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一V”结构浅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一”作为常用数词,既可以用在量词或名词前,也可以用在动词前,构成“一V”结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初步对“一V”结构进行了归纳和解释。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做更深一步地探讨,让留学生了解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有助于其理解、记忆、运用,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副词“就”的隐现
  
  1.《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归纳了四种情况:a、d两种没有副词“就”;b、c两种情况是关于“一……就……”的。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把“一……就……”归纳为表示连贯、条件、因果三种主要关系,是跨复句大类的结构。两书对“一……就……”的描写解释具有共通之处。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一……就……”中前后动作行为(本文中的动作行为涵盖后续句中的时间、状态、结果等,下文中没有特殊说明也是如此。)之间的关系。副词“就”有时可出现,有时必须出现,有时不能出现,根据句子情况具体对待。如:
  (1)因为萍子一哄不住孩子,余老头就捺打火机。(严歌苓《穗子物语》)
  →因为萍子一哄不住孩子,余老头捺打火机。(-)
  (2)一进门,他就看见了陈天寿。(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
  →一进门,他看见了陈天寿。(+)
  (3)当然,一谈到这方面,就会遇到许多困难。(《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
  →当然,一谈到这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语复句研究》的例句中可看出,表示连贯关系的“一……就……”大部分可以省略“就”,如(2),所说的事情是确指性的和一次性的。表示条件、因果关系的复句大部分不能省略“就”,如(1)、(3),所表示的行为活动是非确指性的和非一次性的。(参见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
  由“一……就……”构成的缩略语,“就”必须出现,如:一学就会、一见面就吵架。如果“就”省略,容易造成如:﹡一学会、﹡一见面吵架等诸如此类的不合语法现象,致使两个动词紧挨在一起,造成歧义或病句,但可以说:一学会了、一听急了、一看傻了。这其中还牵涉到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本文只在此做简略论述。
  2.“一V”后续句中的动词有时与“V”是有明显联系的。如:
  (4)其时她正端坐案前翻阅呈子,两侧幔帐忽然拂动起来,抬眼一望,见一痴侧立幔帐旁,如风一缕,如影一张。(张洁《知在》)
  (5)穗子朝窗外一看,见一只美丽的黑猫站在冰冷的月亮中。(严歌苓《穗子物语》)
  “见”是“望”“看”的结果,从字面上表明了前后分句的关系。前者表明动作,后者表明结果。两者既是相继的动作行为,又有因果的关系。“就”在这种句式中不出现,因果关系比较淡薄,前后句子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确指性的和一次性的,后者更多的是对前一动作的补充说明。与“看见”、“望见”是动补结构具有相通之处。
  3.些“一V”比较独特,用于句末,没有后续句,也就更谈不上副词“就”的出现。如:
  (6)……我当年撬的锁多了,一根棍子,这样一扛。(同上)
  (7)她跟男的讲话,老要说:“哎哟你气死我了!”然后手臂就一甩水袖。(同上)
  (8)他突然看到了穿警服的警察,心就一惊。(陈应松《像白云一样生活》,《小说月报》2007年第3期)
  上例中的“一V”表示动作或变化是突然出现或者是彻底的,用来加强语气。(参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这样的“一V”没有后续句,没有相继的动作、结果。不同于其他复句形式。与“一……就……”相比,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种句式的区分。下文中我们将分析此种特殊情况。
  
  二、短量和整量
  
  1.“一V就V”,(相当于上文中的“一……就……”,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写做“一V就V”。)前一个V出现,接着出现了另一个V,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等在时间上相继发生。从认知方面来看,条件义和因果义都是由连贯义发展引申而来,是连贯义语法化的结果。连贯义是指前后两分句的动作、行为、状况相继发生,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条件义和因果义的前后分句在时间上也是前后相继的,这是他们的共通之处。由于时间上的先后性,使前后发生的行为,状况衍生出条件义和因果义。这种引申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例如英语中的“since”的因果义就是由事件发生时间上的先后引申而来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这种关系解释给学生,有助于他们对“一V就V”几种语义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一V就V”两个V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的过渡时间很短,即第一个动作结束与第二个动作开始,这其中经历的时间很短。前一个动作完成之后,立刻出现第二个动作行为,中间的间隔时间很短或为零。我们表示如下图:
  t0就是“一……就……”所表示的间隔时间量。
  


  而对于“一V“置于句末来说,没有相继的动作或状况发生,表示是V动作过程本身时间上的短量,动作的开始到结束这个过程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动作过程的时间短量。表示如下图:
  t0就是“一V”中动作“V”的过程的时间短量。
  


  3.“一”作为整数,放在“V”前,还表示整量,表示动作行为过程的整体性,完整性,即“V”是有起点、终点、过程的动作行为。所以没有起点、终点的无限结构动词是不能用在“一V”结构中的。
  
  三、动词的选择性
  
  1.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一……(就)……”结构之中的,能进入此结构的多是动作动词。如:
  (9)大门外,两个体格精瘦、目光猥琐、嘴唇黢黑的男人,胳膊一横,撑在了门上。(张洁《知在》,北京出版社)
  (10)汉子一听,脸上黝黑的愁容成了通红的了。(严歌苓《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有次外公见水果店门口排了长队,一打听,店里来了橘子。(同上)
  与动作动词相对的状态动词、属性动词很难进入这一结构。例如:是、仿佛、屹立、漂浮等。郭锐在《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把动词按照过程结构(起点、终点、续段)三要素的有无,分出无限结构动词,指无起点、终点,表现事情无始无终的动词。如:是、等于、当、像、在、总计等。郭锐的无限结构动词与状态动词有相通之处,从两类别中都含有“是”可看出。从这一角度来看,无限结构动词也不能进入“一V”结构(包括上文中区分的“一……(就)……”或“一V”两种结构。下文没有特别注明,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一V”结构所表示的动作或状况具有时间上的短暂性,与状态、属性、无限结构动词的持续性,无始、终点相悖。
  2.音节选择方面,“一V“结构中的动词多倾向于单音节动词。如上文中的(9)、(10),双音节动词较之单音节动词出现较少。如例(11)。这只是我们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直觉上的结论,如若更精确地探讨,还须进一步的语料统计。
  
  四、时体的选择性
  
  “一V”结构中,不能加“正在”、“着”。如:
  (12)我一说,你必定同意。(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
  →我一正在说,你必定同意。(-)
  →我一说着,你必定同意。(-)
  (13)小姨一听,心里起了波澜。(严苏《小姨》,《芙蓉》2007年第1期)
  →小姨一正在听,心里起了波澜。(-)
  →小姨一听着,心里起了波澜。(-)
  (14)国营工厂,从外面一看,就能看出它们那副冷漠自负的模样。(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
  →国营工厂,从外面一正在看,就能看出它们那副冷漠自负的模样。(-)
  →国营工厂,从外面一看着,就能看出它们那副冷漠自负的模样。(-)
  “正在”、“着”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的持续进行。“一V”结构排斥“正在”、“着”,是因为此结构突出动作的起点或终点或短时间内的整个过程,忽略其中持续的续段,把动作过程的续段看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V”结构常有后续句,表示两种动作或状况相继发生,或动作一经发生就达到的程度或结果。在这里“一V”是个时间上的短量,要很快转入后续句。
  
  五、余论
  
  英语中也有“一……就……”的类似结构,即as soon as。且soon有时间短的意思,更加说明了汉语中“一……就……”时间上的短量。对英语背景的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其理解汉语中“一……就……”的用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的as soon as不能用于句末,必须用在从句句首,汉语中位于句末的“一V”结构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郭 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袁明军.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J].中国语文,1998,(4).
  
   (刘 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有人写“黏性”有人写“粘性”,哪种写法正确?  “黏”和“粘”这两个字的读音和意思不同。“黏性”的写法正确。“黏”字读nián,表示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粘”字读zhān,表示黏性物(或用黏性物)把物体连接起来。“黏”字用于:黏稠、黏度、黏附、黏糕、黏合、黏糊糊、黏米、黏膜、黏土、黏性、黏液、黏着……“粘”字用于:粘胶、粘连、粘贴…… 说“这东西真nián”,要用“黏”字;说“
期刊
反问句是汉语里比较特殊的一类句型,除了形式层面,很多学者从语用角度对反问句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都或多或少忽略了反问句带来的礼貌问题。本文就汉语口语中反问句系统内部反问程度与礼貌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尝试对反问句的语用研究做一些补充。    一、反问程度    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明确的体系,在许多不同范畴或结构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限,而且这种模糊性分布范围很广。认知语法认为在语法研究中许多地
期刊
单就词语本身意义而言,虚词确实不如实词来得“实在”,但若放到具体语境中,一个用得巧妙的虚词,其意蕴之丰富,恐怕也要令再出色的实词逊色三分。如“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用,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副词,赋予句子某种特殊的语气,同时表达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感情。我们不妨借助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古人是如何巧用“其”这个虚词的。    一、表示期待、希望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课本第
期刊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字母词。比如CEO(首席执行官)、WTO(世界贸易组织)、NBA(美国篮球协会)等等。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了字母词,而且数量在逐渐增加。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收录了39个字母词,其中字母加汉字形式、英语缩写词形式差不多各占一半。2002年增补版中同类的词语收录增加到142个,其中字母加汉字的词占22%,英语的缩写词占7
期刊
摘 要:本文对“v+着”和“v+到”结构进行考察后发现,虽然两结构有时能互相替换,但进入两结构的动词具有完全不同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和语体色彩。同时两个结构在功能方面亦存在差异,虽都不常出现于书面语色彩较强的语篇中,相比较而言,“v+着”结构的口语色彩更强。  关键词: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 语体色彩    一、引言    “着”和“到”都能用在动词后作动词的结果补语。《现代汉语词典》“V+着”和“V
期刊
语言文字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向地方、行业延伸。2006年又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及意见,强调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稳步进行。《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规范》《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等规范标准发布实施,“中小学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和考查办法”修改完善。《规范汉字表》课题通过科研结项,目前《规范汉字表》(送审稿)专家委员会正对一些
期刊
一、引言    “A是A”格式是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格式,它所表达的意思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或许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把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来讲,就属于比较难的一类了。他们通常不明白以判断动词“是”做述语,而主语宾语相同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格式到底表达的一种什么意思。对他们来说,弄清“A是A”格式表达的意思,以便在生活中听懂别人的话,不影响交际,并且可以对这样的格式运用自如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又是
期刊
成县话与普通话最突出的差异是声调,成县话的调类虽然也有四类,但实际调值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成县话与普通话在声母上的差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边鼻音不分,二是把有些不送气音诚成送气音,三是把一部分舌头后音读成舌尖前音,成县话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差异是,成县方言前鼻韵母与后鼻的母相混,基本上没有前鼻韵母。
期刊
现代汉语不同词类的语义构词是目前词汇语义学比较关注的问题,也因其对汉语线性组合的语义选择、语义突显、语素排序等的分析与阐释而成为沟通词汇研究与句法研究的津梁[1](29)。本文即在以往语义构词研究的基础上,以“顾”的个案为例,对三大实词类之一的动词性语素所构双音复合词的语义构词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顾,还视也,从页雇声。”(《说文》)“从页”表示与头有关,“回头看”是“顾”的本义。“顾”是古汉语
期刊
引言  怀化方言是指通行于现在湖南怀化市鹤城区和中方县的地方话——怀化话。关于怀化方言较为准确的归属,最早见于已于1956年至此1960年由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承担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整理出的《湖南省方言普查总结报告》,《报告》认为怀化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