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曌山,开启一代女皇的生命之旅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名山,无论怎么被顶礼膜拜、香烛伺候,大多淡定从容,笑看流云如飞,斗转星移,静穆如故。或因古木参天,云蒸霞蔚,流水淙淙,楼台钩连,庙宇重重,山在人景仰的目光里变得越来越远了。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石蕴玉生辉,水怀珠川媚。四川广元,武则天的故乡,闪烁着一颗璀璨明珠——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曌山地处蜀山体系、龙门山之首,纵横26平方公里。红花白根青莲叶,三教原本是一家。优美而有灵性的天曌山,前佛教,后道教,人们习惯称之为“前山小峨眉,后山小青城”,凝聚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巍巍群山,莽莽林海。名山古刹,晨钟暮鼓。山,因人而闻名;人,因山而隆达。这座山,曾滋养了给中国历史进程制造出一段有声有色波澜历史的杰出女人,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山启日月,门开天府。天曌山,女
  皇武则天童年曾经生活和
  礼佛之地,山中多佛寺、仙观,梵天寺曾现佛光金莲,自唐代成为川、陕、甘、滇的佛教、道教名山,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游人如织,秘境洞天。
  松涛拍林浪,柯声伴梵音。千年古刹,晨钟暮鼓;巍巍群山,重峦叠翠;莽莽林海,万木峥嵘。梵天寺、读书台、蟠桃石、舍利塔、状元塔、神仙桥、日月湖、睡佛、听涛石、艮台观……自然人文景观,景景不同,景景辉映。天瞾山,一座在历史的烟云中沉浮的灵山,像一块璞玉掩映在秦岭南麓的莽莽峰峦之中。天曌山,它虽不像泰山、嵩山等名山因为有众多帝王祭祀而珍贵、显赫、张扬,但因为它启蒙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帝王意识”和女性意识,其人文色彩显得更为独特,魅力独具,绰约迷人。
  一座山与一代女皇的首次对话
  在四川省广元,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武则天小时候与天曌山的不解之缘的佳话——
  据传,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出身于士族高门,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后裔,父亲是隋朝宰相杨达。杨氏自幼聪慧,不学女红,习诗明理,却一直未嫁。隋时,佛教已经开始盛行,受家族影响,杨氏笃信佛教。后父亲杨达死于征战高丽途中,杨氏从佛尽孝,为父诵经超度,其时达十年有余。
  武则天父亲武士彠(yuē),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参加唐朝建国有功,被封为太原郡公、应国公、工部尚书。武士彠原配相里氏病故,皇帝李渊感其“忠节有余”,亲自做媒,将先朝名门望族杨达之女杨氏许配之,还亲自主婚,封杨氏为应国夫人。其时杨氏已经46岁,武士彠48岁。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伏诛,唐太宗授武士彠为利州都督。杨氏跟随丈夫来到利州,遍访名寺,烧香许愿,望为武家多生贵子。次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初元年改十一月为正月),杨氏生武则天,取名“元华”,并出资在嘉陵江岸古寺内开窟造像,以还佛愿。今皇泽寺12号窟“许愿图”“还愿图”,记录了当时杨氏礼佛的情景。
  天瞾山古树茂密,夏日清凉,自然成为官府避暑之地。加之天瞾山等处佛寺香火已十分旺盛,信众朝觐之风日盛。武则天经常由其母亲带领到梵天寺烧香拜佛。从小耳濡目染,武则天幼小的心灵就有佛理浸润。


  贞观五年农历六月十九,逢观音成道日,阳光照耀嘉陵江岸。一队人马吹奏着鼓乐,从利州府出发,行至天瞾山麓的回龙寺,杨氏烧三炷高香,换乘滑竿,走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声声蝉鸣更渲染了酷暑难耐。武元华继续随母上山朝拜,刚刚来到山门口,因暑热和极度干渴,杨氏晕厥在地。住持立即吩咐沙弥将其搀扶到禅房凉席上静卧休息,并命人煮一壶上等禅茶解暑。杨氏一杯禅茶入喉,顿觉口舌生津,神清气爽,通体透着沁凉,连赞神茶神茶。住持会意,命沙弥取出用竹筒装着的禅茶相送。稍事休息,便行礼佛事宜。
  武元华随母亲来到气势恢宏的观音殿,在母亲身边选一蒲团跪下,学着大人模样对观音塑像连磕三头。但见观音的莲花指突然金光熠熠,炫人眼目,空中同时飘洒着五彩花瓣,异香袭人。五彩花瓣与烟雾会聚到一起,形成一条“飞龙”在武元华头上盘桓,顷刻间飘然而去。杨氏与在场的僧人目瞪口呆,都认为天显异像,此女获得了观音菩萨的点化,已非凡人。这也应了蜀中著名术士袁天罡为其观相所言:“日后定成天下之主。”武元华虽年幼,却神情从容,若有体悟,此场景从此铭刻于心。
  天人感应,一代女皇与一座山的首次对话从此染上神秘色彩。这与她后来掌权后认定自己为菩萨转世不无关系。
  山就是一尊佛,佛也是一座山
  据《资治通鉴》载:“故荆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唐太宗李世民并赐封号“媚娘”。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驾崩,按照规定,先皇嫔妃须入寺诵经追福,因而媚娘出家,为尼感业寺。
  青灯黄卷,梵音佛声,媚娘日日参悟当有心得。永徽二年,武则天复召入宫。后在权力争夺中,武则天用佛教治理朝政、驾御政权,精于谋略,把揽朝政数十年之久。
  武则天用对佛教的虔诚来施展自己安邦天下的抱负,也颇费心思。在那个男权社会,要找到女人执政的依据可不容易。她命薛怀义研讨佛教经典里面记载女人执政条规。千琢万磨,千呼万唤,终于找出了一部经典——《大云经》。薛怀义等人又在旧译本里掺杂新说、附会己意,制造出了武周王朝的佛教圣典《大云经》四卷本及其注疏。经疏中盛言,神皇武则天乃“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武则天大喜过望,《大云经?疏》一出炉,武则天便颁行天下。


  武则天治下大兴建寺之风,并以自己为“模特”广造佛像,有众多遗存佐证。现今广元千佛崖大云洞窟正中立有一尊弥勒佛像,佛像“面相丰满,细眉大眼”。这尊佛像是依照某位女性雕凿,而当时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有这种资格,能称得上“细眉大眼”的女性模特只能是武则天。据专家考证认为,该尊弥勒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因武则天长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雕刻了这尊弥勒佛像,后壁龛中还并列“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像。   虽然没有亲自祭祀封禅,但武则天对自己幼年有启蒙意义的天瞾山尤其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相传,唐武德六年,天瞾山观音座前的花坛里开出一朵盛大的莲花,花蕊里一支红烛随日落而自明,日出而自灭。其时,成都一王姓人家,积善好德,有独子王积善,聪明好学,寒窗苦读。王积善发现后院内古井中透出红光,走近水井,只见水井映着蓝天,蓝天里浮动着一座莲台,莲台上生有一支闪闪发光的红烛,红霞映天。他觉得祥瑞降临,有神灵相助,于是夜夜借烛光苦读。时逢武则天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广纳贤才,王积善赴京赶考,过剑门,越二郎关,途经江潭,夜宿天瞾山。是夜,月华如水,松涛阵阵。王积善信步来到观音殿,推开木门,见观音座下一支莲花红烛发出缕缕柔和的光芒,将佛像映照得神秘、缥缈。掩门退出,想到家里井中之烛,暗暗称奇。旅途困顿,他沉沉睡去,夜梦自己高中状元,醒来天已大亮,急急打马上路,闯棋盘关,奔长安而去。放榜之时,王积善果然高中状元,其后成为宰相。王积善为了感谢天助其名,想弄清楚烛光原委,便奏请女皇,回乡查访。女皇问其故,王便把自己借烛光苦读诗书,天启心志的奇遇一一述说。武则天准奏,王积善越秦岭、穿栈道,再到天瞾山梵天寺找到那支红烛。红烛已熄,他许诺日后天天为观音供奉红烛。回朝禀报,详述利州梵天寺奉烛之诺。听着宰相叙说,幼时的情景在女皇脑海浮现出来:山上参天的古松、梵天寺恢宏的庙宇、观音殿洒落的花瓣、腾空而去的飞龙,一切恍若昨日,历历在目。女皇暗自沉吟,怎样报答启蒙之师?女皇武则天颁布一道圣旨,亲赐白银50万两扩修梵天寺,王宰相奉旨督办。含辛茹苦历经数载,一座气宇轩昂、规模宏大的寺庙拔地而起,每年香火不绝,朝圣者源源不断。天瞾山、梵天寺自此沐浴着女皇的恩泽。


  千年风霜摧折,1960年,梵天寺在一个静夜里悄然垮塌。1986年,应四川省佛教协会、广元市宗教部门邀请,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净天法师来到天台山弘扬佛法,讲经论道。净天法师与济善法师一起云游海外,讲经传戒,化缘筹集资金,耗资上千万,在原遗址修建寺庙,同时,又从缅甸请回一尊高2.2米、重3.5吨的玉石观音安放其中。这尊玉石观音,体态娇美,慈眉善目,手持佛珠,庄重肃穆。
  2002年,离梵天寺500余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佛塔,塔里供奉的是净天法师的舍利子。塔基四周雕刻着净天法师宏扬佛法的事迹和佛教故事。塔子命名为祖师塔,塔周围耸立着数十根树龄四五百年的参天古松,仿佛忠诚的护法弟子。据说在立塔之日,五光十色的佛光从睡佛之处升起,众人无不称奇,正应了佛家“归去来兮”之语。
  顺着山脊俯视,目光掠过陡峭石壁,但见一尊巨大的睡佛仰卧台面,其身长千米有余,轮廓清晰,神态安详,鼻梁、双唇和下颚更是栩栩如生。睡佛体态魁梧,茂盛林木仿佛给其披了一层厚厚的袈裟。睡佛四周群山环绕,浩浩莽莽之中更富神秘色彩。
  睡佛何来?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它与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大地震有关。“二月,壬寅,秦州地连震,坏公私屋殆尽,吏民压死者四千余人;命左丞相萧嵩赈恤。”该次地震震中在与广元接壤的甘肃天水,强震波及此地。
  734年3月23日,梵天寺住持仪清法师圆寂。仪清法师即是王积善宰相(武则天曾频繁更换宰相,多达73人,王乃是其中之一)。王积善修寺功成,便弃官到梵天寺剃发修行,法号仪清。仪清圆寂当晚,雷声轰响,紫色的闪电撕破夜色,天降倾盆大雨,寺内僧人突觉山摇地动,穿斗僧舍吱嘎作响。惊恐中待到天亮,众僧人打开寺门,但见对岸山体被震成几处滑坡,形成巨大沟壑,那面山体透射出七彩佛光(应是地震奇异现象之一的地光)。而整个山体、沟壑、山峦、树木浑然成佛像体形,睡佛横空出世。人们惊叹:“天生我佛。”僧人匆忙去叫仪清大师来指点这奇观,他们来到方丈室,见仪清大师双目紧闭,面容和静,已仰卧床榻圆寂了。奇迹般诞生的睡佛,让人引申为仪清法师功德圆满,修成正果,悟道成佛,守望灵山。仪清圆寂后,朝廷命立塔寺以资纪念,名状元塔(梵天寺后八角形石塔)。直到今天,游人依然惊叹天瞾山佛教两大奇观——自然之佛与宗教之佛的完美呼应,不仅是具象与抽象的相生,也体现了佛教 “天地人”的融合思想。
  人名得“意”山水,山名取之人名
  天曌山就在广元城边15公里处,享有“广元后花园”的美誉。这里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处真武宫三面悬崖,海拔 1700米,夏季最高气温20度。
  天曌山不仅拥有自然风光消夏温度,而且打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很值得玩味,尤其是很多方面都和武则天拉上了关系。
  沿着如挂在山上的飘带般的盘山公路前行,人走在上面若云中漫步。一路上,幻影迷离。从利州府来的那队花花绿绿的人马仿佛还在山路上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几团洁白的云雾在山巅飘来飘去,天瞾山好像一位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静静迎接我们。
  约莫走了一小时,经过一段舒缓的下行斜坡,在山谷的一处开阔地带,一座气势磅礴的城楼宫阙式大门耸立着。楼高10米有余,二层为古城堡,顶层为仿古亭,墙面刻有数幅工艺精湛的浮雕,大门肃穆威严。这便是天瞾山山门。
  山门左侧,数百棵脸盆粗、笔直的水杉整齐地立成七八排,像一支训练有素、威武的仪仗迎宾队,接受着行人的检阅。
  起身前行,过山门时,看见“广元天瞾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标牌。其实,尚需行进半里路,才能到达广元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办公地点。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公园负责人微笑着介绍,森林公园地处龙门山与米仓山交接地带南麓,景区面积1334.3公顷,海拔1100— 1600米。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园逐渐形成了以森林资源为主体、自然景观为依托、佛教道教文化为内涵的国家级旅游区,是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避暑养生、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
  在天曌山半山腰上,有一处平台,名为曌望台,在曌望台的绝壁上书有巨大红色隶书“曌”字。“曌”为武则天为自己取的名,也是她所创的文字之一,其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此山崖上“曌”字,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曌”字,以示家乡人对这位伟大女性的纪念。斑驳的石壁,圆润的文字,苍翠的山峰,观景台依此而建。观景台中建一亭,朱颜灰瓦,绿蔓缘柱而上。亭前建有一平台,朱木围栏,三面悬空。   站在曌望台上,清风拂面,顿感心旷神怡。登高远眺,山环水绕。利州风光,尽收眼底。城周群山,层峦叠嶂。城之东山,楼宇掩映;城之南山,横亘如屏;城之西山,半遮俏颜。凤凰楼、红军塔、来雁塔,点缀其山巅,宛如星点。滚滚嘉陵江、悠悠南河水,玉带环绕,柔媚蹁跹。
  过了曌望台,大约几分钟时间,车抵达公园核心水景区日月湖。高山出平湖,人们将通天河拦腰筑坝,遂成一湖泊,水域面积达百余亩。青山环抱之中,日月湖静若处子。天光映照,温润如玉。水坝上修有一座唐代风韵的观景廊桥,廊桥长77.5米,由对称式的三个古亭相连,红漆木柱,青瓦盖顶。站在廊桥上,可清晰看见睡佛雄姿。千百年,佛依然睡着。或许,千百年来,睡佛在梦中一定睁着眼睛,笑看红尘滚滚。沿湖边森林木栈道乘兴前行,可见百合、紫薇、水芹在湖边无忧无虑生长,那些鲜嫩的色彩嬉笑着扑面而来。
  “山高月影小,树幽鸟声忙。”白鹤、野鸭在湖里嬉戏舞蹈,见有人来,它们倏地飞到前面,在不远处栖落。绕湖而生的尽是马尾松、柳杉、桦木、栎等优势树种,它们奋力向上,吮吸阳光,用挺拔的身躯组成天然森林生态群,织就一张巨大的幽静的网。


  据同行的人讲,这个前山的高山湖泊,长廊两边是环湖的木质步道,有十九处临水休闲平台,每个平台用武则天用过的年号命名。其实,这个山就和武则天有关,武则天当皇帝后,给自己取名武曌,这个“曌”字是她生造并专用的,据说就得“意”于这里的山水:日月湖正对梵天寺,日月对空门而成天然的“曌”字。
  顺着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穿过遮天蔽日的原始树林,便来到天曌山的心脏地带。这里海拔137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平台拔地而起,四周峭壁如削,酷似天上琼台楼阁。自唐代以来,一直是道佛共处,寺观同山,佛道一般都以“天台”为山名。“5?12”汶川大地震后的2009年5月7日,广元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同意以武则天的“曌”名将天台山更名为天曌山。更名之举,将天曌山的人文内涵从驳杂的表象中凸显出本相来。
  在台面之上就是川北最古老的名刹梵天寺。寺庙选择一片开阔地带,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隐身于苍松翠柏之中,昭示着庙宇文化的神秘与庄重。站在寺门南望,见众多峰峦如芸芸众生,尽呈膜拜之态,倾听梵音佛语。遥想当年武元华叩拜观音“真龙天降”,其情其景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追忆。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梵天寺的损毁较为严重。如今我们看到的梵天寺是灾后原址重建的崭新建筑。建筑呈三路布局:中路次第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左路为鼓楼、斋堂、寮房,右路为钟楼、方丈室。建筑面积达2894平方米,其规模胜过历朝历代。梵天寺左侧还将建武则天纪念馆,丰富的史料将还原一个真实的一代女皇。目前,梵天寺已进入最后的收尾工程,将在不久对游客进行开放。
  石头上的“脚印”,一段神秘的传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天曌山打造得重峦叠翠、风景如画,更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山地气候相陪衬。大风吹来,松涛狂吼。烈日当空,浓荫蔽日,登高眺望,一览众山小。


  天曌山的后山与前山天池湖海拔相差约百米,形成奇特的地质植物景观。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幽美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人们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
  站在天曌山山顶眺望,群山苍苍,林海茫茫。望脚下,云雾缭绕,如临仙境。随行的人告诉我们,顺着天台阁景点向东不远,有一块蟠桃石。远看,巨石形似仙桃,倒立于地,四周无依,大风吹来,摇摇晃晃,顶部可站立多人,只要几人齐力推动,就可以使这石块摇动。
  悬石顶部也较平坦,约4米见方,可容10余人席地而坐。司马光与僧人或许来此针砭《茶经》,还练就品茶之功,闲暇之时常在禅房听住持讲解茶道,这对他的影响可谓很深。据说,苏东坡在一次斗茶中得白茶第一,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苏东坡笑答:“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问答皆妙,见解亦深。古代高品位文人大多盘桓于名山秀水间,除了自然风光的魅力外,迷恋的还有那山水形胜中的庙宇楼阁,以及隐于晨雾晚岚中的神秘宗教文化。司马光从小在天曌山,也被这样的自然、宗教气息所滋养、浸润。
  站在蟠桃石俯视足下,刀砍斧削,绝壁千仞,隐隐如闻雷鸣之声,依稀有摇晃之感,令人头昏目眩,四肢瘫软如泥。后呼救援,方才脱险。游人叹曰:无限风光在险峰。遗憾的是,在汶川大地震时,蟠桃石已被摔下山崖,殒身幽谷。我们不由心中一阵痛惜,攀着灌木树枝,顺陡峭的山路而下,在山腰停下,回望其殒身之处,“累累伤痕”裸露在天光日影之下。唯见一棵古松伸长手臂依然在苦苦挽留。古松与蟠桃石相依相守千百年,风刀霜剑,互诉衷肠,矢志不移,而今天各一方。那浊黄的松脂啊,难道就是古松之泪?别离之痛?自然之物,亦有情矣,而况人乎?


  距蟠桃石百余步,有一块立在悬崖边的巨石,顶上十分平坦,可容十余人,巨石与平台相距约二米,纵身可跃上巨石。巨石周围是高大的树木遮掩,环境清静,在此下棋读书清幽无比,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据《广元县志》载,司马光年幼时,随父司马池(曾任利州转运史)在利州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在此期间,司马光曾到天曌山景区朝山拜佛,觉得此处风光旖旎,富有灵气,便常来此习文赋诗,吟诵佳句,刻苦攻读。司马光聪慧好学,常登山避暑,习文赋诗。一日,他手捧最喜爱的《春秋》,读得累了,便走出寺外。忽然,他在寺东侧200米处见一巨大石柱依于崖畔,小心翼翼攀上柱顶,其顶面平如凳。听漫山鸟鸣,观远山风光,胸生层云,口占一绝:“舟航日上下,车马不少闲。近邑凑商贾,远峰自云烟。”天长日久,便在这块石柱台面留下了一双“脚印”。   如今,石头上的“脚印”清晰可见,三棵百年古松为读书台上的“脚印”遮风挡雨。山风徐来,我们仿佛依稀听到了司马光当年的读书之声。
  前山后山皆别致,三教合流泽万方
  来到读书台不远处的听涛石,这里松涛阵阵,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在这里漫步轻游,举目环顾四周,如果从天上往下看,就会发现悬崖峭壁的天曌山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环形山峦,从而形成这个巨大的盆地,好像是托起险峻天台的盆景。
  离开耸立于天曌山顶的状元塔,我们来到天曌山的后山——灵台山。灵台山的灵台观隐于重峦叠障之中,坐落在后山双龟山上。灵台观是一座道观,顺山脉走向依山脊而建,造形别致,风格典雅,楼阁亭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群山环抱之中,在丛丛密林的掩映下,灵台观更显出道教的静谧和与世无争的哲学态度。
  走过“灵台仙境”,步入密林掩映的太清宫。宫门口一对铜狮,虽多锈迹,也威风飒飒。三层高的八角仙楼,外砌回游走廊,门枋上镌刻着弘扬道家哲理的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殿内塑着高3米的太上老君塑像,骑坐青板牛,身穿太极宝衣,手持羽扇,眉慈目善。道教尊太上老君为道祖,乃开天辟地第一人。
  沿1 8级石梯拾级而上便到三清宫,门前两座石狮对峙,立柱飞龙缠绕,横木花卉鸟虫,雕刻精湛。宫门楹联宣扬的依然是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三清三境三宝开天三教,皈身皈神皈命积功归根。”
  时到中午,我们匆匆沿路返回,来到了灵台山脚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向密林深处延去,有一条山溪也像修得道法,时隐时现;正在迷惑中,又有潺潺水声引路。伴着嗡嗡蜂鸣,人便落入淡雅、清幽若梦的境界里。行约390级木梯便来到祖师庙。祖师庙其实是由道观建筑群祖师大殿、三仙观、观景亭构成。祖师大殿古朴、凝重,据险而立,古树掩映。石碑刻记:东汉武帝建武元年,真武帝在此修行得道,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乡亲感念其德而修此观。
  清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入川,带领农民起义队伍攻克利州城,城内贪官污吏仓皇逃往灵台山,站在制高点负隅顽抗,遂使祖师庙被战火焚毁。1993年,住持倪理兴道长筹资数十万元,在旧址上修复祖师庙。1996年2月26日,灵台山道观举行了隆重的开放仪式,当日信众多达8千余人。
  “前山佛教庙宇居多,后山道观为主,天曌山自古就是著名的宗教活动胜地,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在与随行人员的交谈中,我们豁然释怀:天地万物,真是有容乃大啊!
  山,因人而闻名;人,因山而隆达。或许,天下名山,无论怎么被顶礼膜拜、香烛伺候,大多淡定从容,笑看流云如飞,斗转星移,静穆如故。天曌山,兼北方山水之雄浑,容南方风光之柔媚,集佛道文化之灵性,融盛唐文化之精髓;天曌山,一座大气的山、一座厚重的山,一座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山……(责任编辑/张筠 设计/张籍匀)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中,昭觉已建成全国半细毛羊商品羊生产基地、无公害肉牛和肉羊生产基地、全省乌金猪养殖基地、国家商品用材林基地、全国苦荞麦生产基地等。基地建设的同时,昭觉品牌也正在形成。昭觉的羊肉被确认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马铃薯、苦荞麦和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昭觉,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依靠土地,放大优势,提高效率,走出了一条切实长远的增收致富路。  绿色梦想  从速生丰产林到果林,
期刊
昭觉在历史上因地处凉山腹地,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早在西汉时期,就在昭觉设置卑水县,昭觉西部地区现在的解放沟片区和四开片区属当时的越雟郡邛都县所辖,东部地区现在的附城、比尔、竹核、俄尔、古里等片区属越雟郡卑水县所辖。昭觉四通八达,东部古道沿着凉山彝族送灵路线通往滇黔,另一条沿着诸葛亮南征路线经美姑、雷波境内(沐川道)通往成都,西线通往西昌邛都县与越雟郡府,是古代交通要冲,是东走西来、南来北往的民
期刊
昭觉,这里是中国西南部腹心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山与山白云相连,坝与坝绿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每年立秋前后,便是荞麦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麦香飘飘,涌动的麦浪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黄得殷实,富贵,蓬勃;黄得翻江倒海,惊心动魄,金光灿灿。在彝人眼里,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激动人心的季节。  金色凉山 金色荞麦  从西昌出发,沿
期刊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松茂茶马古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如此多元而重磅的关键词集于一体所指向的,正是位于四川西部的松潘。  松潘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军事要塞。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松潘草地,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松潘战役、塔子山战斗、马场战斗和毛儿盖战斗。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松潘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意义非凡,并从此踏进苍茫草地,踏上了最为艰苦的一段
期刊
如果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遭遇意外,孤身只影,举目无亲,求助于谁?流落街头、生活无依的人,该怎么办?古时,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仁善之士或许会出手相救;今日,专门的救助机构——遍布各地的救助管理站,正在履行着扶危济困的职责。  社会救助,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通常来说,救济是一种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而救助则更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
期刊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与西昌、越西、金阳等八县市接壤,距州府不到100公里,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30.8万,彝族占98.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最高海拔3878米,最低海拔520米,平均海拔2170米,年均降雨量1033毫米,年平均气温10.9℃,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县。建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昭觉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期刊
在刚刚完美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举办了“中国传统与现代彝族服饰(彝绣)设计与展演”,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县获得了“传统彝族服饰女装金奖”“现代彝族服饰男装金奖”“彝绣最佳传承金奖”“彝绣最佳工艺金奖”“最佳组织金奖”五项金奖,另外,“现代彝族服饰男装”三套和“现代彝族服饰女装”两套获得铜奖,总共荣获十项大奖。  穿在身上的历史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
期刊
一张随和的笑脸,几句家常的聊天,没有出尘离世的高冷,而是游走于人间烟火之中的轻松惬意。这便是自称“画匠”的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孔运宏。  一踏进孔运宏的工作室,一股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精致的木雕屏风、复古的黑胶唱片机、悬挂于客厅的长卷水墨十八罗汉图……将主人的低调、优雅融入其间。  茶香氤氲间,时光机器转动到20世纪80年代,从小喜欢画连环画的孔运宏想要踏进绘画的殿堂,但他的父亲却希望他将来能从
期刊
10月31日,2015年第十九届环球夫人大赛成都赛区决赛完美收官。据悉,环球夫人大赛由美国慈善组织WIN基金发起的全球性已婚女性选美赛事,大赛自1996年开启至今已在欧美成功举办16届,2013年大赛首次落户中国深圳,今年第19届继续在中国举办。环球夫人大赛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据统计目前有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在第19届环球夫人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即
期刊
酷暑时,从外地到六盘水市的客人来到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有一个感觉:六盘水的气候太凉爽了。不仅如此,空气也让人感觉很清新。晚饭后,在市中心城区的行道树下漫步,即使车流不断,也没有大都市那种浑浊气闷的感觉。这里的凉爽气候为每一个六盘水人和到过六盘水的人所称道。六盘水市还因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称为“中国凉都”,并获得了证书,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象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