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神仙.凡人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当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生活的场景定格成一个瞬间,并以最简单最直观的形式凝固在某种物体上时,我们认为先民的文明程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的变化是明显的。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1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器身上发现了3组舞蹈纹饰,每组5人做手拉手跳舞状,勾画虽然简略了些,但是“在原始社会出土器物中,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描绘人的活动的图画还是第一次”(《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西安半坡出土的1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厘米,口径38厘米,内壁绘有图案化的人面纹,代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应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人物绘画装饰,为以后中国瓷器人物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瓷器在我国商代已经创烧,只不过尚处于原始阶段。东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烧制成功,以后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到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如果说器型是瓷器的骨架,釉色是瓷器的皮肤的话,那么纹饰便可以称得上是瓷器的衣裳。中国古代瓷器中相对较复杂的纹饰最初是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大约到了魏、晋时期,人物纹饰才登台亮相,以后逐渐由简略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到清代时期全面成熟,这与整个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相吻合的。对于清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历来好评如潮,如:“不仅题材广泛,绘画精湛,而且青花、青花五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品种齐全,在整个清代瓷器装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铁源主编,华龄出版社,2001年版)清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十分丰富,主流大抵可以分为婴戏、高士、仕女、神话、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归纳起来,都逃脱不了英雄、神仙和凡人的范畴。
  
  二
  
  英雄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人们思想情感中的理想化对象,因此在历朝各代的瓷器人物装饰纹样中,关于英雄的题材屡见不鲜,清代亦不例外。清代瓷器中的英雄人物纹饰,主要还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图1,1件康熙五彩“空城计”故事盘,通高5.8厘米,口径35.4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造型为敞口,浅腹,敛底,底无款。全器装饰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盘内,除盘心上方稍许留白外,其他部分均用图案来装饰。“空城计”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写了蜀国丞相诸葛亮以2500人智退魏国司马懿15万大军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这里,民间瓷艺工匠们熟练地应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个民间所熟知的故事搬上瓷盘,把老百姓心中的大英雄诸葛亮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形象表现出来,并在白地釉上辅之以红、绿、黄、蓝、紫诸色,不仅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效果,同时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自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器物,心里面应该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罗贯中的这部断代历史小说问世后,《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便成为瓷器装饰纹样中的“常客”。除“空城计”外,尚有“凤仪亭”、“孟德献刀”、“大宴铜雀台”、“战长沙”、“长坂坡”、“三英战吕布”、“东吴结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把《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吕布等英雄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瓷器之上,如图2,1件光绪墨地素三彩三国故事棒槌瓶,高39.2厘米,口径11.6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的纹饰几乎布满整个瓶身,在墨地之上彩绘三国故事,画中策马举刀者一眼便知是关羽,于千军万马之中奋勇拼杀,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三国故事图盘,口径26.7厘米,表现了三国故事中曹孟德献刀的一幕。“孟德献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四回,讲述曹操欲持刀行刺董卓,未果,遂谎称献刀而趁机逃脱的故事。该盘的故事场面浓缩在盘心处,瓷艺工匠们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把曹操欲拔刀行刺,而董卓却在镜中看到此举动,吕布也恰巧赶到这一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时刻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观之,令人禁不住为故事情节高潮的到来而屏住呼吸,为曹操危在旦夕的命运而提心吊胆……甘夫人去世后,江东为了得到荆州,不惜以孙权之妹为“诱饵”,引刘备过江结亲,于是便有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另1件康熙五彩三国故事图瓶,高44.8厘米,口径11.5厘米,即在器物的腹部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彩绘出刘皇叔江东娶妻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清代瓷艺工匠们笔下的英雄人物丰富多彩,除《三国演义》外,还有许多其他历史故事或戏曲故事中的大英雄、真好汉的形象。上海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盘,口径26.7厘米,盘身之上彩绘一前一后两组人物形象,前者一人,策马扬鞭急驰,为韩信;后者三人,手举火把,追赶而来,其中之一便是萧何,表现了一个英雄惜英雄,英雄重英雄,英雄追英雄的感人故事场面。又如,1件康熙五彩水浒人物图盘,高3.8厘米,口径20.4厘米,盘心处彩绘人物三位,一人文士打扮,手持羽扇,为“智多星”吴用,另外两人武将穿着,各持兵器,为“白日鼠”白胜和“锦豹子”杨林,为我们展现了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中的三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此组人物纹饰几乎占满盘心,人物表现错落有致,构图简洁明快,人物神态自然。清代中后期,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大家庭中又诞生了一位新成员—无双谱人物,即把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人物搬上瓷器。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且有男有女,如岳飞、孙策、项羽、文天祥、郭子仪、穆桂英、谯国夫人,等等,令人大开眼界。





图1 康熙五彩三国“空城计”故事盘

图2 光绪墨地素三彩三国故事棒槌瓶





图3 道光青花胭脂红神话故事碗

图4 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





图5 嘉庆矾红封身神榜故事图碗

图6 康熙蓝釉开光青花釉里红人物凤尾尊





图7 雍正黄地绿彩园林婴戏图碗

图8 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





图9 嘉庆粉彩开光仕女鼻烟壶

图10 康熙青花高士图炉


  三
  
  神话、传说一直伴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从未间断过。当瓷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时,把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连同人们复杂的情感一起搬上瓷器,便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据《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介绍,1983年南京吴末墓中出土了1件青瓷釉下彩盘口壶,器身之上绘有仙人和瑞兽,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1件有神话人物装饰图案的瓷器。明清时期,神话人物大面积在瓷器上亮相。相比较而言,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人物题材更为丰富,人物形体刻画更为细腻、生动。八仙是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中最常见的人物,关于他们的故事、传说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存在,而把八仙故事请上瓷器大约始于明代。这其中,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把八仙共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途经东海时所发生的故事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图3为1件道光青花胭脂红神话故事碗,高7.6厘米,口径21.8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于外壁整幅彩绘图案,胭脂红彩饰汹涌翻滚的波涛,波涛之中以青花饰八仙的形象,人物神态与举止各异,刻画细腻而生动,引人入胜,表现的正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又如图4,1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凤尾尊,高44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5.5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凤尾尊故事由两个组成,器物的腹部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故事“昭君出塞”,而颈部则表现了一个与八仙有关的故事,图中就见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人坐在地上小憩,一土地公公模样之人正在向八仙作揖,似乎八仙正在向此人询问什么事情……
  当然,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只是八仙图案一枝独秀,其他神话传说人物的形象也屡见不鲜。如图5,1件嘉庆矾红封神榜故事图碗,高8.6厘米,口径22.1厘米,足径9.1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于外壁之上整幅描绘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封神榜故事,一将军模样之人站立地上,左手牵一马,右手持一戈形武器放于肩上,身旁有一棵苍松,人物和马几乎一般大小,形象塑造显得较为夸张,不讲究尺寸、比例,但造型较为生动,描绘也还算是细腻、工整。又如图6,1件康熙蓝釉开光青花釉里红人物凤尾尊,高60厘米,口径20.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凤尾尊于腹部彩绘中国古代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吉祥高寿图案—东方朔偷桃图,图中就见东方朔弯曲着身体,右肩上扛着一棵桃树,一边回头张望,一边作快步行走状,把人们传说中西汉时期三次偷西王母仙桃的“神异人物”东方朔的形体语言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苏州博物馆珍藏的1件顺治青花人物纹碗,高7.2厘米,口径12.9厘米,以白釉为地,于碗之外壁绘两组天女散花图案。天女散花是《维摩经·观众生品》中的佛经故事,图中就见天女舞动长袖飞舞于空中,四周花朵飘飘扬扬,令人禁不住浮想翩翩,入梦入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人物瓶,高44厘米,口径12.5厘米,于腹部彩绘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图中就见四位长相相仿的男子,手里各持一物共戏一蟾,蟾蹲踞于四人中间,昂首、鼓腹,与四人对视……此外,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传说人物故事题材,还有麻姑献寿图、钟馗捉鬼图、八仙祝寿图、福禄寿三星图、哪吒闹海图、十八罗汉图、魁星点斗图,等等,总之是天上人间各路神仙、异士,纷纷聚于瓷器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妍斗奇,各显神通,热闹异常。
  
  四
  
  凡人的形象在清代瓷器装饰图案中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在崇拜英雄和梦想神仙的同时,人们亦不忘记给像自己一样的凡人们留下一片空间。
  以婴孩戏耍、嬉闹为题材的装饰图案,早在唐代的瓷器上就已经出现。在清代,婴戏图仍然是主要的人物装饰图案之一,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乾隆之后,婴戏人数之多,场面之大更胜明代,显示了清代婴戏纹饰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图7为1件雍正黄地绿彩园林婴戏图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造型端庄,制作精细,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体青花款,并伴有青花双圈框。碗身以黄釉作底,绿彩绘描,表现了几位懵懂顽童正在一园林之中敲锣、打鼓、做游戏的场景,笔触轻松、活泼、自然、流畅,观赏之,煞是惹人喜爱。又如图8,1件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通高8.9厘米,口径17.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基本造型为直口,深腹,平底,底无款。全器以白釉为地,釉色莹润。纹饰主要集中在器物的外壁上,釉下青花装饰树木、山石、围栏、花鸟等背景,同时运用红、绿、黄、橙诸色绘饰人物,人物全是七八岁模样的孩子,或坐于地上,或站在树下,或互相追逐嬉戏,或独自玩泥沙,等等,总之是各人神态不同,形体语言各异,衣饰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仕女和高士的形象也是清代瓷器人物装饰的重要题材。前者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后者则渊源于五代时期(见《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这两种人物形象在清代成为了瓷器上主要的人物装饰题材,为世人所熟悉和认同。图9为1件嘉庆粉彩开光仕女鼻烟壶,高6.4厘米,口径1.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鼻烟壶于腹部彩绘两位衣裙飘逸的仕女形象,站立于苍松之下,一人手里捧着盘果,一人双手持一花瓶,身上的衣饰、发饰,以及形体语言皆显端庄、高雅之气度,尽显仕女之本色。又如图10,1件康熙青花高士图炉,高13.2厘米,口径20.2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炉于腹部外壁整幅描绘人物,就见两位长衫中年人相对而坐,旁边有酒壶和酒杯,四周则是悬崖峭壁。两位高士安坐于险境之中,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情趣。此外,清代瓷器上还开始出现了外国人的形象。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1件乾隆黄地珐琅彩仕女双耳葫芦瓶,器身之上有两处开光,其中一处开光就绘有一位外国女士和一位外国小孩的形象;又如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珍藏的1件嘉庆墨彩人物像盖壶,壶上就绘有华盛顿的头像,这些瓷器很可能是当时的外销瓷。
其他文献
片马位于怒江纵谷地带边缘、高黎贡山西麓,属泸水县。这里紧靠中缅边界线,为滇、川、藏进入缅甸、印度的咽喉与捷径,西去缅北重镇密支那仅约220公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显要,现在是云南省新兴的对外商业贸易口岸。  前年的一个清晨,我们一行三人自怒江州首府六库乘车西行,向片马进发。不多会儿,汽车便循着蜿蜒的公路攀上了云遮雾罩的高黎贡山,穿越了林木葱郁的姚家坪国家森林公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西宽9公里,南北
期刊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  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
期刊
宋绣的深远影响    刺绣,是用多彩的丝线、绒线、棉线或金银线等,在绸缎、布帛等纺织品上,穿针引线,绣出各种人物、纹饰、花鸟鱼虫等,史书称这种工艺为刺绣,民间称“绣花”,也叫“扎花”。  相传刺绣始于舜。周代已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的说法。又据《尚书》载:“衣画而裳绣。”《诗经》中就多次提到过服饰、刺绣的色彩。  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刺绣实物是1958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绣
期刊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要在这片混沌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光明,则须凭借考古工作者追寻到的部分历史痕迹。近年再次调查、发掘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小河五号墓地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为罗布淖尔荒原上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精神文化,提供有说服力的物质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深入一点剖析早期人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世界。    一    小河五号墓地是20世纪3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20世纪末,得
期刊
一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通俗点讲,就是管理山林的官吏,如果真的如学人所说:“‘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期刊
上蔡,简称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分封其五弟姬度在此建蔡国,侯爵。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杀蔡灵侯灭蔡,历515年18侯的蔡国初灭,后又复国。  上蔡历史悠久,是西周主要的侯爵封国。国家级保护单位有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蔡国故城,蔡侯玩河楼,保存完好的蔡侯姬度墓、蔡仲胡墓,有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佛教寺院蟾虎寺,有华夏始祖伏羲画卦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古迹鸿隙湖、晒书台、卮台、问津处等。  
期刊
世界张氏总会是世界性的张氏宗亲联谊组织,于2003年11月29日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市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促进张氏宗亲之间的社群精神,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团结,谋求世界各地张氏宗亲的经济社会福祉等等。  倡议成立该组织,最早是由新加坡张氏总会在1997年提出,经多年酝酿、协商,直到2002年适逢新加坡张氏总会成立65周年庆典,新加坡张氏总会再度提出。参加庆典的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泰国张氏
期刊
2002年9月,我们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树皮布和石拍的文化价值》论文,会上引起了讨论。会后第三天,当时与会的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人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教授来探访,他带来了一顶树皮布帽子,并附了一段说明文字:“周伟民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历史上都使用树皮布的论文,深有感触,
期刊
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遗留于后世。中国与埃及远隔重洋,相距万里,在古代时期中埃两国直接来往较少,但古埃及的造型艺术曾流传到中国,构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    一    在上下埃及统一以前,上埃及以鹰为族徽,下埃及则崇拜狮子。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于是鹰头兽的图腾应运而生,鹰头兽具有鹰喙和狮身。后来这一形象外传,成了希腊和斯基泰民族热衷采用的图像,以为神物
期刊
一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家族后人聚居的村落,在山西省沁水县城西南的一片山坳里。  深秋时节,太行山里是一派斑斓的秋色,深绿中映出金黄,半崖上栌叶火红。  柳氏民居是深山里的一个村落,村名西文兴。从沟底的公路上望,半崖之上,迤迤逦逦的一片村舍,错错落落的楼阁脊吻。拾阶而上,就让你走进了一帧古画的情境之中。  这里的一条条古街、古巷在通向久远的岁月。  这里的一处处古宅、古墙在诉说着古老与沧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