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试验目的
明确不同用量的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安全性,为登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玉米丝黑穗病(Sphaeheca reioiana)玉米 平安24。
2.2 环境条件
试验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园区中进行,该试验区种植玉米均有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前茬大豆,原垄播,4月28日播种,下种后接入玉米丝黑穗病菌土并及时覆土镇压,试验地为土壤为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30 g/kg,PH值 7.8。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5 %稀唑醇悬浮剂,日本住友公司,对照药剂2 %立克秀,德国拜耳公司。
3.2 试验处理及种植方法(1)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2)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70 g/100 kg种子;(3)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90 g/100 kg种子;(4)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5)不施药对照。共5个处理。重复4次,总计20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6 m2。4月28日采用人工穴播,每穴播3粒种子。株行距30×65 cm。
3.3 施药时期和方法 播前1 d(4月27日)药剂拌种。先称取1.0 kg种子加入大烧杯内,再按设计用量加入5%稀唑醇悬浮剂,然后用一只手握住烧杯口顺时针方向甩转,直至药剂与种子混合均匀,杯壁内倒干净无药为止,拌匀阴干后以备播种。使用器械:天平、量筒、大烧杯等。
3.4 病菌接种方法 将田土过筛后,按0.1 %加入玉米丝黑穗病菌粉,菌土充分拌匀,开沟后先放种子,然后每穴盖菌土100 g 。
3.5 调查与统计方法 于5月18日调查出苗时间,5月21日出苗率调查;6月10日苗期素质调查;9月20日调查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情况;10月10日考种。
出苗率调查:每处理单播100粒种子调查出苗率,如有药害则记录药害株数。
苗期素质调查:每处理区调查玉米10株,测定株高和叶龄。
玉米黑穗病调查:每处理区调查玉米全部株数,记载发病株数。
3.6 药效计算方法
被害株率%= 被害株数 ×100
调查总株数
防治效果%= 对照被害株率~处理被害株率×100
对照被害株率
4 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试验数据(平均防效),经过反正弦转换,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1 对玉米丝黑病的防治效果
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0.68 %、0.68 %和0.59 %,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为0.60 %,空白对照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为4.82 %。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分别为85.7 %、86.2 %和87.1 %,对照药剂防效为87.9 %。
应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4.2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从出苗时间看,各处理区5月18日出苗,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和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平均出苗率为89.53 %、88.68 %、89.53 %和90.15 %,对照区出苗率为85.80 %。
从玉米出苗后观察,各处理区玉米生长正常,没有死苗情况。
从苗期素质调查结果看,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90 g/100 kg种子处理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平均株高为17.13 cm、17.20 cm、17.15 cm和17.10 cm,对照区玉米平均株高为16.95 cm。叶数和叶色与不施药区没有明显差异。说明5 %稀唑醇悬浮剂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玉米生长安全。
4.3 药剂评价
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与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相近,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对玉米生长安全。
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比不施药对照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68 %、2.85 %和4.89 %,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比对照增产5.09 %。
使用技术:综合防效和产量因素,5 %稀唑醇悬浮剂在生产中的用量有效成分量50 g~90 g/100 kg种子,于播前进行包衣处理,阴干后即可播种。
明确不同用量的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安全性,为登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玉米丝黑穗病(Sphaeheca reioiana)玉米 平安24。
2.2 环境条件
试验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园区中进行,该试验区种植玉米均有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前茬大豆,原垄播,4月28日播种,下种后接入玉米丝黑穗病菌土并及时覆土镇压,试验地为土壤为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30 g/kg,PH值 7.8。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5 %稀唑醇悬浮剂,日本住友公司,对照药剂2 %立克秀,德国拜耳公司。
3.2 试验处理及种植方法(1)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2)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70 g/100 kg种子;(3)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90 g/100 kg种子;(4)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5)不施药对照。共5个处理。重复4次,总计20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6 m2。4月28日采用人工穴播,每穴播3粒种子。株行距30×65 cm。
3.3 施药时期和方法 播前1 d(4月27日)药剂拌种。先称取1.0 kg种子加入大烧杯内,再按设计用量加入5%稀唑醇悬浮剂,然后用一只手握住烧杯口顺时针方向甩转,直至药剂与种子混合均匀,杯壁内倒干净无药为止,拌匀阴干后以备播种。使用器械:天平、量筒、大烧杯等。
3.4 病菌接种方法 将田土过筛后,按0.1 %加入玉米丝黑穗病菌粉,菌土充分拌匀,开沟后先放种子,然后每穴盖菌土100 g 。
3.5 调查与统计方法 于5月18日调查出苗时间,5月21日出苗率调查;6月10日苗期素质调查;9月20日调查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情况;10月10日考种。
出苗率调查:每处理单播100粒种子调查出苗率,如有药害则记录药害株数。
苗期素质调查:每处理区调查玉米10株,测定株高和叶龄。
玉米黑穗病调查:每处理区调查玉米全部株数,记载发病株数。
3.6 药效计算方法
被害株率%= 被害株数 ×100
调查总株数
防治效果%= 对照被害株率~处理被害株率×100
对照被害株率
4 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试验数据(平均防效),经过反正弦转换,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1 对玉米丝黑病的防治效果
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0.68 %、0.68 %和0.59 %,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为0.60 %,空白对照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为4.82 %。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分别为85.7 %、86.2 %和87.1 %,对照药剂防效为87.9 %。
应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4.2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从出苗时间看,各处理区5月18日出苗,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和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平均出苗率为89.53 %、88.68 %、89.53 %和90.15 %,对照区出苗率为85.80 %。
从玉米出苗后观察,各处理区玉米生长正常,没有死苗情况。
从苗期素质调查结果看,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90 g/100 kg种子处理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玉米平均株高为17.13 cm、17.20 cm、17.15 cm和17.10 cm,对照区玉米平均株高为16.95 cm。叶数和叶色与不施药区没有明显差异。说明5 %稀唑醇悬浮剂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玉米生长安全。
4.3 药剂评价
日本住友公司生产的5 %稀唑醇悬浮剂与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相近,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对玉米生长安全。
5 %稀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量50 g/100 kg种子、70 g/100 kg种子和90 g/100 kg种子处理比不施药对照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68 %、2.85 %和4.89 %,对照药剂2 %立克秀粉剂药种重量比1:200拌种处理比对照增产5.09 %。
使用技术:综合防效和产量因素,5 %稀唑醇悬浮剂在生产中的用量有效成分量50 g~90 g/100 kg种子,于播前进行包衣处理,阴干后即可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