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老的两句话谈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采,例如: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心情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这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影响深远,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突出显现的是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渗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至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从“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这样,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由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在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更是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他们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借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峰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的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的话。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我们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发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对我们的怎么教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积极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它同时启示我们,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应锻造“积极”、“丰富”、“自主”的语文课堂品质。
  1.“写了什么”——引导自主建构方法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教材文本,还是补充材料,只要涉及到阅读,就会有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教学的由教到不教,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借助人物关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等诸方面。
  课堂围绕“写了什么”,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随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在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汇报阅读报告单时,就开始尝试并巩固运用这样的方法,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进行比较。首先是对人物——男女主人公以及爱情行进中的阻碍者、牵线者进行归类比较。教师制作分类表格标示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对比;然后学生比较故事的结构特点;最后由人物结构的脉络,概括出其他三大爱情故事的梗概。
  从这两次概括中,老师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到由“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用事情来填充“骨架”的概括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从而实现叶老“不教”的目的。
  2.“怎么写的”——引导自主建构知识
  面对民间故事的教材文本,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把故事真正当作故事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都当课文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故事要素进行文学创编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做准备,以期将故事描写得引人入胜。于是,在“怎么写这个故事”这一环节中,我们重点研习故事表现手法。通过聊,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
  以“悬念”为例。学生阅读文本后,已经初步体会出悬念的妙处,“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好奇,然后就想急于读下去,知道结果”。这里需要的仅是老师的些许点拨,引出“悬念”这个重要元素。老师应让学生知道,是悬念吸引着听众一路前行,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了悬念,故事自然会精彩起来。教学时,不一定要让学生准确说出要素名称,教师告诉即可,重要的是通过读,体会悬念对读者的吸引作用,并将读的感受迁移到对其他悬念的理解当中去。比如对第一处悬念“是谁在叫他呢”。学生通过读,立刻引起遐想:“身边没有其他人,究竟是谁呢?”此时利用带学生走入情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以接读形式体会这句话中的玄妙所在。另一处悬念“这姑娘是谁呢”,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评书,来帮助学生体会悬念的讲法:“‘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才知道原来此人叫——武松。”这样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出悬念在讲述时“故弄玄虚”的要领所在。
  在对下一处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进行理解时,学生们在理解前两个悬念的基础上,不仅谈得绘声绘色,还灵活使用标点符号,将这句话分解成了“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读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可见,学生已将文章中的“悬念”变成了自己心中体会的悬念。
  当然,民间故事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了解,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一个引子——引发开去,让学生在后面的改编乃至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中,亲身体会运用这些语文知识的妙处。事实证明,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用上了这些元素。这里,印证了叶老的另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为什么写”——引导自主建构主题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的知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方法与知识来体会情感,获得对具有生命意义的“主题”的建构,这也即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然而,这样的“主题”建构不能靠教师的生拉硬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经由教师的启发,由“师渡”转为“自渡”。
  “美满”是课文中的语词。于是,我们将《牛郎织女》的主题定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但这样情感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相碰撞?文中有一句:“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我们便抓住文中的“决心”展开教学。学生先理解“决心”的表面意思,体会织女的决心;接着以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让学生扮演和织女一起下凡的仙女,对织女进行规劝,在对话中凸显织女的坚持与执著。织女的决心换来的是:“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 ——主题由此顺理而出。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挺美满”,老师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情境的烘托、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附唱起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此刻,这歌词表达的,不仅是牛郎织女,更有学生们对“挺美满”的真正理解。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的爱情有了结晶。他们有了一子一女——“好”,生活那叫“好美满!”。从“挺美满”,到“好美满”,学生对爱情的理解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当学生的朗读化作了对这一家人的祝福的时候,谁能说这“好美满”不是他们自己对未来爱情的向往呢?
  到此,我们再理性追问:“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在今天这个对“牛郎织女”,甚至对“爱情”都可以任意解构的时代,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观增加了更凝重的敬畏,他们对“美满爱情”理解到的“坚贞”,那是“曾经沧海”不再限于浅水,“除却巫山”却已知云在何方。
  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到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主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教师的层层深入、过多的引导,学生借对《牛郎织女》的感受,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这样的认识与感受,为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厚度,为学生的情感增添了浓度。这不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丰富、积极、自主的语文课堂性格吗?
  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这样的文本解读之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可谓水到渠成。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们尽管也会对《牛郎织女》有自己新的理解,比如创造出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创造出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QQ聊天的现代结局、创造出外星人秘密引渡的离奇结局,但始终没有变的是洋溢在孩子们故事中的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的孩子借助文本获得了自己的生长。这生长有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沉淀、想象的奔腾、理想的展现,但不芜杂、不龌龊,是阳光雨露下的纯洁的、积极的爱情幼苗。
  也许,这正是由“教”生成的可贵的“不教”。
  当然,这由“教”而生成的“不需要教”还有很多。有的,是在“看不见”的“教”中,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发出真实的声音。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教学环节中,对待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学生在前面暗合文学鉴赏规律的教学流程的启发下,已经能够分辨,“入妙”的原来正是那所谓的“平淡”,“瑰奇”的也许正在那“等闲”。对故事里的王母娘娘,学生经由前面聊故事、聊主题、聊人物积淀下的思考,已经渐渐会用辨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王母娘娘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有天规的束缚,但毕竟王母娘娘还是打破天规,法外开恩。更有意义的延伸是,有的学生认为,造成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面的真正原因不是王母娘娘个人,而是天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遵守天规也不行,关键是得改改天规。这是多么可贵的民主意识的启蒙——可以想见,学生重新改写王母娘娘,或改编整个故事,会有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1978年,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再次回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教育——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合适的内容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应该是正确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的统一,良好的教育也应该是内在灵魂与外在品质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例子是一个前提,教就有自己的必要;如果说例子是一个起点,教就要指向不教;如果说例子要有自己的归宿,不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学生经由“课文”、在“课堂中”,完成“课程”的行走,学会运用知识的知识,学会运用方法的方法,学会运用情感的情感——这是多么美好的语文学习。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指引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2017年以来,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一如张开先生所言:“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高考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选拔人才方式,作文命题呈现出强烈新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自然单元,综合效应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语文》)的自然单元编排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置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并非一一对应,如何依托《语文》的自然单元落实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发挥学习任务群追求的“ 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1],推进高中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在教材的处理和设计上,更是一改教师照本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模式,以人为本,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各种富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设计层出不穷,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之势。于是强调新颖前卫、与众不同,成了不少教师的过分追求。
去年十一月,亦师亦友的王尚文老师给我寄来他的新作《漫话文学语言》。两个月过去了,我基本上读完了这本书,觉得收获不小。在这个新名词不断涌现、标题党独领风骚的时代,王老师用了这样一个差不多“落伍”的书名,可以看出他的坚守。我特别赞同他那两句印在封面上的话:  文学是我们心灵的教科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  王老师的这本书就是阐述这两点的,而且说得清楚、细致、明白,让人看得懂。听起来,“
[实录]  师: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总理是怎样审阅文件的,你会用哪个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日以继夜)  师:读了这一个段落,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总理审阅文件时的那一份认真、仔细、负责以及一丝不苟。其实这一切我们早就想到了。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总理审阅文件时认真仔细的程度,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有没有出乎你们意料的地方?  [聚焦“审阅
[设计依据]    “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宝宝吃了哈哈笑……”童谣大多是通过口转面授的,它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目的是让儿童能认识周围事物。童谣简短精炼,形式活泼,琅琅上口,充满童趣的天真、淳朴,它的内容除反映生活外,大多与游戏有关。立足小学生实际,本设计先是让学生念童谣,而后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抄录童谣,编写童谣,
作为思维外显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1]。可见,语文素养的核心和本质是强调培养多种思维协调发展的自由思维品质。就我国中考的作文试题来看,其题型受到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深刻影响,同样经历了“全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
【关键词】作文评价,表现性评价指标,分类分级,循证  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评价指标存在偏重文采、指标失当、表述笼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开展分类分级写作表现性评价指标研制。  表现性评价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对某人使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艺制作完成的作品直接进行评价的方法。[1]这种方法更利于评价真实复杂情境下的技能水平,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写作的表现性评价指学生在特定写作任务
书名: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赵刊  出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4363123  定价:72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務,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确立了方向——“立德”是核心,“树人”是目标,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培养“人”。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刊
中国诗话传统讲究炼字,为一个字的优劣,打上近千年的笔墨官司。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之事。最有名的要算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为了其中“推”字好还是“敲”字好,至今仍争论不休,成为一宗未了的公案。  一  此事最早见于(唐)刘禹锡(772-842)《刘宾客嘉话录》: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