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全国两会之前,《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推出了大型网络调查,在热度排行榜上,“社会保障”位居榜首。3月,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中国社会保障引发热议表明了三点:人们对社会保障存在较多抱怨、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不公平性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亟待改革。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低满意度来自相对剥夺感
社保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提高,老百姓表现出来的仍是满意的少、抱怨的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社会保障中存在不公平性问题以及当前国情难以满足人们高要求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引起的相对剥夺感。
第一,J曲线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J曲线理论,是戴维斯提出的用来解释革命何时爆发的理论。J曲线理论认为,客观生活状况的改善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期望值。当期望值增长得比客观状况改善的速度快时,就会导致更高程度的被剥夺感。该理论内核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保障整体纵向发展的角度解读人们的抱怨。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快速发展期,逐渐形成了广覆盖低水平的保障体系,这引起了全民的参与和关注,且易将以往潜在问题显性化,同时更激起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高期望。而囿于现实条件或经济基础薄弱,当保障水平低于期望值时,就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第二,隧道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隧道理论由赫西曼最先提出。他说:假设我驾车行驶在封闭的隧道里,隧道是双向两车道,相互之间禁止越线,我在左道上,前方车辆双向都堵塞,大家都不能行驶,虽然沮丧,但也只好等待。这时我看到右道车辆开始行驶,于是,我认为有希望了,然而,如果期望受阻,即右道的车辆不断地前进,但左道始终不能前进,或者行进速度明显低于右道,这时,我就会感到很愤怒,感到不公正。如果把这个例子阐述为社会经济现象的话,那么就是,一个人的满意度既受到现在的收入的影响,也受到他对未来期望的影响,当一个人完全不知道未来收入如何变化时,他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但是,如果他的朋友、亲戚、熟人的收入开始增加了,他就会产生期望,而如果别人总是在增加,自己总不能增加,他就会感到不公正。随着社会保障的推进,社会流动加速,开放程度提高,人们开始认为全国人民处在同一条隧道中,但其他车道的人们享受着比他们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让部分民众体验到了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就会导致其对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而备加指责。这种相对剥夺感,来自于社会保障体系隧道内部的横向碎片化的不公平分道。
二、普惠性社会保障:碎片化分道下的民生公平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从单位脱离开始走向社会化,这种进程在国企改革后加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出结构分层化的特征。随着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发展路径中的城乡与行业等结构性因素却日益紧张。国有企业“阵痛式”改革加速国家单位制衰落,同时更需要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减少改革阻力,社会保障社会化过程未能消弥紧张的结构性框架,而是依赖已存在的刚性的分层结构亦步亦趋地碎片式发展。这种发展策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飞速进展,从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快速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及其他福利供给的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性特征日益体现,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三大问题。
第一,强化了分层的碎片式社会保障制度,有悖于社会保障之要义,也有违公平正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宏观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层、城市之间的差序分层和同城中的部门分割分层,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阶层的差别分层、同一阶层的等级分层以及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这种保障分层强化了相对弱势个体的心理不平衡,阻碍劳动力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社会极化。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在分层碎片式发展中沿袭着社会分层格局,似乎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比如广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只要有了一个吃财政的“铁饭碗”,即使退休之后,还能继续享受完全由财政供给的退休工资。而对企业员工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地方实行了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后便在劳动部门拿劳保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是3~5倍,而自由职业者和身处农村的农民等群体,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就更不如人意了。
第二,在分层碎片之间形成了保障范围之外的“夹心层”或边缘群体,这是我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比如引起较多关注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夹心层”群体,还有“蚁族”青年等流动性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问题。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夹心层或边缘群体的存在是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弊病,在覆盖面要求下,各个地方一般是针对分散的夹心层或者边缘群体来修补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沿海各地构建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等。可是,这种修补堵漏的方式无法应对多元化快速变迁的社会,人们流动加速,有可能产生一些无法被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口类群。
第三,碎片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互联转续困难,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有违民生公平原则。比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费的跨地区跨行业流转的障碍。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缴费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壁垒、行业障碍以及地区分割,这样就不利于人口流动,更不能满足流动人口的需要。我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来规范医疗保障的接续问题,但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障形式需要跟进。许多流动职业者的养老保险不得不退保,部分原因就在于不能实现异地转续。
三、社会保障改革:对接碎片,统筹全国
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赖于历史发展路径,未能突破城乡、单位等紧张性结构分层框架而亦步亦趋地碎片化发展,从而衍生出来了目前的高关注度与低满意度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结构性诱因容易引起高怨恨、高剥夺感或压迫感。因此,结构性分层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改革。根据前述分析,可操作性的路径在于逐步对接社会保障碎片,统筹发展。如下三点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方向:其一,消除分层,缩小差距。真正确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原则,改革社会保险中的双轨制,从城乡二元、行业分割格局走向城乡及行业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完备制度。其二,覆盖范围稳中求进,不断扩大,从广覆盖走向全覆盖,解决夹心层或者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问题。其三,以身份证为基准建立社会保障卡,实现全国互联互通。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既要满足城乡劳动者互动的需要,也要满足东、中、西部劳动者互动的需要。各种社会保障措施,要从地区范围内转续无忧到全国范围内转续无忧,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本文受中南大学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人文社科杰青培育项目[编号:2011RWSK011]和“升华育英”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张立新)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低满意度来自相对剥夺感
社保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提高,老百姓表现出来的仍是满意的少、抱怨的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社会保障中存在不公平性问题以及当前国情难以满足人们高要求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引起的相对剥夺感。
第一,J曲线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J曲线理论,是戴维斯提出的用来解释革命何时爆发的理论。J曲线理论认为,客观生活状况的改善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期望值。当期望值增长得比客观状况改善的速度快时,就会导致更高程度的被剥夺感。该理论内核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保障整体纵向发展的角度解读人们的抱怨。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快速发展期,逐渐形成了广覆盖低水平的保障体系,这引起了全民的参与和关注,且易将以往潜在问题显性化,同时更激起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高期望。而囿于现实条件或经济基础薄弱,当保障水平低于期望值时,就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第二,隧道理论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隧道理论由赫西曼最先提出。他说:假设我驾车行驶在封闭的隧道里,隧道是双向两车道,相互之间禁止越线,我在左道上,前方车辆双向都堵塞,大家都不能行驶,虽然沮丧,但也只好等待。这时我看到右道车辆开始行驶,于是,我认为有希望了,然而,如果期望受阻,即右道的车辆不断地前进,但左道始终不能前进,或者行进速度明显低于右道,这时,我就会感到很愤怒,感到不公正。如果把这个例子阐述为社会经济现象的话,那么就是,一个人的满意度既受到现在的收入的影响,也受到他对未来期望的影响,当一个人完全不知道未来收入如何变化时,他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但是,如果他的朋友、亲戚、熟人的收入开始增加了,他就会产生期望,而如果别人总是在增加,自己总不能增加,他就会感到不公正。随着社会保障的推进,社会流动加速,开放程度提高,人们开始认为全国人民处在同一条隧道中,但其他车道的人们享受着比他们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让部分民众体验到了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就会导致其对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而备加指责。这种相对剥夺感,来自于社会保障体系隧道内部的横向碎片化的不公平分道。
二、普惠性社会保障:碎片化分道下的民生公平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从单位脱离开始走向社会化,这种进程在国企改革后加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出结构分层化的特征。随着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发展路径中的城乡与行业等结构性因素却日益紧张。国有企业“阵痛式”改革加速国家单位制衰落,同时更需要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减少改革阻力,社会保障社会化过程未能消弥紧张的结构性框架,而是依赖已存在的刚性的分层结构亦步亦趋地碎片式发展。这种发展策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飞速进展,从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快速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及其他福利供给的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性特征日益体现,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三大问题。
第一,强化了分层的碎片式社会保障制度,有悖于社会保障之要义,也有违公平正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宏观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层、城市之间的差序分层和同城中的部门分割分层,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阶层的差别分层、同一阶层的等级分层以及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这种保障分层强化了相对弱势个体的心理不平衡,阻碍劳动力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剧了社会极化。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在分层碎片式发展中沿袭着社会分层格局,似乎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比如广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只要有了一个吃财政的“铁饭碗”,即使退休之后,还能继续享受完全由财政供给的退休工资。而对企业员工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地方实行了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后便在劳动部门拿劳保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是3~5倍,而自由职业者和身处农村的农民等群体,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就更不如人意了。
第二,在分层碎片之间形成了保障范围之外的“夹心层”或边缘群体,这是我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比如引起较多关注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夹心层”群体,还有“蚁族”青年等流动性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问题。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夹心层或边缘群体的存在是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弊病,在覆盖面要求下,各个地方一般是针对分散的夹心层或者边缘群体来修补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沿海各地构建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等。可是,这种修补堵漏的方式无法应对多元化快速变迁的社会,人们流动加速,有可能产生一些无法被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口类群。
第三,碎片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互联转续困难,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有违民生公平原则。比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费的跨地区跨行业流转的障碍。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缴费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壁垒、行业障碍以及地区分割,这样就不利于人口流动,更不能满足流动人口的需要。我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来规范医疗保障的接续问题,但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障形式需要跟进。许多流动职业者的养老保险不得不退保,部分原因就在于不能实现异地转续。
三、社会保障改革:对接碎片,统筹全国
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赖于历史发展路径,未能突破城乡、单位等紧张性结构分层框架而亦步亦趋地碎片化发展,从而衍生出来了目前的高关注度与低满意度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结构性诱因容易引起高怨恨、高剥夺感或压迫感。因此,结构性分层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改革。根据前述分析,可操作性的路径在于逐步对接社会保障碎片,统筹发展。如下三点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方向:其一,消除分层,缩小差距。真正确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原则,改革社会保险中的双轨制,从城乡二元、行业分割格局走向城乡及行业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完备制度。其二,覆盖范围稳中求进,不断扩大,从广覆盖走向全覆盖,解决夹心层或者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问题。其三,以身份证为基准建立社会保障卡,实现全国互联互通。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既要满足城乡劳动者互动的需要,也要满足东、中、西部劳动者互动的需要。各种社会保障措施,要从地区范围内转续无忧到全国范围内转续无忧,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本文受中南大学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人文社科杰青培育项目[编号:2011RWSK011]和“升华育英”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