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完美模式的死穴

来源 :中国连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AT在理论上可实现“零货款、零租金、零库存”的经营,风险共担,各方受益,看上去是一套无懈可击的完美模式,但它有一个死穴,就是“在没人去的地方”卖“没人要的产品”。
  一切似乎只能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短短4年的迅猛崛起,让ITAT成为当时商界最耀眼的明星,成为最为疯狂的“神话”。
  然而这颗明星却在瞬间就陨落了,由于在港上市的聆讯未获通过,ITAT不断吹大的泡沫彻底破灭。疯狂扩张
  ITAT是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gent Trader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应为“国际品牌服装会员店”。
  2004年ITAT成立之初只有8家店,到2008年已有近干家店,员工总数3万多人,并计划开出2000家店。据2007年中国服装协会统计,ITAT开店速度世界第一。仅在2007年5月和10月两个黄金周,ITAT就分别创下了一周新开门店60家和100家的纪录。其扩张速度让足以令国美、苏宁汗颜。销售额也从2004年的546万元提升到2007年的40亿左右,据称净利润为10.4亿元——大约相当于当时李宁和安踏这两家的利润之和。
  藍山资本、摩根士丹利、Cimdel和美林亚太等风险投资纷纷注入其中。在资本助力下,短短4年时间,ITAT进入了疯狂扩张的状态。
  据胡润百富榜统计,2007年,ITAT创始人欧通国的个人资产达到100亿元人民币,排零售榜上第三名。据当时的一家基金公司计算,一旦ITAT上市,ITAT估值在1600亿元,欧通国可能成为新的“中国首富”。这种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震惊了业界。
  
  “完美”的合作
  
  ITAT模式精髓就是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铁三角”,即:生产厂家(供应商)负责供货,业主(场地提供商)负责提供物业场所,ITAT全面负责店面经营管理。
  ITAT找到那些生产过剩、又付不起商场“进场费”的中小型服装厂,允许对方用ITAT品牌贴牌生产消化库存,产品放在ITAT卖场里销售,先铺货再结账;同时,ITAT又与拥有大量闲置物业、相对偏僻的地产物业商协商,物业方提供场地,通过销售额分成的方式获得收益。厂家、ITAT、物业方,三方分成的比例为60:25:15。为了获取合作伙伴的信任,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都开放了IT系统,使它们能随时查看销售额。
  ITAT似乎找到了一种有效地利用中国服装生产加工中的过剩产能,和商业地产投资热中带来的廉价场地资源,进行“零风险”扩张的商业模式。
  ITAT在理论上可实现“零货款、零租金、零库存”的经营,风险共担,各方受益,看上去是一套无懈可击的完美模式。当时有人评价说,“ITAT模式的出现对传统服装零售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模式之殇
  上市被拒可以说是ITAT最终全面崩盘的导火索。
  这个近乎“完美”的商业模式,在联交所看来,零售企业上、下游供货关系相当微妙,而ITAT“零货款、零租金”的合作关系,一旦出现亏损,利益共享的机制就会全面崩溃。公司的持续性值得怀疑。
  ITAT同供应商和物业商只是一种简单的利益分成关系,并不牢固。按照ITAT的扩张规模,有学者估算,如果销售收入低于50亿元,ITAT的经营就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现在看来,ITAT上市的动机不纯,目的就是为了圈钱、套现。一开始就是在卖模式而非卖产品,为了追求短期的规模,选址、招人、选货,均是“无标准”的状态,搭一个华而不实的花架子。零售渠道网络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始谋求资本运作,并且准备以大规模换一个资本市场的大价钱。
  模式是表象,销售才是实质。ITAT高调宣扬模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将货卖出去的问题。看似完美的模式出现了致命缺陷。
  由于要求“零租金”,并追求扩张速度,导致ITAT选址的偏僻。而与ITAT合作的厂家,大多为中小服装企业,提供的产品也大多为过气的库存产品,所谓国际品牌,基本都是一大批拼音组成的山寨牌子,难以在产品质量和款式上满足消费者,导致卖场人气不足,效益低下。零货款战略,资金、库存、物流配送压力均转嫁给供应商,其代价是无法根据自身定位对供应商进行充分选择,无法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产品,导致品牌定位不清晰。
  虽然ITAT处处以服装业的国美、苏宁自居,但对于供应商和商场业主的掌控力度,ITAT和国美、苏宁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有人用调侃的方式将ITAT的经营模式总结成一句话,是在“没人去的地方”卖“没人要的产品”。
  由于快速扩张,ITAT的成本大幅增高,而管理和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ITAT的大多数店长均是员工直接提拔上去,缺乏经验,管理混乱。曾多次出现货物丢失的情况,管理者让店员分摊损失,导致员工的抗议。
  在ITAT上市被拒之时,正赶上金融危机爆发,各大投行自身难保,眼看着对ITAT的投资血本无归,却无法追加投资。ITAT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ITAT的启示
  
  必须承认,ITAT的神奇崛起,源于它对于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奇异改造。“零货款、零租金、零库存”的模式看似离奇,却至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打破产品制造商、地产商、营运商各自为政,各为其利的壁垒,各攻所长,互相合作,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优势,不能不说是个对各方都有利的好模式,国外的一些专门经营库存的零售连锁企业也有成功的经验。
  在国内服装企业处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代工费日趋微薄的情况下,ITAT模式无疑会被众多企业看好,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售价,也有利于消费者。如果TAT能够一直奉行其标榜的模式,稳扎稳打,坚持三、四线城市的定位,逐渐做一些好品牌,恐怕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服装产业的国美。
  但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顾客定位清晰的商业模式,ITAT前期没有明确的顾客定位,后期虽然有了定位上的差别,但从销售环节看,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商品混杂,难以吸引消费者。
  为了跑马圈地,在发展前期,企业往往采取粗放式管理,这无可厚非。但是,当已经完成第一轮跑马圈地之后,企业就有必要及时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方式,采取“关、停、并、转”的策略,逐步由追求渠道数量转到提高渠道质量上来。
  以上市圈钱为目的,是导致ITA失败的重要原因。
  ITAT模式尽管失败了,但对业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去年开业的纯本百货在很多地方就可以看到ITAT的影子。吸取ITAT失败教训,对后来者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他们曾是中国连锁业、甚至说是中国商界发展的明星。但因种种原因,陷入沉寂,過早地离开了主流商业舞台。但他们同样是中国连锁发展史上的坐标,他们的经验教训是一代商界强人留给后来人的宝贵财富……
期刊
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连锁业国际化的主流,是本土企业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先进模式并融入本土实践,那么眼下的情况和趋势是,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本土企业开始尝试海外市场的资本运作,这将助力中国连锁企业更多地参与未来全球竟争。    过去20年问,中国连锁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国际化”逐步实现的。例如,家乐福在90年代为中国带来了大卖场经营模式和理念,“7—11”在中国开出了
期刊
亚细亚将服务理念引入商业经营,然而在另一方面,亚细亚给后来者的教训是,不要盲目扩张。每個区域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不一样,零售企业在跨区域发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亚细亚”现象    在20世纪80年代,郑州二七广场一直是华联、西城、人民、德化等四家大型国有商场的天下,彼此各守“一亩三分地”,相安无事。  然而,历史往往是在一瞬间被改写。  1989年5月6日,星期天,风和日丽。仅用了198天
期刊
超过资金和管理实力的盲目扩张早已是中国企业界的低级错误,而杜厦身为南京大学经濟学硕士,怎么居然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呢?答案只有一个,杜厦在豪赌上市。    杜厦以十年时间打造的由家居、家乐和家房构成的“家世界”商业帝国,却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被美特好、家得宝、华润瓜分,十年心血化为黄梁一梦。    走火入魔    2007年3月21日,华润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控股企业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正式签署协议
期刊
“改变陈晓时代的做法,对供应商采取新的政策以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增强股民的信心。”国美内部人的这话好像没说完,接着应该是“在更高价位套现”。    新开480家店、将供货商每月的返点由去年的16%提高至19%以上……“收费预期”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再一次悬在了国美供货商的头上,一系列举措已经让供货商开始担心:国美将重新恢复黄光裕时代对供应商的强势政策,大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会由此转嫁到众多供应商的身上
期刊
“买家电到国美”,伴随着1991年这则《北京晚报》中缝广告,家电连锁店逐渐替代百货成为了人们买家电的新去处。家电连锁此后逐渐成为连锁业集中度最高的行业。    雏形初显    家电连锁崛起于家电供不应求,毛利奇高的时期。在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而家电连锁却靠“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得以迅速壮大。  靠薄利多销起家的北京国美在1994年创新了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与上游
期刊
中国的超市起步于大变革时代,随着百货地位下降,逐渐发展成零售业主力业态,其后经过一番国内外资本大博弈,行业集中度日益凸显,渐入理性发展期。    中国的超市起步于大变革时代,在政府的推动下迅速成长,进入了良性循环,本世纪初代替百货确立了零售业主力业态的地位,经过跑马圈地,并购重组迅速做大,随后规模扩张趋于理性。近年来,超市与其他零售业态不断结合,走向了兼容共生的阶段。    起步于大变革时代   
期刊
从1999年一声锣响,百安居开道中国家居市场,到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民族企业随外资起跑后日渐给力,中外品牌群起共舞,既呈“火热”之象,又带给人们些许“疑惑”。    连锁业在中国家居领域落子,其实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几番博弈,几度春秋,时来也有十几年的历程。自1999年一声锣响,国际巨头百安居开道中国,到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家居企业扩张路上熙熙攘攘,国内资本随外资起跑后日渐给力,民
期刊
GEMS最终因为负责人的更换而断资兴万家,证明了引入风投本身就存在风险。由此可见,选择投资人非常重要,如果风格不搭,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    行业“教父”带队、全明星团队运营、风险投资助力,如此豪华的阵容也会在短短几年中一败涂地?兴万家超市的起伏令人大跌眼镜。从起步到完结,兴万家仅仅坚持了4年,而最初创建时它曾被万众瞩目,被追随者仰慕。可惜现实却不相信过去的辉煌,即便拥有顶尖的操盘阵容,雄心勃勃
期刊
中国市场上的酒店连锁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资企业一支独大,但随着本土企业从咿呀初学语到钢牙渐长成,现在已经咬下市场蛋糕不小的一角,尽管还需努力,但尴尬已经褪去。    酒店连锁经营源自美国,国内市场的酒店连锁业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比较而言,外资连锁品牌优于国内民族企业,不过各有长短可言。可以预见的是,民族企业腰身渐壮,力量渐强,外资连锁在华独大局面已初显破相。那一些“市场往事”  20世纪9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