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探讨患者恢复方法。方法:回顾我科14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结果:143例治愈出院,1例大面积脑梗塞,1例再次破裂出血,2例脑积水。结论: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促进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
动脉瘤通常发病于大血管分叉处,绝大多数位于Willis环或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1]。颅内动脉瘤破裂前多数病人没有症状,一旦破裂易反复破裂,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认可。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开展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47例,通过规范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统计自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共计147例,男性50例,女性97例;年龄18岁—79岁,平均5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5例,头痛头晕15例,肢体偏瘫5例,无明显症状体检2例。经过CT、MR、CTA、DSA等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符合栓塞术手术指证者,实施栓塞手术。
2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 未明确诊断前护理 患者入院诊断多为SHA,入科后进行宣教,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促进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及患者之间关系。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情绪稳定、大小便通畅,观察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意识加深、头痛呕吐等及时通知医生。
2.1.2明确诊断后护理 一旦明确诊断,患者和家属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基于对患者的保护,实施分组宣教:医疗组针对患者直系亲属,内容为应用模拟操作图谱等,严肃、客观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过程、可能出现问题、处理措施。护理组针对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步骤、方法,让患者对栓塞术有一个基本了解。讲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监护措施等,使患者心理上有充分准备。列举近期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增强手术信心。
2.1.3 术前准备:常规化验检查、胸片、心电图等;术前1日备皮,碘过敏及抗生素试验;指导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6小时。
2.2 术中配合:查对患者信息、医嘱及手术协议书及各项术前检查报告是否齐全,建立两条或以上液路。给予心电、血氧、血压、呼吸等监护。准备药品、血管鞘、导管、导丝、弹簧圈等手术材料,同时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执行医嘱,记录耗材,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末端血液循环情况,送患者回病房。
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术后常规重症监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语言、有无癫痫等。如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3.2血压管理:血压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护士遵医嘱根据病情严格控制血压,医生指示控制范围,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左右,心率不低于60次,护士需要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并根据患者血压及时调整微量泵用药。
2.3.3体位管理:患者术后要求平卧6小时,清醒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6—48h,限制活动1—2周,必要时用镇静剂或予以保护性约束[2]。
2.3.4穿刺侧肢体管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是否渗血,每15-30min观察穿刺侧肢体血运、皮温、感觉等,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降低、感觉减弱等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拔出导管鞘前严格限制术侧肢体活动,严禁屈腿。拔出导管鞘后穿刺部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沙袋压迫6—8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平卧24小时。
2.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脑缺血: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患者术后清醒后再度出现意识障碍,立即给予去骨瓣减压术,经脱水、抗炎、神经营养治疗及康复,患者出院生活可基本自理。
2.4.2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如术中出现出血,应立即配合医生中和肝素,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使用造影剂以免增加动脉痉挛,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行CT扫描,如需行血肿清除手术,立即进行术前准备。动脉瘤术后的破裂出血也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术后返回ICU监护,要求病房内光线柔和、安静,严密监护病人。
2.4.3脑血管痉挛:术中血管痉挛由导管机械刺激所致,此时协助医生动脉内注入罂粟碱,停止操作10分钟,一般可缓解。术后脑血管痉挛主要由蛛网膜下腔内血液及分解产物刺激,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多发生于术后7—21d内[3]。
2.4.4术后常规给予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使用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泵入药品速度,同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避免因液体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5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将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制作成宣传册,随时提示患者及家属。
2.5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治愈135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1例,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后续治疗后康复;脑积水2例,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动脉瘤破裂。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好比颅内的一颗定时炸弹,在破裂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即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介入栓塞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广泛被接纳。规范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1-593.
[2] 陈莹,柳红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509
[3] 袁萬青,王俊红,王凤兰,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9):359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
动脉瘤通常发病于大血管分叉处,绝大多数位于Willis环或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1]。颅内动脉瘤破裂前多数病人没有症状,一旦破裂易反复破裂,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认可。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开展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47例,通过规范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统计自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共计147例,男性50例,女性97例;年龄18岁—79岁,平均5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5例,头痛头晕15例,肢体偏瘫5例,无明显症状体检2例。经过CT、MR、CTA、DSA等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符合栓塞术手术指证者,实施栓塞手术。
2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 未明确诊断前护理 患者入院诊断多为SHA,入科后进行宣教,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促进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及患者之间关系。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情绪稳定、大小便通畅,观察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意识加深、头痛呕吐等及时通知医生。
2.1.2明确诊断后护理 一旦明确诊断,患者和家属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基于对患者的保护,实施分组宣教:医疗组针对患者直系亲属,内容为应用模拟操作图谱等,严肃、客观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过程、可能出现问题、处理措施。护理组针对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步骤、方法,让患者对栓塞术有一个基本了解。讲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监护措施等,使患者心理上有充分准备。列举近期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增强手术信心。
2.1.3 术前准备:常规化验检查、胸片、心电图等;术前1日备皮,碘过敏及抗生素试验;指导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6小时。
2.2 术中配合:查对患者信息、医嘱及手术协议书及各项术前检查报告是否齐全,建立两条或以上液路。给予心电、血氧、血压、呼吸等监护。准备药品、血管鞘、导管、导丝、弹簧圈等手术材料,同时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执行医嘱,记录耗材,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末端血液循环情况,送患者回病房。
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术后常规重症监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语言、有无癫痫等。如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3.2血压管理:血压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护士遵医嘱根据病情严格控制血压,医生指示控制范围,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左右,心率不低于60次,护士需要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并根据患者血压及时调整微量泵用药。
2.3.3体位管理:患者术后要求平卧6小时,清醒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6—48h,限制活动1—2周,必要时用镇静剂或予以保护性约束[2]。
2.3.4穿刺侧肢体管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是否渗血,每15-30min观察穿刺侧肢体血运、皮温、感觉等,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降低、感觉减弱等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拔出导管鞘前严格限制术侧肢体活动,严禁屈腿。拔出导管鞘后穿刺部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沙袋压迫6—8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平卧24小时。
2.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脑缺血: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患者术后清醒后再度出现意识障碍,立即给予去骨瓣减压术,经脱水、抗炎、神经营养治疗及康复,患者出院生活可基本自理。
2.4.2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如术中出现出血,应立即配合医生中和肝素,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使用造影剂以免增加动脉痉挛,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行CT扫描,如需行血肿清除手术,立即进行术前准备。动脉瘤术后的破裂出血也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术后返回ICU监护,要求病房内光线柔和、安静,严密监护病人。
2.4.3脑血管痉挛:术中血管痉挛由导管机械刺激所致,此时协助医生动脉内注入罂粟碱,停止操作10分钟,一般可缓解。术后脑血管痉挛主要由蛛网膜下腔内血液及分解产物刺激,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多发生于术后7—21d内[3]。
2.4.4术后常规给予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使用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泵入药品速度,同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避免因液体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5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将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制作成宣传册,随时提示患者及家属。
2.5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治愈135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1例,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后续治疗后康复;脑积水2例,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动脉瘤破裂。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好比颅内的一颗定时炸弹,在破裂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即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介入栓塞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广泛被接纳。规范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1-593.
[2] 陈莹,柳红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509
[3] 袁萬青,王俊红,王凤兰,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