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的诗与思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春至,樱花遍布。武汉珞珈山、日本东京、韩国景福宫,处处都是赏樱之人,手持相机,定格七至十天盛放的樱花,感慨人生转瞬即逝,只是赏樱并非中国人文传统。
  赏花郊游,吟诗作赋,是国人的赏春传统。其诗文流传,多咏梅咏杏咏桃花。后人传颂的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又有“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宋之后,文人趣味喜谈梅妻鹤子,苏州十里香雪海,春季石尤风再大,也挡不住探梅人的脚步。清际,吟咏桃、李、杏、梅诗作如此之多,有了审美疲劳的文人们开始注意其他花卉。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山舟任职北京翰林院时,喜与江南同乡、同年全椒吴敬梓之子吴烺、嘉善谢镛、芜湖韦谦恒等前往法源寺看海棠、视紫藤、探水仙,并留有诗、画斗趣之作无数。
  至于樱花,二十世纪之前很少见于中国人吟咏与书写。即使有,也是关于樱桃花而非樱树花。“樱桃花一枝,两支千万朵”说明花开之际,花开之多。樱桃花早发于梅、杏、桃、李诸花,樱桃花已漫山遍野,梅、杏、桃、李等还未见花蕾。文人们大都视樱桃花若无物,只死心塌地等待早梅的初绽。梁山舟后辈好友仁和陈文述看到看满山樱桃花,不见欢喜只见愁,只担心樱桃花挡住上山探梅之路,要将满山樱桃花砍掉,可见其喜梅厌樱之心。樱花树一棵棵分开,花团锦簇,人可踱步树下近观;而樱桃树则一丛一丛,如蔷薇般连成一片,实在让人难以下脚,难怪陈氏有“莫看樱桃花,但伐樱桃树”之句。
  也有对樱桃心存好感的,可那是对果实而非花的好感。梁的另一后辈好友海宁人吴骞亦是爱花人,喜梅喜桃喜水仙,留下吟花诗作不少,最喜其“青梅未熟樱桃红”一句,其自注诗后言,樱桃、青梅、黄桃为海宁本地人春季必尝三鲜,其句既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文趣,又见文人关心四季的生活细节。樱桃结果,花小期短,说起观赏性,不如梅、桃、杏、李等花。但作为时令鲜果,还是让吴骞感受到春季的悸动。
  百年前,国人喜梅喜桃喜海棠;革命年代,国人喜见漫山遍野之杜鹃;至于春季旅日赏樱,也算得上是最近十几年来全球化后促成的衍生品之一。二三十年前,国人还只在本地看看海棠、水仙及杜鹃。至于樱花,只能从《玉色蝴蝶》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电影中感受到,今天跨国去赏樱花变得轻而易举。这一切,都离不开近世以来日本樱花文化的输出与实践。
  二
  即便在樱花之都的日本,春季赏樱之旅亦是近世之事。日本樱花的最早记录可追至平安时代。受唐、宋文化影响,平安时代的日本亦是赏梅文化,尤盛行于宫廷,当时皇宫南门两边都种有梅花。九至十世纪,宫廷开始有意识以樱代梅,砍去门两边梅花,代植之以樱花。《源氏物语》中,紫式部与藤原的世界里满是樱花,宫廷里花园有,约会时小酌有,月光下诗会有,分别时庭院亦有。春天赏花,依然探梅看桃,但樱花变得最重要。看到春天第一朵樱花蕾,藤原会落泪;看到第一瓣落地樱花片,紫式部会伤感,后世认为日本贵族之“物哀”之情实启于平安时代,并将樱之花开花落,归之于此时兴起的佛教中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人生无常的感悟。
  但人类学家大貫恵美子在《神风,樱花,及民族主义》一书中认为,《源氏物语》中的樱花虽有感世之情,更多的是春天、青春及爱恋的象征;她认为,书中樱花是代表生命原力,并不直接与死亡与逝去相关。源氏离开京都,与其说与代表“物哀”之情的落樱道别,还不说是与代表政治权力的樱花之都道别。同一时期另一部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樱花,明媚、热闹、争春,《枕草子》中几乎不见任何有关樱花的伤感;相反,世俗的喜怒、品味、放纵几乎都与樱花有关。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之初,战国日本行将统一之际,宫廷樱花逐渐进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此时伊豆樱花多为山樱,名为山樱,实与山无多大关系。宫廷、寺院、学校、歌妓町,处处皆有;后在河岸边也有种植,据说有人相信樱花瓣与樱花叶有护根与净水解毒之效。日本统一之后,随参觐交代制度前来伊豆觐见幕府将军的地方大名们,为表明对幕府的忠诚,从自己故乡带来新品樱花,取悦将军。而伊豆的樱花品种也增至数百种,伊豆成了樱花世界。
  十八世纪伊豆樱花渐成日本国的象征。当地人曾特意请教过中国来的商人学者,确认樱花只有日本国才有。此时的浮世绘木刻,特别突出樱花与歌妓,处处点明樱花只有日本才有,伊豆才见。伊豆各寺院、歌妓町,成为人们春天赏樱之处,赏樱不再仅仅是贵族的聚会,也成了春天里普通人的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春见”赏樱兴盛起来。
  “春见”活动的兴起,离不开浮世绘木刻艺术。这一时期风行的浮世绘木刻,都见有樱花的影子。著名浮世绘木刻《雪月花》、《吉原仲之町夜樱》、《东都名所》画中歌妓身影婆娑,樱花竹篱间盛开,灯笼若明若暗,月光隐隐约约,照在歌妓的窗户,暧昧而诱人。正因为如此,美国国家博物馆费瑞尔赛勒分馆的日本艺术部的James Ulak称浮世绘中的樱花“更多了点享乐,少了点对生命往复的感叹”。大貫恵美子认为,十八世纪浮世绘中的月夜樱花所带来的享乐与虚无之感,让人产生“哀物”之情,感伤繁华易逝,却也让更多的人花前月下,纵情当下。浮世绘的出版商们特意选用樱花木,制成浮世绘木刻,套色印刷,固化樱花与伊豆的关系,强化樱花与日本的想象。
  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跟着美国佩利的“黑船来航”进入日本的西人,因袭着浮世绘木刻的想象,开始将樱花作为日本的象征介绍给西方。与此同时,日本浮世绘艺术家用樱花、歌妓、富士山向西人介绍日本。1861年,歌川広重二世木刻《浅草寺赏樱图》刻画伊豆附近浅草“春见”活动,突出他者观看樱花的画面,身着西式服装的西国人与身着清国长袍的清国人构成此浮世图的中心,而日本本国人成了外围的围观者。画中樱花遮天蔽日,西国人与清国人驻足而观,周边虽有货摊,神龛,日本国人,但画面中心的“他者”却只注视着樱花。对于浮世绘艺术家而言,赏樱亦即欣赏日本。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日本,希望得到“他者”、特别是西人的认同。对于画者而言,只要“他者”被樱花吸引,也就意味着日本对“他者”的吸引与认同。此后,日本一直致力于将樱花送到世界各个角落,通过吸引他者对樱花的认同与注意,注意与认同日本的文化政治及历史。虽然无法知晓当时浮世绘是否做到这点,但今天全球各地的赏樱新习俗,暗示着百年前日本艺术家的心愿似乎已经实现。   四
  除了日本,很少有国家大片种植只开花不结果的樱花树。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曾指出明代园林如拙政园所种花草,除了供园林主人赏玩之趣外,也有将花草果实在市场上变卖,贴补家用之意。这大约是虽开花不结果的樱花树,不见于中国园林的原因之一罢。
  独立战争美国建国之后,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醉心于收集世界各地的农业物种,他最关心的那些提供能够提供经济效益的种子,这其中也包括他对中国水稻种子的兴趣。虽然华盛顿童年砍樱桃树的故事已被历史学家证明是无事生非,相信他对有经济效益的樱桃树,要比只开花不结果的樱花树有兴趣。
  即使在日本明治维新早期,对是否要大力推行樱花,也曾犹豫不定。有人提议,樱花代表落后之“封建日本”,建议砍掉,代之以菊;又有人提议,樱花没有经济价值,不如砍掉之后,代之以樟树,其衍生品樟脑,可保护丝织品,经济效益远甚于只开花的樱花树。虽然最终支持樱花代表现代日本的意见胜出,但亦有人对一切以樱花为尊的新潮流不满。1882年,江户时代弘前城,原经前藩主居住之地,改植樱花,取代象征忠义的青松,引起前武士的公开抗议。类似抗议之声不绝,终不及樱花盛放时的声势。十余年后,樱花树不仅在日本被普遍认同为国花,并开始走出日本四岛,种植于世界各地。
  五
  樱花变成全球性赏春活动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91年,先是日本在自己控制下的南满铁路两边种下樱花;1895年及1905年打败中国与俄国之后,又在北满铁路沿线种下樱花。日本僧人镜如(1876-1948)在数次中亚丝绸之路探险之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满铁沿线种植数万棵樱花,甚至在西伯利亚也种下了樱花树,这项工程直至1916年因为镜如入住寺院而停工。尽管镜如称,此举意在通过樱花加强中国、朝鲜、西伯利亚与日本的联系,加强人民间友谊,特别是加强东西方的联系,重建中古时期的丝绸之路,但不少同时在中亚探险的欧美人士视其在中亚的探险及樱花种植都是为日本收集情报。
  不管是何种情况,日本的樱花自此后在世界各地推广种植。先是殖民地,然后通过樱花外交推至美洲、欧洲等地。朝鲜的皇宫景福宫及浦山等地,都是在殖民地时期开始大量樱花种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满洲国”成立后,沈阳、旅顺等地亦有樱花大量种植;1938年,武汉沦陷后,为安慰日兵思乡之情,日本军部在珞珈山上也广种樱花,不久,珞珈山上樱花也远盛于梅花。半个多世纪后,这两地成为日本四岛之外最有名的赏樱之地之一。
  六
  在太平洋这边的美国,最早对只开花不结果的樱花树感兴趣的是《国家地理》杂志的伊丽莎女士(Ms Eliza Ruhamah Schidmore)。1885年她首次日本之行后,就竭力促成美国军部在华盛顿办公大楼前后种下樱花,可惜没人听得进去。倒是农业部的一位植物学博士从横滨弄来百余棵樱花树,种植在马里兰自家后院中,算是美国最早的种植樱花。
  1909年,伊丽莎的建议终于被第一夫人接受,首批二千余株樱花树从东京到达华盛顿。可大家还没高兴几天,农业部例行检查就发现树中有虫,直接送到郊外悉数销毁。事后,东京市市长提议免费捐赠樱花树与美国,开始日、美的樱花外交。
  1912年从横滨出发的六千余株樱花送抵达美国,其中三千余株送达纽约,种在哈德逊河两边,以贺纽约市三百周年庆;余下三千株则种在华盛顿的潮汐湾,紧邻华盛顿纪念碑。美国第一夫人还与日本驻日大使夫人一起种植头两株樱花树,象征日、美友好。数年后,繁密的樱花成为华盛顿一景,也引得首都周围小镇效仿。1927年,离华盛顿不远的马里兰州小镇Wood Bridge的几位园艺师,决定从日本引进樱花,种在社区高尔夫球场附近,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社区活动。
  1934年,华盛顿开启了樱花节,吸引游人春季至华盛顿赏樱。很快又发展成一年一度樱花公主选美比赛,各州选出的樱花小姐中的冠军,再前往华盛顿便是樱花皇后,她会头带樱花冠,与花与树与人,在华盛顿纪念碑前留下合影,既是庆祝春天的到来,又是政治外交。当然日本外交官也少不了,常见他们带着家人参加每年的樱花庆祝活动。
  对于Wood Bridge小镇上的居民而言,华盛顿樱花再好再美再热闹,也比不上小镇樱花。据他们总结,华盛顿春天来得早,春暖乍寒,出门赏樱不便;又言,首都樱花树靠近潮汐湾,颇受来自邻近夏克斯比湾的信风影响,将樱花吹得七零八落,赏花不易;即使在无寒无风的年份,游客人挤人,怎能比得上小镇,无风人少,樱花盛开之时的独乐乐,一副小镇对抗联邦的腔调。
  樱花在美国的历史并不都代表着祥和。怎么种樱花?在哪儿种?随时可以演变成政治事件。1938年,罗斯福总统要砍掉潮汐湾一部分樱花,建杰弗逊纪念馆,立即引发首都的抗议活动。女性首先站出来,她们先是联合动员市民反对砍樱花树建纪念馆计划;接着将自己手绑成链,前往白宫请愿;未能达成和解,最后她们来到纪念馆工地,从工人手中抢夺锹铲推土机,阻止工人砍树施工。联邦政府内务部助理亲自出面安抚抗议者,为她们端来食物与咖啡。据说,无休无止的咖啡让抗议者不停地上厕所,很快就平和地结束了抗议。抗议者与政府达成和解,政府答应在华盛顿纪念碑南面潮汐湾补种樱花树,而抗议者也同意了移走部分樱花树以便杰弗逊纪念馆完工,史称“樱花造反”事件。罗斯福总统对樱花的好感没有美国人民那么强,美国与日本在东亚冲突,让他无法相信樱花能起到和平的作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有激进之美国人不满日本偷袭珍珠港,手持铁斧,一气砍倒首都四棵樱树。此次砍伐行为虽被制止,但国民对日本的愤怒并未消停。很快爱国的激进主义者将目光移向日裔美国人,约十一万人被怀疑成“日奸”,财产没收,没有审讯,没有听证,日裔很快被送至集中营(interment camp)。波特兰大的日本街(Japan town),十九世纪末建成,四十多年来一直为日裔的大本营,其开设的旅馆饭店长期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因为珍珠港事件而终结。   战争时期的华盛顿,每年都有盗砍樱花树事件,政府还特意树起标牌,提醒人们不要盗砍。有传言说,多亏当时流亡华盛顿、后来成为韩国第一任总统的李承晚,人们砍盗行为才被有效制止。据说李听说华盛顿屡次盗砍事件,立马看到重写韩国史的机会。他声称潮汐湾两岸的樱花树最早是从韩国传到日本去的,即将独立的韩国才是这些樱花的故乡。为此,他号召流亡的韩国人要从樱花开始,负责起重写韩国历史的重任;同时他呼吁美国人放过潮汐湾边的樱花树,因为他们要砍掉的不是日本樱,而是韩国樱。1943年,据说李承晚手挥土锹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学前种下樱花树,象征美、韩两国的友谊。这些传言的真实性当然是一个问题;但樱花不仅是审美诗意,更与政治相关。二战中如此,二战后亦如是。
  樱花与政治手挽手进入后二战时代。关于要不要樱花,战后日本与美国都有一艰难决定期。战争期间,樱花在日本代表着为国捐躯与忠诚于天皇;但战后,人们唯恐不及,菊花、青松等花树在一段时期内重新成为日本国人想象自己文化与历史的新象征。在美国,如果没有二战后东亚政局的变化,华盛顿的日本樱就此就变成韩国樱,也不是没有可能。不巧的是,二战后五年,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冷战开始,让华盛顿樱花改变国籍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因为冷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发生戏剧性变化,从敌对国迅速变成结盟国。1951年《美日旧金山共防条约》签定,樱花作为和平的象征,再次进入华盛顿,日、美的樱花外交再次启程。1954年,数千株樱花树从日本抵达华盛顿,分别种在联邦政府各办公地前后。此后,日本天皇也曾到过华盛顿共庆樱花节。
  如果二战中如此敌对的美国人都接受了樱花,日本国人还有什么理由自己不接受樱花呢?樱花,而非菊花及青松,再次成为日本面向世界的象征。战后,日本樱花外交也延展至与日本有外交关系之各国。欧洲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法国凡尔赛宫、德国汉堡、奥地利维也纳以及亚洲的伊朗等都曾收到日本樱花树。对于美国人而言,与二战相关的樱花外交,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波特兰大城。1988年,日本政府送与波市数千株樱花树,种植在城市的水边公园内,以纪念二战中消失的日本城,以及数千位失去财产、拘禁在西岸集中营的日裔美国人。同年,美国里根政府郑重向集中营的幸存者道歉,并予以两万美元补助。樱花可以重植重种,樱花也可以重新开放,只是日本街(Japan town)却永远从波市的历史地平线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市中心的唐人街(China town),人们似乎已忘记与十九世纪中期与唐人街平行的还有日本街。事实上,日本街已完全不存在于美国英语语汇中。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政府与日本民间团体都有樱花赠给日本的中国友好城市。在武汉,这些樱花与抗战时种下的樱花混合在一起,成为国人今天春游新去处。今天的樱花已从伊豆时期的单一山樱,变成伊豆樱、垂樱、牡丹樱等数百种,赏樱处遍及亚洲、美洲。一部樱花史,也是一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史。樱花的世界,有“物哀”、有“春见”,是日本人民创造的历史,而其近百年的星移斗转,更是一部世界各地人民都参与创造的全球史。
其他文献
灶用节能余热器是一种新型节能农家灶具,它投资少、效果好、节能高、价格低(铝合金的每只40元左右,不锈钢的100元左右),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近几年,我们在推广农村改灶节柴
乐山市“八五”期间沼气和农能建设取得新成绩傅泽周(四川省乐山市沼气办公室614000)在乐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全市沼气和农能系统干部群众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Hello.friends!欢迎你走进“知识加油站”show吧!本站融合了10~12单元以及期中复习的重难点知识,诚邀朋友们到这里做客,她定会成为你的好帮手,为你解码心中的疑惑,为你化解每
时态是高考考查的热门,但是不同于汉语用时间状语体现时间,英语是通过变化谓语形式来体现时间概念的,因此很多学生“谈时态色变”,经常错选答案。本文在此总结学生易犯的时态错误,分析病因,相信学生读后会有所收获。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年轻时已在文学界颇有名气,但是他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湎在那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中难以自拔。他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努力去提高
一、带有 if 条件从句的虚拟语气谓语形式1.当 if 条件从句表示的情况与客观事实相反时,要用虚拟语气,这时从句的谓语和主句的谓语在形式上要与时间相对应: First, predica
沧州市农业测试中心等单位总结国内外土壤测试技术,结合我国土壤的具体情况,研制成功了“农友牌”多功能土壤速测组合箱,并投入批量生产。该产品已通过沧州市科委组织的鉴定
【知识梳理】1.学会拒绝(1)身边的诱惑①领奖台的诱惑:我们渴望成功与荣誉,期望有鲜花和掌声,这是我们积极要求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应通过正当的途径和刻苦努力来获得成功与
5.溶解食盐时搅拌操作常见错误:A.溶解食盐使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发生叮哨之声;B.玻璃棒在液体中上部搅拌。正确方法:操作时将烧杯平放在桌面上,先加入固体食盐,然后加入适量
1.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