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艺术与伦理学的关系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伦理学,是指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学说。文化伦理学,则是其对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所产生的作用,是文化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具体体现。那么,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与文化伦理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这样说过:“我们总应该允许探索,鼓励探索,可也得有个原则。就是要真、善、美的新,不要假、恶、丑的新;要人们看得懂的新,不要大家看不懂的新;要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新,不要有害于人类发展的新。”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先生致力于提倡精品意识,认为要“提高雕塑家的艺术素质和专业素养,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责任感,加强对城市雕塑和学术研究,研究城市雕塑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两位先生的观点就是对城市雕塑与文化伦理学二者关系的最好阐释。
  本次论坛围绕城市雕塑这个艺术门类应该向社会传达什么信息和理念,应该表现什么,不应该表现什么展开讨论。下一期我们将探讨“雕塑艺术与民俗学”的命题。
  
  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责任
  文/曹春生(中央美院教授、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
  
  城市雕塑,对于当今中国城市中广大群众已是很熟悉的艺术形式了。尽管这个词句似乎还不十分严谨,有人说它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总之它是在室外占有空间的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之所以为广大群众关注、熟知和喜爱,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除了它的形式、造型丰富生动给人以视觉愉悦感和冲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其生命力首先是明显而不可替代的社会效应与美学功能。历史上雕塑的重要功能在于宗教目的和为统治者树碑立传,在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中都曾建立过不少表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雕塑,被人们称之为用石头和青铜写成的人类历史,成为形象化的历史画卷。
  这些用于宗教、政治,表现时代和历史的雕塑,其社会效应从来都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
  历代统治者用雕塑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当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时,雕塑就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了。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是在共和国诞生之后真正得以发展的,而尤其以改革开放之后的近二十年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雕塑家的辛勤劳动,大批优秀作品问世,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些城雕作品天天接待无数中外观众,每时每刻都欢迎人们去观赏它,它是群众性最强的艺术品,由于它的永久性特征,今天它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有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占有人们共有的城市空间,表现行为美、心灵美,体现时代精神与风貌。
  当今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时,雕塑艺术作品所肩负的责任自然可谓首当其冲,它以自己的独特的传播价值和条件优势,在展现艺术魅力和具有潜移默化的艺术力量的同时,展现出时代的精神象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应该是我们坚持的文艺创作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用城市雕塑反映城市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崇高理想,应该是每一个艺术家崇高的使命。
  雕塑家的天职也在于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力争向人民奉献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雕塑艺术精品,为全面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城市雕塑与人伦之道
  文/郭齐家(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文化强调人伦之道。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为人伦之大者。《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礼运》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健康)也!”《诗经》中《周南》讲“文王之化”熏陶出“后妃之德”,而“后妃之德”又是“正道之始,王化之基”,人类的一切良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建立在夫妇关系必须符合“正道”上,夫妇关系一坏一切坏。在世界上各种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中,没有比中国文化更重视夫妇之道、家庭伦理了。
  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首先就指出发表这一《宣言》是“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一种现代表述。
  虽然《世界人权宣言》写入了这些内容,但在现今世界中仍未消除“性剥削和性歧视”等丑恶现象,以致在世界宗教议会大会1993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说:“在世界各地,我们仍然看到该受谴责的种种形式的男权统治、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支配、对妇女的剥削、对儿童的性虐待以及强迫卖淫。”“我们谴责性剥削和性歧视,这是一种最坏的对人类的贬低。”“没有伙伴式的共同生活,就没有真正的人性。”由此可见,夫妇之道也是走向“全球伦理”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有着重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而忽视互相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倾向,这也给现代社会造成了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独身者增多、生儿育女者渐少等家庭与人口的危机。在人类义务国际行动委员会1997年提交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中,首先指出发表这一《宣言》是“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而且意味着承担义务或责任”。加上了“承担义务或责任”,对于“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现代表述就更加全面了。
  当前中国城市雕塑应该突出“人伦之道”,这将有助于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坚决抵制“性剥削和性歧视”等丑恶现象。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矫正由于城市生活的喧嚣和污秽所给人们带来的生命焦虑,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西方现代文明有别的新型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城市雕塑艺术,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雕塑的双重文化诠释功能
   文/李建盛(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雕塑自身并不是一种本然的客体,也不是一种客体的本然,文化历史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雕塑。雕塑作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某种被雕塑家诠释过并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东西,这种被创造出来的叫做雕塑的东西,必然还会被历史文化世界中的一代代的男男女女们不断地感知、观赏和诠释。这种包含着艺术家和男男女女们的双重诠释的称之为雕塑的东西,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本然的客体和客体的本然,而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和文化价值的传导。
  雕塑家远不只是工匠,必须具有与他面对的历史文化世界对话的智慧,具有诠释他所面对的历史世界的文化诠释能力。雕塑家不是真空中的存在,雕塑家的心灵世界不是一张没有过任何文化符号书写的白纸,雕塑家生存于历史性的和时间性的文化世界之中。雕塑家所创造的东西必然是对某种东西的理解和诠释的艺术变形,而且应当渗透着、熔铸着雕塑家对历史文化和情感伦理的理解,这样一种东西不可能是一种本然的客体。
  海德格尔在《艺术的本源》中说:“艺术是历史性的,作为历史性的艺术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造性保存。艺术作为诗而发生。诗就是赠予、建基和开启的三重意义的创建。作为创建的艺术本质上,就是历史性的。”我们之所以需要雕塑,我们的城市之所以需要雕塑,我们之所以要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我们的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之所以用雕塑表现千千万万的历史伟人,我们之所以要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雕塑艺术,就在于雕塑是一种“真理”的创造性保存形式,是某种在文化诠释中延续和传递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创造中诠释和传递文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套用海德格尔的话,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说,为我们的文化世界和“真理”的创造性保存“赠予”了什么、“建基”了什么和“开启”了怎样的世界是重要的。
  雕塑家塑造的东西并不是自我封闭的世界,它必然要接受不属于他的文化世界的历史诠释。雕塑家诠释他所要表现、他所要塑造的世界,而历史文化世界中的男男女女们则诠释雕塑家已经表现和塑造的世界。雕塑家一旦把他的作品献给了社会,雕塑家作品便不只是存在于艺术家的世界中,而是存在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我们的”世界中。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是终有一死的,而历史延续过程中的“男男女女”则是永远绵延的。艺术家不是艺术的本体论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也不是艺术的本体论存在方式,真正的艺术本体论存在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环境的一代一代的人的理解和诠释过程中。历史上所有创造了辉煌雕塑作品的艺术家消失在了历史的时间中,但他们的艺术、他们艺术中的精神、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价值,仍然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而且将继续作为“真理”的创造性保存形式作用于未来的男男女女。
  有文化深度的雕塑才能传达文化的意味,有精神深度的雕塑才能启迪人们的灵魂,有历史文化诠释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雕塑家才能把“真理设置入作品”之中,才能“赠予”、“建基”和“开启”真理的历史和世界,才能在世世代代的男男女女的文化诠释世界中延续、扩大和丰富。只有建立了某种文化意义世界的雕塑,才能让人们经由雕塑走进意义丰富的文化世界;只有具有灵魂的雕塑,才能感动和震撼灵魂;只有承载着真理的雕塑,才能传达真理。
  
  艺术不艺术谁说了算
  文图/张浩达(北京大学副教授)
  
  大众说了算
  时下,以各类公共艺术的名义而实质上只是一些地方领导“形象工程”意识反映的雕塑充斥在我们国家的大小城市中,在一个“官本位”思想如此深入人心的社会中,这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2004年12月份,许多媒体同时报道了江苏省有关“政绩广告”的事件——由于江苏省各界群众要对82个省级机关和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进行作风评议,一时间到媒体刊登“政绩广告”的厅局级单位竟“排起了队”。这件事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大广场、大雕塑比较能吸引大众眼球,是比较容易体现政绩的“广告”,许多雕塑家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其中。不过依我看,这种名为“公共艺术”实为“形象工程”的“政绩广告”实在是一柄双刃剑,弄不好官员与雕塑家的“面子”会双亡。因为大众现在有了一个可以相对自由表达意见的新媒体——网络。
  下面我要请大家看几个典型的案例,它们都来自网上,网友们对这样的雕塑是否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对大众起到“教化”的作用,有着与任务委托人和雕塑家的创作意图大不相同的另外一种诠释。
  位于北京某大型公园内的一座抽象雕塑叫人怎么看都像是一台大型绞肉机,而且那锋利的金属片也的确很危险。它的存在非但没有对环境起到丝毫的帮助作用,正相反,它好像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老百姓给了它一个形象的名字:“城市绞肉机”(图1)。
  从西北某大学的正门进去,刚一进门就会看到一座巨大的雕塑,那就是著名的、被网友们集体命名为“二奶要报仇”的作品(图2)。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二奶们也有讨回公道的权利呀!
  提到“德先生”和“赛先生”,大家立刻可以联想到一所著名的大学,在它的校园里有一座以字母D和字母S组合成的雕塑,象征着德、赛二位先生。字母S上顶了个球,而字母D上却没顶任何东西,网友们猜想它的寓意大概为:科学还顶个球,而民主却……(图3)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6

图 7



 

图 5

 


  西南某个与财经有关的大学里,有个比翼双飞的雕塑。大家可以看到一对年轻男女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飞”去,而他们脚下踩着的石头的形状可以让人联想到钞票。为钱各奔东西,雕塑的主题似乎与大学的性质配合得不错(图4)。
  在中国北方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里,有一组大型的抽象雕塑伫立在绿化场内,无论雕塑家做何牵强附会的解释于比附、说它具有何等的教化功能等,但老百姓就认准了给它一个名:“扯蛋”(图5)。
  进入西北某大学的校门,你就会看见一个学名为“青春彩虹”的雕塑。当然,根据当地的特点,学生们给了她一个更为贴切的、无论神和形都兼备并且十分到位的名字:“拉面女神”(图6)。
  对于(图7),我想请你给这种公式化的、无思维深度的、看图识字式的所谓公共艺术起个名字——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顶个地球干吗?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这样不严肃的作品是对艺术和观众认知水准的讽刺,当然也是对工程批准者和雕塑设计者的极大讽刺。
  如何看待以上的事例呢?有什么好办法让这样的作品慢慢淡出城市的视野呢?我们从理论上明确一下也许很重要。
  
  了解一点形象的功用
  形象的功用主要有两个部分:
  1、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意义,我们可以称它为自然属性。
  2、人们赋予它的感情的属性和意义,我们可以称它为人文属性。
  作为雕塑的设计者,忽视以上任何一点都可能给自己的作品造成缺失。
  
  图像的变化与守恒
  你的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
  ·每一个形态、图片或图像的符号都具备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
  ·对一个形态、图片或图像而言,守恒是自然属性信息反映出来的状态,守恒是相对的。
  ·对一个形态、图片或图像而言,变化则是人文属性信息反映出来的状态,变化是绝对的。
  要想自己的作品不被后人炸掉,建议雕塑设计者提高理论认知水准。
  
  抽象艺术不是元素的堆积
  艺术是一种创造,雕塑家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创造一些人为的形态来丰富我们的社会。一些艺术家的兴趣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外部世界具体可视形象的探索上,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他们试图创造出非自然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无关的主观形态,也许这类形态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力当中,然而它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它是非具像的,但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因为在创作中所使用的基本元素与符号毕竟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心而论,这些艺术家做的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决不是几何元素的简单堆积。
  
  关注网友的感应
  大众最有发言权了,千万不要忽视网络上网友的意见,也许作为个体,他们的主观意见有相当的片面性,但是当他们作为群体时,他们中间释放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是十分耀眼的,这火花也许有时会是刺眼的,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的公共艺术难道不是为了他们才有存在的价值吗?
  


  雕塑有律可循
  文/李学(雕塑家)
  
  其实雕塑和其它艺术一样,最普遍的原则也是表现美。美需要真实、生动等要素来共筑。艺术在生活的“尺杆”下,凡合乎逻辑、合乎规律、合乎情感都应看作是生动的。真实与生动俱全的就应该是美的。这也是雕塑对于形象刻画的主要因素,当然显示雕塑形式美的还有材质、光线的明暗关系等。但那是可以克服的,这里不作主要审美特征赘述。总之,雕塑的可视可触摸性和与各种环境的契合都会产生更多的有待挖掘的内在语言。有些也许只能意会、心照而无力言宣。不是观众眼力的无力,而是音乐、雕塑、绘画、电影、戏剧、诗和文学本来就是相互不能代替的,尽管都是相通的。诸如绘画一直在拼命地表现哲学,但它永远也代替不了哲学,充其量不过是表现一点哲理而已。这里还应提醒的是,艺术家由于自己的本职与责任,他是愿意寻求一切方式和观众沟通的,这是艺术的生命线,很少人愿意把艺术玩到僵死了算。一些玄奥的、莫明其妙的东西的出现,也许是有些艺术家想把艺术玩到极限而僵局。尽管它也通过许多暗示去表达,但人们产生的视觉联想却完全相反,这就是败局。我们不迷信,我们知道艺术中也有假、恶、丑的东西,不要一谈到艺术就立即与美联系起来。美与不美经过鉴赏才能感知。抽象、夸张、变形在雕塑中是允许的,也是常见的,它也是艺术语言,而且是更为复杂、更为深邃的艺术语言。雕塑是用体积说话的,强烈的体积诱发着微妙的信息变化和艺术家感情的体验,具有多层次、多面性的审美空间。
  我们也应端正审美态度,不能一看到抽象的东西就不屑一顾,甚至一笑了之,或者马上和“小孩玩积木”联系在一起。优秀的抽象作品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如果雕塑家提供第一个要素是雕塑,是充满了体积感的雕塑本身,那么他同时也提供给我们以艺术语言,这是第二个因素。其三应该是我们欣赏者,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根据自己有的知识所具备的、由生活经验而来的审美经验。知识阅历越丰富、理解得越深刻,审美能力越强。审美经验乃是从欣赏艺术品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欣赏者气质、个性、修养等因素的影响。艺术产生于主客观的相结合和主客观矛盾的统一。然而主观取决于客观,客观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形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性。没有形象也就谈不上艺术。艺术家的感情不论怎样炽热和丰富,不创造出外观可感知的物态形象就无法让人进行审视,不论你的审美意象如何巧妙而高明,它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因为那个“艺术”就不存在。特别是具象雕塑中人的形象,所刻画的都应该是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为人等。艺术家也同时织进了自己的知、情、意等感情。雕塑通过人的形象表现着不同内容,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及本身智慧感情和行动。那这一切肯定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和知识,也肯定能与雕塑及雕塑家产生共鸣。
  


  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伦理
   文/孙振华(博士、深圳雕塑院院长)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四川看到过一个妇女的雕像,传说她是一位有孝心、守贞节的乡村女子,白居易很有感慨,写了一首诗,叫《蜀路石妇》,其中说道:“后人高其节,刻石象妇形,俨然整衣饰,若立在闺庭,似见舅姑礼,如闻环佩声。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白居易在诗中,把人们为什么要替她雕像、雕像是什么姿态、雕像对今人有什么作用,讲得清清楚楚。这位不知名的四川妇女的石像,就是今天的城市雕塑。直到现在,就是一般老百姓要表达对某位社会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的时候,也自然会想到:应该为他立一尊塑像。
  古往今来,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伦理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和特点。
  首先,城市雕塑是人们在公共空间传达伦理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中外雕塑的历史都可以看到,利用城市雕塑表达社会的爱憎,在传达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城市雕塑是一门美的艺术,城市雕塑的伦理内容只能转化成为美的艺术的形式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城市雕塑所具有的社会美主要依靠社会的伦理内容作为支撑,否则,它是不可能经受长时期时间的检验,不可能得到公众永久爱戴的。而城市雕塑所表达的文化、社会的伦理内容正是通过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以其空间性、永久性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体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城市雕塑由于它所具有的公共伦理的性质,我们一般都认为它具有正面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比较倾向于塑造一些深受人们爱戴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事迹和行为,表达社会的正面价值、正面理想;一些邪恶、丑陋的负面形象在城市雕塑中间比较少出现,即使少量出现,也是作为正面形象的陪衬,是被批判、被鞭挞的。例如,跪在岳飞墓前的秦桧像,这种处理的本身,就体现了民众鲜明的伦理态度。
  城市雕塑在伦理观念的表现上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的伦理判断和态度是有时代性的,例如前面白居易所歌咏的四川妇人,拿今天的观念看,可能有着某些封建时代的痕迹,即使这样,她仍然散发着普遍性的光彩,例如善良、孝心、坚韧、节制等等,这些仍然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优秀品质。总之,城市雕塑的伦理性,表现在它希望表达更广泛、更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伦理诉求,只有这样,它才能更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目前,城市雕塑在空间伦理的表现方面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和城市雕塑空间装饰性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城市雕塑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呈现为多元化的趋向;它在功能上,由过去比较集中地反映社会的伦理、教化、激励的功能,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功能。例如,现在有大量的城市雕塑作品,没有过多地强调社会性,只是强调作品与空间的协调、与空间的平衡关系、作品在空间中的美感。这使作品更多地只是强调它的视觉意义而不是伦理意义。这一类作品的出现无可厚非,这是人类生活趋于丰富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这些以空间装饰功能为主的城市雕塑大量出现,就由此否定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伦理作用。就是在这两年,当“非典”过后,许多城市都积极为抗非典英雄塑像;当航天英雄杨立伟顺利完成任务以后,许多人也纷纷希望为杨立伟塑像……这些情况都表明,城市雕塑只要放置在公共空间,只要它还是一种公共事务,它就是公众意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公共空间中的伦理角色就不会消失。
其他文献
殷俊峰或许注定就是一个自我灵魂上的叛逆者,因为他所承受的磨难和痛苦太多,多年来他的灵魂时常想在挤压与抗争中挣脱,期望抓住某种适合于自身的生存状态,然后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使得自己既远离现实,又在冥想中寻找到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世界。所以,殷俊峰既向往道家的回归自然,又崇尚释家的内心禅定。  “到清凉处,生欢喜心”——殷俊峰一家在庐山脚下起屋、建窑、烧陶,过起了隐居般的世外桃源生活,这么一扎
期刊
这是我们身处的时代:金钱与物质崇拜统治了一切,地区性战争永无停日,爱滋、SARS成为人类生命不断更新的敌人,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在冲击遍及世界各地区原有的文明与禁忌,哲学的精神已经彻底丧失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类丧失了自我判断和批判的能力,更不用说还有能力用诗的思维去回忆未来。虽然,人们也在怀疑在这个被工具理性掌控的星球,科技并不能给我们一个人性化的未来,但现代以其资本、权力、技术确立的
期刊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sculptor, Jonathan W . Hils, who is also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and presides over the modern sculpture studio there. His art
期刊
2003年5月,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司顿斯先生与匈牙利雕塑大师瓦格先生[81岁](右)在匈牙利驻伦敦大使馆会谈。瓦格先生荣获2003年肖像雕塑家协会的最高奖[世界范围]银质奖。他是特地为此抵达英国访问的。至今荣获该荣誉奖的已有14位不同国家的艺术家,1964年意大利的蔓祖[G.Manzu]就曾荣获此殊荣。   瓦格(Imre Varga)先生是目前匈牙利在世的最杰出的艺术家、雕塑家、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敲出来的世界     郭海博、郭海龙是在石家庄市生活成长的兄弟俩。他们自幼喜爱绘画和雕塑艺术,长大成人后,海博上大学、当编辑,海龙参军、复员造飞机,业余时间俩人仍未放弃对艺术的爱好与追求。十余年来,哥俩用铁板浮雕艺术创造了一幅幅感人的作品,从而也在金属工艺锻造技术领域内突破了锻铁浮雕技术之难度,以其特殊的金属质感和艺术魅力获得了人们的好评。  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是以手工锤锻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