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9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会有多样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极个别的优秀生和多数中等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激励,体验成功的欢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俯下身子,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同质量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少不了教师如春风雨露般的激励性评价。为此,我在评议教学中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和研究,通过适时适度的评价给学生以自信、以鼓舞、以方向,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情感状态下自主学习、自愿探究、自主发展,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激励性评价的时机要适当
  
  对学生行为的积极转变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就很值得我们借鉴。他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产生的结果:那些能产生积极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反复;相反,那些会导致消极结果的行为,以后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在评价中就运用了强化,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另外,以表示对这种行为的肯定,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稳固的平台。当同学不敢举手的时候,目光期待和语言激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激励,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与信任中获得了自信,就会由不敢说到敢说了。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进行评价,不会使学生与其它人相比而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其实就是激励性评价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鼓励。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我从不放弃激励自信与强化自信的机会。当学生不敢举手时,我静静地注视等待并鼓励学生“你能行”;当学生回答失败时,我总是耐心地听他说完并鼓励他“你比上次进步多了,再努力”;当学生有出色表现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号召大家一起鼓掌,来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当好学生提前达标时,我会说“相信你能顺利的闯过下一关……”,用更高、更具挑战性的标准要求他们,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产生新的需求;当个别学生稍差时,我把这看作“没什么”,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帮他们改正和矫正自己,学生会因为正确认识自己而感到高兴而没有压力。
  这样抓住时机,使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取得不同进步。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形成依赖的和谐氛围,不同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挑战新的目标,激励性评价真正起到了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机的作用。
  
  二、激励性评价和方法要多样
  
  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目标,我向来以不同标准来评价他们,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得到真诚的激励。多样灵活的激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期待性评价。“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关怀、爱护和鼓励,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教师,会以一种向上的激情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进步。
  2、定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的评语,由衷地赞美与鼓励学生,
  学生会从老师的俯身中感到亲近,会从赏识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所以老师要善于把这些需要化为自己的言行,诱导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学习。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巧于点拨,勤于鼓励,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把完成教学任务当作感情上的补偿,就会忘我地学习。
  4、互动性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以,在教学中,我除了本身努力去鼓励学生,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尊重也人、善于发现别人优点、诚恳地帮助别人克服不足的良好品质,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举两得的最好办法。
  总之,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评价每一个人的每一点长处和进步,这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真诚的激励使我们的评议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344700江西省南城县东方红小学)
其他文献
一、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概念    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摩记忆,偶尔动手验证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协调好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就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
期刊
自2005年9月,中江县教育局把通济镇中心校、富兴镇中心校等六个乡镇学校确立为“县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以来,由于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县特教中心和各试点学校努力工作,我县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也体会到“兼顾性原则”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性。  兼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普通学生,又要兼顾残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1、开场白要精彩。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
期刊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项目很多,动作有难有易。有些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体质状况、技术水平、每人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又各不相同。加上教学方法、场地、器材布置和保护帮助的措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学生各种情绪状态的变化。学生的情绪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就不易出现伤害事故,学习锻炼效果好。反之,学生的情绪消极,则课堂气氛沉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学习锻炼效果也较差。有资料表明,如果情绪不好的人被迫地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发展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的主阵地。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会不时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冷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课堂“冷场”的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冷场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冷场”的局面,着重谈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冷场    自高中教学以来,听过很多的课,发现一堂成功的授课在课堂上应听到学生的三种声音:笑声、回
期刊
一、加强与女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她们放下包袱,轻松学习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女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女生的数学学习,多鼓励少指责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何在?这是当前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我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觉主动探究是创新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思想,确立自主探究观念    在开展互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首先教师必须重新定位。在教师观上,破除“教书匠”的观念,确立科研
期刊
新教材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时间提前了,形式更灵活多样,包括儿歌、对子、谜语、谚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那么教师该怎样针对新教材、新内容,用崭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呢?    一、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学    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也是这样,尤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生
期刊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会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部健康而有序的运转机器。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其原因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若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之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能充分
期刊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或让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改变某些学生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幻想世界以自慰的情结。  学生中最常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