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采,例如: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心情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这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影响深远,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突出显现的是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渗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至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从“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这样,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由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在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更是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他们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借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峰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的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的话。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我们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发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对我们的怎么教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积极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它同时启示我们,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应锻造“积极”、“丰富”、“自主”的语文课堂品质。
1.“写了什么”——引导自主建构方法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教材文本,还是补充材料,只要涉及到阅读,就会有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教学的由教到不教,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借助人物关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等诸方面。
课堂围绕“写了什么”,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随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在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汇报阅读报告单时,就开始尝试并巩固运用这样的方法,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进行比较。首先是对人物——男女主人公以及爱情行进中的阻碍者、牵线者进行归类比较。教师制作分类表格标示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对比;然后学生比较故事的结构特点;最后由人物结构的脉络,概括出其他三大爱情故事的梗概。
从这两次概括中,老师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到由“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用事情来填充“骨架”的概括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从而实现叶老“不教”的目的。
2.“怎么写的”——引导自主建构知识
面对民间故事的教材文本,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把故事真正当作故事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都当课文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故事要素进行文学创编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做准备,以期将故事描写得引人入胜。于是,在“怎么写这个故事”这一环节中,我们重点研习故事表现手法。通过聊,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
以“悬念”为例。学生阅读文本后,已经初步体会出悬念的妙处,“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好奇,然后就想急于读下去,知道结果”。这里需要的仅是老师的些许点拨,引出“悬念”这个重要元素。老师应让学生知道,是悬念吸引着听众一路前行,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了悬念,故事自然会精彩起来。教学时,不一定要让学生准确说出要素名称,教师告诉即可,重要的是通过读,体会悬念对读者的吸引作用,并将读的感受迁移到对其他悬念的理解当中去。比如对第一处悬念“是谁在叫他呢”。学生通过读,立刻引起遐想:“身边没有其他人,究竟是谁呢?”此时利用带学生走入情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以接读形式体会这句话中的玄妙所在。另一处悬念“这姑娘是谁呢”,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评书,来帮助学生体会悬念的讲法:“‘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才知道原来此人叫——武松。”这样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出悬念在讲述时“故弄玄虚”的要领所在。
在对下一处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进行理解时,学生们在理解前两个悬念的基础上,不仅谈得绘声绘色,还灵活使用标点符号,将这句话分解成了“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读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可见,学生已将文章中的“悬念”变成了自己心中体会的悬念。
当然,民间故事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了解,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一个引子——引发开去,让学生在后面的改编乃至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中,亲身体会运用这些语文知识的妙处。事实证明,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用上了这些元素。这里,印证了叶老的另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为什么写”——引导自主建构主题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的知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方法与知识来体会情感,获得对具有生命意义的“主题”的建构,这也即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然而,这样的“主题”建构不能靠教师的生拉硬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经由教师的启发,由“师渡”转为“自渡”。
“美满”是课文中的语词。于是,我们将《牛郎织女》的主题定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但这样情感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相碰撞?文中有一句:“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我们便抓住文中的“决心”展开教学。学生先理解“决心”的表面意思,体会织女的决心;接着以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让学生扮演和织女一起下凡的仙女,对织女进行规劝,在对话中凸显织女的坚持与执著。织女的决心换来的是:“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 ——主题由此顺理而出。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挺美满”,老师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情境的烘托、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附唱起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此刻,这歌词表达的,不仅是牛郎织女,更有学生们对“挺美满”的真正理解。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的爱情有了结晶。他们有了一子一女——“好”,生活那叫“好美满!”。从“挺美满”,到“好美满”,学生对爱情的理解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当学生的朗读化作了对这一家人的祝福的时候,谁能说这“好美满”不是他们自己对未来爱情的向往呢?
到此,我们再理性追问:“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在今天这个对“牛郎织女”,甚至对“爱情”都可以任意解构的时代,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观增加了更凝重的敬畏,他们对“美满爱情”理解到的“坚贞”,那是“曾经沧海”不再限于浅水,“除却巫山”却已知云在何方。
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到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主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教师的层层深入、过多的引导,学生借对《牛郎织女》的感受,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这样的认识与感受,为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厚度,为学生的情感增添了浓度。这不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丰富、积极、自主的语文课堂性格吗?
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这样的文本解读之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可谓水到渠成。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们尽管也会对《牛郎织女》有自己新的理解,比如创造出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创造出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QQ聊天的现代结局、创造出外星人秘密引渡的离奇结局,但始终没有变的是洋溢在孩子们故事中的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的孩子借助文本获得了自己的生长。这生长有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沉淀、想象的奔腾、理想的展现,但不芜杂、不龌龊,是阳光雨露下的纯洁的、积极的爱情幼苗。
也许,这正是由“教”生成的可贵的“不教”。
当然,这由“教”而生成的“不需要教”还有很多。有的,是在“看不见”的“教”中,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发出真实的声音。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教学环节中,对待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学生在前面暗合文学鉴赏规律的教学流程的启发下,已经能够分辨,“入妙”的原来正是那所谓的“平淡”,“瑰奇”的也许正在那“等闲”。对故事里的王母娘娘,学生经由前面聊故事、聊主题、聊人物积淀下的思考,已经渐渐会用辨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王母娘娘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有天规的束缚,但毕竟王母娘娘还是打破天规,法外开恩。更有意义的延伸是,有的学生认为,造成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面的真正原因不是王母娘娘个人,而是天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遵守天规也不行,关键是得改改天规。这是多么可贵的民主意识的启蒙——可以想见,学生重新改写王母娘娘,或改编整个故事,会有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1978年,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再次回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教育——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合适的内容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应该是正确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的统一,良好的教育也应该是内在灵魂与外在品质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例子是一个前提,教就有自己的必要;如果说例子是一个起点,教就要指向不教;如果说例子要有自己的归宿,不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学生经由“课文”、在“课堂中”,完成“课程”的行走,学会运用知识的知识,学会运用方法的方法,学会运用情感的情感——这是多么美好的语文学习。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朗朗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采,例如: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心情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这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影响深远,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突出显现的是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渗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至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从“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这样,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由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在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更是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他们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借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峰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的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的话。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我们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发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对我们的怎么教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积极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它同时启示我们,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应锻造“积极”、“丰富”、“自主”的语文课堂品质。
1.“写了什么”——引导自主建构方法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教材文本,还是补充材料,只要涉及到阅读,就会有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教学的由教到不教,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借助人物关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等诸方面。
课堂围绕“写了什么”,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随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在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汇报阅读报告单时,就开始尝试并巩固运用这样的方法,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进行比较。首先是对人物——男女主人公以及爱情行进中的阻碍者、牵线者进行归类比较。教师制作分类表格标示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对比;然后学生比较故事的结构特点;最后由人物结构的脉络,概括出其他三大爱情故事的梗概。
从这两次概括中,老师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到由“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用事情来填充“骨架”的概括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从而实现叶老“不教”的目的。
2.“怎么写的”——引导自主建构知识
面对民间故事的教材文本,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把故事真正当作故事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都当课文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故事要素进行文学创编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做准备,以期将故事描写得引人入胜。于是,在“怎么写这个故事”这一环节中,我们重点研习故事表现手法。通过聊,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
以“悬念”为例。学生阅读文本后,已经初步体会出悬念的妙处,“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好奇,然后就想急于读下去,知道结果”。这里需要的仅是老师的些许点拨,引出“悬念”这个重要元素。老师应让学生知道,是悬念吸引着听众一路前行,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了悬念,故事自然会精彩起来。教学时,不一定要让学生准确说出要素名称,教师告诉即可,重要的是通过读,体会悬念对读者的吸引作用,并将读的感受迁移到对其他悬念的理解当中去。比如对第一处悬念“是谁在叫他呢”。学生通过读,立刻引起遐想:“身边没有其他人,究竟是谁呢?”此时利用带学生走入情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以接读形式体会这句话中的玄妙所在。另一处悬念“这姑娘是谁呢”,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评书,来帮助学生体会悬念的讲法:“‘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才知道原来此人叫——武松。”这样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出悬念在讲述时“故弄玄虚”的要领所在。
在对下一处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进行理解时,学生们在理解前两个悬念的基础上,不仅谈得绘声绘色,还灵活使用标点符号,将这句话分解成了“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读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可见,学生已将文章中的“悬念”变成了自己心中体会的悬念。
当然,民间故事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了解,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一个引子——引发开去,让学生在后面的改编乃至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中,亲身体会运用这些语文知识的妙处。事实证明,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用上了这些元素。这里,印证了叶老的另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为什么写”——引导自主建构主题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的知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方法与知识来体会情感,获得对具有生命意义的“主题”的建构,这也即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然而,这样的“主题”建构不能靠教师的生拉硬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经由教师的启发,由“师渡”转为“自渡”。
“美满”是课文中的语词。于是,我们将《牛郎织女》的主题定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但这样情感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相碰撞?文中有一句:“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我们便抓住文中的“决心”展开教学。学生先理解“决心”的表面意思,体会织女的决心;接着以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让学生扮演和织女一起下凡的仙女,对织女进行规劝,在对话中凸显织女的坚持与执著。织女的决心换来的是:“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 ——主题由此顺理而出。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挺美满”,老师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情境的烘托、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附唱起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此刻,这歌词表达的,不仅是牛郎织女,更有学生们对“挺美满”的真正理解。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的爱情有了结晶。他们有了一子一女——“好”,生活那叫“好美满!”。从“挺美满”,到“好美满”,学生对爱情的理解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当学生的朗读化作了对这一家人的祝福的时候,谁能说这“好美满”不是他们自己对未来爱情的向往呢?
到此,我们再理性追问:“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在今天这个对“牛郎织女”,甚至对“爱情”都可以任意解构的时代,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观增加了更凝重的敬畏,他们对“美满爱情”理解到的“坚贞”,那是“曾经沧海”不再限于浅水,“除却巫山”却已知云在何方。
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到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主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教师的层层深入、过多的引导,学生借对《牛郎织女》的感受,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这样的认识与感受,为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厚度,为学生的情感增添了浓度。这不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丰富、积极、自主的语文课堂性格吗?
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这样的文本解读之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可谓水到渠成。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们尽管也会对《牛郎织女》有自己新的理解,比如创造出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创造出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QQ聊天的现代结局、创造出外星人秘密引渡的离奇结局,但始终没有变的是洋溢在孩子们故事中的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的孩子借助文本获得了自己的生长。这生长有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沉淀、想象的奔腾、理想的展现,但不芜杂、不龌龊,是阳光雨露下的纯洁的、积极的爱情幼苗。
也许,这正是由“教”生成的可贵的“不教”。
当然,这由“教”而生成的“不需要教”还有很多。有的,是在“看不见”的“教”中,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发出真实的声音。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教学环节中,对待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学生在前面暗合文学鉴赏规律的教学流程的启发下,已经能够分辨,“入妙”的原来正是那所谓的“平淡”,“瑰奇”的也许正在那“等闲”。对故事里的王母娘娘,学生经由前面聊故事、聊主题、聊人物积淀下的思考,已经渐渐会用辨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王母娘娘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有天规的束缚,但毕竟王母娘娘还是打破天规,法外开恩。更有意义的延伸是,有的学生认为,造成牛郎和织女一年才能见一面的真正原因不是王母娘娘个人,而是天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遵守天规也不行,关键是得改改天规。这是多么可贵的民主意识的启蒙——可以想见,学生重新改写王母娘娘,或改编整个故事,会有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1978年,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再次回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教育——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合适的内容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应该是正确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的统一,良好的教育也应该是内在灵魂与外在品质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例子是一个前提,教就有自己的必要;如果说例子是一个起点,教就要指向不教;如果说例子要有自己的归宿,不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学生经由“课文”、在“课堂中”,完成“课程”的行走,学会运用知识的知识,学会运用方法的方法,学会运用情感的情感——这是多么美好的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