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备课、上课和评价三个方面提出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应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学的评价阶段。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备好课不仅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上课前应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作业等方面下足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三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分层次设计作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参与。生物学科知识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事实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身的经验常识、社会热点问题、农业工业生产问题、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及能体现生物学与人类发明发现有关的资料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生活中、生产中、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环境改善的一些经典问题,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2.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探究式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往往会将很多问题一起提出或者提出的问题太难,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更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没有针对性的提问,泛泛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混淆学生思维。其次,课堂探究需要有效引导。在探究式课堂上,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能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但一些内向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教师要鼓励他们消除畏难情绪。通过营造愉快、开放的课堂气氛多让学生发表看法,减少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
3.有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同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讨论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会科学实验证明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自行设计实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后解答问题。如“细胞膜的功能”适合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如“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在《早期的胚胎发育》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讲解动物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规律。
4.有效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课堂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讲授、对学生提问、教具演示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生物结构和生物现象的演示动画等。它除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视听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微观的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双方辩论、剧情表演、动手实验、撰写小论文,等等,学生一改之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背后却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从新。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现代评价理论核心是反馈、回归和共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进行的心理互动过程。教师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即时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学习成就、思维火花和学习误区,给予及时激励、点拨、咨询和纠正,让学生及时认识到成功、错误和不足,及时回归到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轨道,激发学习生物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实现师生共同的课堂教与学的目标。
无论教学改革改到哪里,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生物教师永恒的追求。离开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实现;离开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质和生物学科特点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盲人摸象,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只有真正实现了“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广大生物教师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2]董晖.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10).
[3]崔胜鹏.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应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学的评价阶段。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备好课不仅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上课前应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作业等方面下足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三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分层次设计作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参与。生物学科知识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事实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身的经验常识、社会热点问题、农业工业生产问题、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及能体现生物学与人类发明发现有关的资料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生活中、生产中、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环境改善的一些经典问题,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2.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探究式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往往会将很多问题一起提出或者提出的问题太难,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更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没有针对性的提问,泛泛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混淆学生思维。其次,课堂探究需要有效引导。在探究式课堂上,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能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但一些内向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教师要鼓励他们消除畏难情绪。通过营造愉快、开放的课堂气氛多让学生发表看法,减少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
3.有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同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讨论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会科学实验证明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自行设计实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后解答问题。如“细胞膜的功能”适合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如“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在《早期的胚胎发育》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讲解动物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规律。
4.有效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课堂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讲授、对学生提问、教具演示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生物结构和生物现象的演示动画等。它除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视听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微观的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双方辩论、剧情表演、动手实验、撰写小论文,等等,学生一改之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背后却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从新。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现代评价理论核心是反馈、回归和共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进行的心理互动过程。教师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即时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学习成就、思维火花和学习误区,给予及时激励、点拨、咨询和纠正,让学生及时认识到成功、错误和不足,及时回归到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轨道,激发学习生物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实现师生共同的课堂教与学的目标。
无论教学改革改到哪里,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生物教师永恒的追求。离开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实现;离开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质和生物学科特点构建“有效课堂”只能是盲人摸象,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只有真正实现了“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生物教学“有效课堂”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广大生物教师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2]董晖.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10).
[3]崔胜鹏.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