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VB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到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结合实例展示了体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条件迁移教学法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运用,并对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关键词】程序设计 对象 教学法
  
  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从整体上来理解这段话,它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对学生的关注要从更多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根据这个原则,我在对本届高一年级同学组织有关VB程序设计方面的课堂教学时,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我校高中《信息技术课》课本中有关VB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象大多数教授程序设计的课本一样,一开始介绍诸如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最后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察,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我认为把一些难懂的、晦涩的、抽象的东西放在开始来学习有两点弊端:(1)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2)容易伤害同学们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受到一些语言知识书籍从介绍一个小实例开始来引入的启发,我决定对本届高一学生开始不讲基本概念,而是和我一起做,在做中由同学们自己在直观上先去体悟这些概念,然后在时机成熟时再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所以在组织本章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自然过渡、类比等方法,和同学们首先一起探讨了VB软件的打开、程序的建立和保存、软件界面等方面的知识,由同学们自己探索着找出VB操作和以前所学软件的异同点。由于同学们已经学过Word应用软件,对这些相似的操作已非常熟悉,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然后,我给出一个求任意两个整数的加法实例,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做:(1)在当前窗体内添加了三个标签、三个文本框和两个命令按钮;(2)按照如下表格设计各对象的属性:
  缺省的对象名 设置的对象名 属性名 设置值
  Form1 frmaddCaption求和
  Label1 lblaCaption 输入被加数
  Label2 lblbCaption 输入加数
  Label3 lblc Caption 和为:
  Text1 txta Text (空白)
  Text2 txtb Text (空白)
  Text3 txtc Text (空白)
  Command1 cmdadd Caption计算
  Command2 cmdend Caption结束
  (3)在命令按钮“cmdadd”上双击鼠标左键,输入如下程序:
  txtc.text=val(txta.text)+val(txtb.txt)
  关闭程序编辑窗口,回到界面设计界面,在命令按钮“cmdend”上双击鼠标左键,输入如下语句:
  end
  关闭程序编辑窗口,按F5键运行程序。
  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不用讲解每件事的含义,同学们通过完成任务很自然地就会体会出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一切都迎刃而解。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和重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最终同学们能否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于其本身能否对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科结构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外部手段强加给他们的,还是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二、注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步骤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情况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比如,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范围的不同,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如下的实验过程,首先让同学们模仿求1到50之间所有自然数的方法,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5!,通过实验,同学们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
  dim I as integer
  dim x as integer
  x=1
  for I=1 to 5
  x=x*I
  next I
  print“x=”;x
  按F5键运行,得出5!的正确结果。然后我让同学们把程序少许做一下修改,求10!,这时很多同学认为这还不是小菜一碟,迅速将程序修改为如下形式:
  dim I as integer
  dim x as integer
  x=1
  for I=1 to 10
  x=x*I
  next I
  print“x=”;x
  按F5键运行,结果同学们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错误对话框,含义为“数据溢出”,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提示同学们将程序做一点修改,把变量X定义为单精度,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
  dim I as integer
  dim x as integer
  x=1
  for I=1 to 10
  x=x*I
  next I
  print“x=”;x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不过结果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求同学们再对程序做少许修改,求100!:
  dim I as integer
  dim x as integer
  x=1
  for I=1 to 100
  x=x*I
  next I
  print“x=”;x
  按F5键运行,同学们发现计算机又显示“数据溢出”。这时大家都猜测到问题可能又是出在变量所定义的数据类型上,纷纷要求老师给出办法。教师要求同学们对程序再做一点修改,把X定义为双精度变量:
  dim I as integer
  dim x as integer
  x=1
  for I=1 to 100
  x=x*I
  next I
  print“x=”;x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问题解决。到此为止,教师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但为了进一步使同学们认识到计算机所能处理数据的范围和理论上我们所能处理数据范围的区别,可以要求同学们试着用计算机求10000!,此时大家发现PC计算机已无计可施。在本例中,程序整体变化不大,占用时间也不多,但通过如此一个操作过程,同学们对整型数据、单精度实型数据和双精度实型数据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另外,由于一切都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在书本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综合编程能力。例如,同学们在学习FOR……NEXT循环时,书本内给出了一段求前100项自然数和的程序。这段程序在同学们弄懂FOR……NEXT循环之后,理解起来是并不困难的,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编程能力,我要求同学们对原程序做如下几种变化:
  (1)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跳数为2。
  (2)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跳数为1。
  (3)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n,求1到n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这里第一小题和书本原程序相比难度不大,只要将循环的跳数改为2即可,在模仿的前提下同学们就可以完成。第二小题增加了难度,在编程过程中,需要做两点变化,一要将循环变量的变化范围变为从1到50,二要修改循环语句中的通项,将循环语句变为S=S+2*I。要做到这些变化,需要同学们对for……next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第三小题在第二小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点要求,即循环变量的终止值需用变量n来表示,二需要在程序的前面增加一条定义变量n的语句,三需要使用InputBox语句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将终止值输入给变量n,这三点要求同学们能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对刚刚学习编程的高一同学来说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练习同学们的综合编程能力可以得到训练提高。
  四、引导同学们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养成运用动态思维判断程序是否正确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比较多的关注:(1)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程序要求同学们直接写出结果;(2)对于有循环或判断结构的程序,要求同学们根据条件一步步向前走,把循环过程写下来;(3)故意给出一些错误的程序,给同学们设计一些陷阱,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4)让同学们把书本中程序编写错了的地方改正过来。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高中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同学们了解现代程序设计理论中的面向对象编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等基本思想,培养现代程序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围绕着这个目标,在保护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按照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董南萍《关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9月16期。
  2、李春香《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教法浅探》《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3月5卷1期。
  3、罗小平《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若干重要细节的设施》《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1月16卷4期。
  (作者单位:262700山东省维坊市科技职业学院中计算机软件学院)
其他文献
自2005年9月,中江县教育局把通济镇中心校、富兴镇中心校等六个乡镇学校确立为“县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以来,由于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县特教中心和各试点学校努力工作,我县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也体会到“兼顾性原则”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性。  兼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普通学生,又要兼顾残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1、开场白要精彩。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
期刊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项目很多,动作有难有易。有些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体质状况、技术水平、每人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又各不相同。加上教学方法、场地、器材布置和保护帮助的措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学生各种情绪状态的变化。学生的情绪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就不易出现伤害事故,学习锻炼效果好。反之,学生的情绪消极,则课堂气氛沉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学习锻炼效果也较差。有资料表明,如果情绪不好的人被迫地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发展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的主阵地。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会不时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冷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课堂“冷场”的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冷场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冷场”的局面,着重谈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冷场    自高中教学以来,听过很多的课,发现一堂成功的授课在课堂上应听到学生的三种声音:笑声、回
期刊
一、加强与女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她们放下包袱,轻松学习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女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女生的数学学习,多鼓励少指责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何在?这是当前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我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觉主动探究是创新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思想,确立自主探究观念    在开展互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首先教师必须重新定位。在教师观上,破除“教书匠”的观念,确立科研
期刊
新教材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时间提前了,形式更灵活多样,包括儿歌、对子、谜语、谚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那么教师该怎样针对新教材、新内容,用崭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呢?    一、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学    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也是这样,尤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生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会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部健康而有序的运转机器。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其原因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若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之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能充分
期刊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或让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改变某些学生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幻想世界以自慰的情结。  学生中最常见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会有多样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极个别的优秀生和多数中等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激励,体验成功的欢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