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多糖锌配合物的组成及其对THP-1细胞耗氧的影响

来源 :营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海藻多糖(SP)与锌离子(Ⅱ)络合成一种新型的海藻多糖锌(SPZC),在比较SP和SPZC二者理化性质、结构组成基础上,对锌离子的多糖螯合物在单核细胞THP-1细胞耗氧的影响做了初步的研究.方法:用苯酚法法测定SP和SPZC的总多糖含量、Hodgson法测定二者的硫酸根含量和Folin酚试剂法等化学法测定二者主要作用成分,气相色谱(GC)分析了二者所含的主要单糖及摩尔比,红外光谱(IR)分析多糖二者的主要成分基团等.用ESR自旋捕捉法检测了二者对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respiratory burst,RB)下耗氧量的影响,以及利用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的荧光探针(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DA)分析了PMA激活THP-1细胞后ROS产生的变化.结果 SP络合上锌离子成为SPZC后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二者之间的主要成分含量变化明显,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硫酸根离子下降明显;而SPZC中Zn(Ⅱ)的含量为15%.通过GC分析,表明锌离子的配位反应,使得SP的单糖组成也有改变;IR图谱可以发现SP结合上锌离子后,图谱上的特征性峰发生位移、钝化或消失,而代之有SPZC核的类型峰.RB结果,提示在细胞受到激发的短暂时间内,SPZC比SP更能维持细胞的RB在一个更高水平;而同样细胞激发后的较长时间内,ROS产生的荧光染色,相较SP对ROS产生有一定的淬灭作用,而SPZC则能触发ROS产生更多.结论 SP同锌离子(Ⅱ)络合产生的SPZC,增加了新的有机锌来源;同时,SPZC对比SP,其抗氧化性能有所减弱.
其他文献
癌症患者处于血栓形成的高危状态,其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临床和生物学两方面因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肿瘤的类型和分期而不同,并且随着病人伴随的与血栓相关的危险因
患儿:男,2个月.出生后家长即发现其四肢屈曲畸形,头喜歪向右侧.生后50 d发现有颈中部肿块,2 m时来我院就诊.孕1产1,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为2 700 g,Apgar评分10分,无窒息抢救史,家族史无特殊.母亲孕期有长时间电脑使用史,每天约8 h,喜坐.每天约坐16 h,产检发现羊水偏少.胎位为臀位,胎动正常,余无特殊。
目的了解2008-2012年湖北省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随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湖北省历史卡片,对2008-2012年湖北省
患儿:2岁8个月,女,维族.因反复鼻出血,皮肤瘀斑伴耳后肿块2个月余入院,患儿父亲代诉2个多月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少量鼻渗血,皮肤瘀斑,耳后肿胀.当时曾入住本院儿科就诊,查血常规PLT 8×10~9/L,故行骨穿后,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耳后肿胀考虑淋巴结肿大,给予甲强龙治疗(具体用药量不详),10 d后血小板降至正常、皮肤瘀斑消失,双侧耳后肿物较前明显减小而出院。
患儿:男,2岁.因呕吐、腹胀伴停止排便排气41 h入院.患儿41 h前出现呕吐,日吐5~6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非喷射性,不含胆汁样物,无咖啡样物.伴腹胀,逐渐加剧。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效应差异.方法 不同浓度(0、25、50、100、200
目的 从临床及病变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经皮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疗效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PCI治
目的 调查分析无锡新区某托幼机构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实验室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病例标本进行
目的 观察大鼠孕期锌缺乏对胎鼠心脏发育及其关键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缺锌、常锌和配饲3组(n=9),分别摄入含锌量为2.78、29.83、29.83 μg/g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