行一次总评,四个星期都得“☆”的,再发喜报和奖品,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要“屡犯错误”的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并非易事。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宣泄,如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揉成团丢掉,以此释放内心的不快。
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如此。作为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往往能达到“非常效果”,会事半功倍!
班主任:“严厉的批评”、“耐心的劝导”……
结果:学生屡犯错误,班主任多次教育,学生仍“屡教屡犯”!
这番景象,时常出现在每个班级里,也经常呈现在每位班主任面前。我们暂且称这类在行为习惯上连续犯同类错误的学生为“屡犯错误”的学生。仔细分析这些学生,有小部分人可能从小就有叛逆心理,但是大部分人是由于自制力差等原因所致。
对学生犯错误,最直接最常用的便是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屡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犯了一次错误,经过班主任一次批评教育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而是会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因此,班级里就经常有一个或几个学生频频受班主任批评的现象。对此,我认为对“屡犯错误”的学生,不能依赖于批评教育这一单一方法,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非常规”策略,尽早有效地引导其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一、第一个层次:“法疗”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遇见“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冷静再冷静。因为,这类学生不是第一次犯错误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特别好”,简单的教育方法对他们来说毫无作用。对此,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一)给予满足法——自讨没趣
有些学生的脾气特别犟,好言相劝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严厉的批评更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采用“给予满足法”。
案例一:在我的一堂课上,其他学生都很认真,唯有学生A拿着笔在本子上划来划去。我走近细看,原来他正在画画。当时我非常生气,本想把他的本子马上撕掉,并狠狠地批评一顿。但转念一想,这样治标不治本。于是,我强压心中的怒火,用手敲敲他的桌子,示意他把东西放起来。课后听其他学生说,A在上其它课时也经常画画。于是,我就把A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很喜欢画画吗?”他不作声,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喜欢画画这是好事,从今天开始,给你布置一个作业,你每天都画两张漂亮的画,按时拿过来给老师检查,但不能在上课时间画。如果真想在上课时间画,也可以,事先跟老师打招呼,到老师办公室里画。”就这样,以后就没见A在课堂上画画了。
案例二:做眼保健操时,总有两位学生不认真,经批评有好转,但过几天,依然如旧。于是,在一次班队课上,我拿着值日班长登记的名单,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之所以每天让大家坚持做眼保健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家的视力,可是有两位同学极不愿意做眼保健操。所以从今天开始,取消这两位同学做眼保健操的资格。”开始几天里,这两名同学一直看着其他同学在做眼保健操,还比较得意,可慢慢地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没过几天,他们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很想做眼保健操了。”我说:“不行。”又过了几天,这两名学生又跑过来找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苦苦哀求道:“老师,我们错了,眼睛是自己的,我们以后一定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名学生都认真地做眼保健操了,其他同学都看到了这一幕,做眼保健操时也不敢不认真了。
(二)提供选择法——知难而退
用“强制”的方法,把“屡犯错误”的学生“驯服”,学生表面看是“妥协”了,但内心还是不服气的。因此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可以采用商量、讨论的口气,平心静气地与学生交换意见、看法。
比如,班级有几位学生的坐姿不规范,怎么也纠正不过来。对此,班主任就让他们做选择题:
(A)想继续上课,就要坐端正;
(B)如果真的不喜欢坐,就站着上课;
(c)真的坐不住,可以向老师请病假回家休息。
做了这个选择题,学生上课时都能有意识地坐好了。跟“给予满足法”相似,这种方法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用另一种形式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三)承担后果法——过错与责任同在
大部分学生“屡犯错误”的原因是自制力较差。因此,他们做错事后,一定要引导其承担后果,让其知道对自己做的事情要负责,有了过错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他们下次做事情时就会有所戒慎。
比如,我班有两名学生经常恶作剧。有一次,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他们故意把其他同学做好的幻灯片给删掉了。当信息技术老师跟我说这事时,我大吃一惊,心想这两名学生真是够胆大妄为的。这两名学生的恶作剧做过很多次了,批评、写检讨书的次数也不少了,如果同样处理,显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想,这次应该让他们体会一下恶作剧的后果,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我先不批评他们,只告诉他们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要承担后果,要向对方道歉,并问问他们的幻灯片是怎样做的,然后一模一样地做起来,做好后还要让对方“验收”……事后,我再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后果,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最后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干的事情自己负责”,从这次的教训中,这两名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四)故意冷落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总是经常受班主任批评,长此以往,他们对“批评”就产生“免疫力”了。因此,我觉得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作为班主任,不必急于处理这件事,应当先让学生经过一段反思、自责的心理体验后,再进行适当的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被肯定被重视的需要,如果明显受到老师的冷落,必定极为痛苦。在这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冷静下来,然后反思自己,并且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等到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此方法,若能巧妙用之,肯定会达到“无声教育”的效果。
二、第二个层次:“理疗”
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层,开启他们尘封的心智。因此,对“屡犯错误”的学生,贵在不断引导学生明“理”。
(一)榜样式——懂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
平时,班主任要多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去读名人励志的故事,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他们进行榜样熏陶。比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他后来终于成为演说家。
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搜集名人故事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搜集一个故事,然后进行筛选,挑选一些典型的名人故事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写读后感比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懂 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
(二)商讨式——杜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现象
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时,如果班主任没有把充足而恰当的理由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去反思、领悟,而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去改正,那么,很多学生就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更严重的会发生“顶牛”现象。但是通过商讨的方式,却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件事情的利与害。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级流行起玩卡通卡片,有的学生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作业便敷衍了事。于是,我把所有的卡片一律没收。但后来经调查得知,还有几位学生依然偷偷地在玩,比如在寝室、家里玩……反正是避着你玩。我想,这样解决不了本质问题,于是在一堂班队课中,我就引导学生围绕“卡通卡片”展开讨论。首先,我用委婉的语气跟学生说:“同学们,近段时间,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玩卡片,老师虽然禁止,但有些同学依然对它情有独钟,看来这卡片的魅力肯定很大,老师也对卡片感兴趣了。这节课,老师特许你们玩卡片,你们开心吗?”这时,我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沾沾自喜。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玩卡片的好处。大部分男生觉得玩卡片的好处是:好玩,带来开心。这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卡片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快乐,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全部提倡玩卡片,玩卡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同意吗?”这时,班长举手了,“老师,不行啊,这样的话,有些同学就忘了完成作业……”紧接着,许多同学都发表了意见。“老师,这样的话,有些同学晨读的时间也会玩了。”“很多同学会把玩卡片当成学习的!”……这时,我借机引导学生把玩卡片的“利”和“害”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卡片。通过讨论,学生深切地明白了玩卡片的好处只有一点:好玩,但它的害处却很多。
同学之间打架,班级时常发生。通常情况下,班主任都是把学生叫过来狠狠地批一顿。是否有比“当头棒喝”更好的办法呢?有一次,我班那两名“火药桶”又打架了。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从表情看出,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说一说事情的起因。他们说是为了一块橡皮擦。于是,我引导他们说说打架的后果可能会有哪些?他们说可能受伤。“橡皮擦才值一块钱,你们的身体竟然比不上一块钱的橡皮擦吗?”这时,他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讨论:对这事,除了打架还有其它办法解决吗?通过讨论,他们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处理事情太冲动了。我继续引导他们以后碰到类似事情时,先不要那么冲动,先思考一下:解决这事,除了打架,还有其它办法吗?
三、第三个层次:“心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如是说。我觉得,这也可以用在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
(一)师疗法——重在干预
对“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研究其心理,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并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有效地干预。如果是课堂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设计《课堂习惯评价表》(见表一),让各科老师每节课下课后给他打分;如果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以一天为单位的《行为习惯评价表》(见表二),让班干部或者班主任每天给他打一次分。对一个星期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坚持不了的现象,对于这类没有达标的学生,可以引导他给班主任写《心灵卡》(见表三),让他们给老师写心里话。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及时、认真回复。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让班主任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以便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
(二)自疗法——贵在自律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是为了不管”,这应是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应从心理上、行为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学会自律。采用“自疗法”时,先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分析,明白错误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设计提示语,贴在桌角上或者墙壁上,时刻督促自己要坚持,并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评价卡》(如图所示):若今天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就在相应那天画颗“☆”,一周后进行小计,如果能得五颗“☆”,就奖给小礼物。四个星期再进行一次总评,四个星期都得“☆”的,再发喜报和奖品,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要“屡犯错误”的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并非易事。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宣泄,如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揉成团丢掉,以此释放内心的不快。
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引导“屡犯错误”的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如此。作为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往往能达到“非常效果”,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