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已经充当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以及教育工作者为避免“教学事故”的心态,许多独立院校已经取消了体制达标测试中的长跑项目,而对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解释。国外教育家曾这样评论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以他们追随他人预定的、逻辑设定的、简单排列的、序列化的步骤所得到的结果来界定。”[2]而在中国几千年前孔子对教育就给出了方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让学生乐之于体育,提升学生的自我性和主体性,让体育教学的过程进入有序自组织发展,而不再是无序的被组织发展,独立院校属高校中的一分子,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区别与普通高校的影响因素,其体育教学的自组织有序发展仍然需要以形成耗散结构为基础,以竞争与协同为推动力,渐变与突变为演化途径,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对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独立院校 体育教学 自组织
一、理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后被广泛认同的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普利髙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等。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外界条件到达一定阈值时,才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而这点也契合了协同学的认识: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实在控制参量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3]。托姆的突变论又指出: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分叉与选择,因而系统就会出现多重选择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耗散结构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自发展的基础
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许多因素是受母体院校的影响,在学院发展初期,教师待遇、场馆设施不充足、激励机制滞后、院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影响其形成耗散结构的因素,而独立院校的师资队伍则是由专职教师(自有的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相同的课程设置则使系统很难远离平衡态,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等)存在一定非线性相关,但很难为整个系统提供涨落机制,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教师的流动性大会造成学生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运动项目或“终身体育”的认识不能处于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而是一种无序的波动,因此独立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场馆设施以及专职教师,完善激励机制,保证整个体育教学系统能够在可控的涨落范围之内。
三、协同与竞争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协同,即指系统中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4],在自组织系统中,也包括个子系统(学生系统、教师系统等)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环境下的协同作用,而从“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看,引导教学发展的序参量自然是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还是“一视同仁”去教学;增加每个上课班级的人数以减少给每个教师个课时费,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却别;激励机制的滞后、场馆设施不足从而使不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自由与约束失调等,都不能让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系统完成“从协同到竞争再到更高层次的协同”这一有序发展的方向。
四、渐变与突变的整合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途径
在《纲要》颁布以后,许多院校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课改方案,其模式包括:基础课(选项)、选项轮转制、俱乐部制或者俱乐部与选修共存制等模式,大都以失败告终。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系统,在依靠母体院校教学的同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学生来源、场馆设施、体育激励机制等)使得教学发展方向面临很多分叉与选择,如何让体育教学越过从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听从安排这一“势垒”,需要系统各各因素(包括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等)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自我性”“主体性”渐变为教学的“统治力量”,主导系统的涨落机制,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后,引导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渐变,在渐变过程经过不稳定域时,就会产生突变,从而为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新的能力评估体系,引导教学系统走向自组织发展的方向。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2]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沈小峰,自组织的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6
参考文献:
[1]沈小峰,自组织的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3]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 李云伟,高校研究生体育社团的自组织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9
[5]李云伟,张抒。基于耗散结构的研究生体育社团有序发展的研究[J],青年科学,2009
[6]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云伟(1983-),男,助教,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独立院校 体育教学 自组织
一、理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后被广泛认同的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普利髙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等。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外界条件到达一定阈值时,才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而这点也契合了协同学的认识: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实在控制参量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3]。托姆的突变论又指出: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分叉与选择,因而系统就会出现多重选择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耗散结构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自发展的基础
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许多因素是受母体院校的影响,在学院发展初期,教师待遇、场馆设施不充足、激励机制滞后、院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影响其形成耗散结构的因素,而独立院校的师资队伍则是由专职教师(自有的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相同的课程设置则使系统很难远离平衡态,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等)存在一定非线性相关,但很难为整个系统提供涨落机制,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教师的流动性大会造成学生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运动项目或“终身体育”的认识不能处于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而是一种无序的波动,因此独立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场馆设施以及专职教师,完善激励机制,保证整个体育教学系统能够在可控的涨落范围之内。
三、协同与竞争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协同,即指系统中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4],在自组织系统中,也包括个子系统(学生系统、教师系统等)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环境下的协同作用,而从“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看,引导教学发展的序参量自然是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还是“一视同仁”去教学;增加每个上课班级的人数以减少给每个教师个课时费,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却别;激励机制的滞后、场馆设施不足从而使不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自由与约束失调等,都不能让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系统完成“从协同到竞争再到更高层次的协同”这一有序发展的方向。
四、渐变与突变的整合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途径
在《纲要》颁布以后,许多院校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课改方案,其模式包括:基础课(选项)、选项轮转制、俱乐部制或者俱乐部与选修共存制等模式,大都以失败告终。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系统,在依靠母体院校教学的同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学生来源、场馆设施、体育激励机制等)使得教学发展方向面临很多分叉与选择,如何让体育教学越过从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听从安排这一“势垒”,需要系统各各因素(包括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等)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自我性”“主体性”渐变为教学的“统治力量”,主导系统的涨落机制,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后,引导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渐变,在渐变过程经过不稳定域时,就会产生突变,从而为独立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新的能力评估体系,引导教学系统走向自组织发展的方向。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2]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沈小峰,自组织的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6
参考文献:
[1]沈小峰,自组织的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3]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 李云伟,高校研究生体育社团的自组织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9
[5]李云伟,张抒。基于耗散结构的研究生体育社团有序发展的研究[J],青年科学,2009
[6]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云伟(1983-),男,助教,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