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信息化(Locality Informatization)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如何对区域信息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些宏观政策层面(如规划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首先,对区域信息化规划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不够,导致规划工作没有准确体现国家关于信息化内涵的要求。其次,很多地区的信息化规划大同小异,没有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再次,部分规划提出的目标脱离实际、难以实现,对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清。
针对这个现状,如何科学制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信息化规划成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解决这个问题从思维上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区域信息化规划进行研究,构建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模型,为区域信息化规划研究提供路径。
区域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区域信息化的定义及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信息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区域信息化指某地区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各领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使本地区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区域信息化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开发、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区域信息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合或数字城市的概念,而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某一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统筹发展,通过信息化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实质不仅是区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
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从国际上看,区域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信息化从而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普遍服务。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电讯法案,消除电讯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讯市场,促使美国电讯行业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截止到2000年11月,美国联邦、州和主要地方政府的机构、所有重要媒体、各个产业部门的主要企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机构均已实现信息化。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起步于1993年,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93年以前)。此阶段重点开发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二)启动阶段(93年3月—97年4月)。此阶段启动金卡、金桥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国务院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三)展开阶段(97年4月—2000年10月)。确立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四)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党中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参照国家信息化六大要素构成,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区域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及通信基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各要素互动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
信息及通信基础网络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相应的软、硬件环境等。信息技术和产业主要包括区域内建设的软件、集成电路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效融合,并带动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公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信息资源包括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制度、资金、人才建设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区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和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形成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为核心,最大程度地为政府服务、企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区域信息化规划理论框架
区域信息化规划主要特点
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规模巨大、变化迅速、影响广泛的系统,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局性。区域信息化既要求经济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又要求促进区域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这就必然要求规划者要站在全局战略发展的高度研究确立区域信息化规划框架,再结合具体的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规划。
二是统筹性。在区域信息化规划中, 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各类产业和技术的信息化改造和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跳出传统信息化条块分离的框架,将信息化的各要素和各地域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动态性。区域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包括信息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性。信息化内部动态性指信息化系统中信息与其它要素相互运动的特性。信息化外部动态性指信息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运动。这一特性要求规划必须要具备开放的特点,适应动态要求。
四是复杂性。区域信息化的对象是处在变革、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是有着复杂特征主体(如公众、企业、政府部门、相关利益部门)的开放系统。因此,区域信息化规划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对构成区域信息化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梳理,有效反映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
区域信息化规划内容框架
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确定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需求并以需求为驱动,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信息化的各个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强调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规划中既要注重纵向时序上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重视各横向发展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如图2所示。
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研究
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 方法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及其合作者提出作为目前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法论,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系统,通过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去解决整体性问题,是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技术路线。
区域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以综合集成取代传统要素更新,促进流程再造的过程。区域信息化规划作为一种从政府战略、外部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端获取信息输入并转化成建设计划活动集合的过程,其方法也不断向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对规划过程和活动的分析,按照要素集成、知识集成、过程集成、目标集成、信息集成的系统集成思想,结合区域信息化规划的理论和实际,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模型,如图3所示。
基于综合集成方法体系的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关键前提在于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专家体系包括信息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规划咨询人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等。知识体系是将与规划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成功案例输入输出数据及数学模型集成起来,为研究系统行为提供有效工具。机器体系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并用以支持各方建模、仿真分析、实证评价和交互共享。
模型从开展区域信息化需求调查研究开始,通过用户座谈、个别访谈、现场考察、专家咨询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发展要求、区域各部分经济特点和优势、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并以需求分析的形式,描述信息化需求发展战略目标集;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区域信息化的投资和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系统论方法,如战略集转化方法(SST)、关键成功因子法(CSF)等,转换需求发展战略目标集,得到初步的定量结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知识集成,通过多次交互、反复回馈,梳理、制订信息化发展框架与战略,设计并部署主要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和发展环境,统筹安排重点工程(项目)。对于形成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方案初稿,通过用户座谈、专家论证等方法,讨论、修改和完善信息化规划方案;最后,通过政府机构颁布实施规划。
(作者系工程师,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第四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信息化规划、宽带接入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这个现状,如何科学制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信息化规划成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解决这个问题从思维上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区域信息化规划进行研究,构建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模型,为区域信息化规划研究提供路径。
区域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区域信息化的定义及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信息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区域信息化指某地区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各领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使本地区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区域信息化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开发、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区域信息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合或数字城市的概念,而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某一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统筹发展,通过信息化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实质不仅是区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
区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从国际上看,区域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信息化从而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普遍服务。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电讯法案,消除电讯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讯市场,促使美国电讯行业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截止到2000年11月,美国联邦、州和主要地方政府的机构、所有重要媒体、各个产业部门的主要企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机构均已实现信息化。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起步于1993年,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93年以前)。此阶段重点开发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二)启动阶段(93年3月—97年4月)。此阶段启动金卡、金桥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国务院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三)展开阶段(97年4月—2000年10月)。确立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四)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党中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参照国家信息化六大要素构成,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区域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及通信基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各要素互动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
信息及通信基础网络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相应的软、硬件环境等。信息技术和产业主要包括区域内建设的软件、集成电路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效融合,并带动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公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信息资源包括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制度、资金、人才建设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区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和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形成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为核心,最大程度地为政府服务、企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区域信息化规划理论框架
区域信息化规划主要特点
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规模巨大、变化迅速、影响广泛的系统,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局性。区域信息化既要求经济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又要求促进区域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这就必然要求规划者要站在全局战略发展的高度研究确立区域信息化规划框架,再结合具体的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规划。
二是统筹性。在区域信息化规划中, 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各类产业和技术的信息化改造和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跳出传统信息化条块分离的框架,将信息化的各要素和各地域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动态性。区域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包括信息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性。信息化内部动态性指信息化系统中信息与其它要素相互运动的特性。信息化外部动态性指信息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运动。这一特性要求规划必须要具备开放的特点,适应动态要求。
四是复杂性。区域信息化的对象是处在变革、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是有着复杂特征主体(如公众、企业、政府部门、相关利益部门)的开放系统。因此,区域信息化规划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对构成区域信息化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梳理,有效反映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
区域信息化规划内容框架
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确定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需求并以需求为驱动,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信息化的各个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强调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规划中既要注重纵向时序上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重视各横向发展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如图2所示。
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研究
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 方法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及其合作者提出作为目前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法论,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系统,通过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去解决整体性问题,是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技术路线。
区域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以综合集成取代传统要素更新,促进流程再造的过程。区域信息化规划作为一种从政府战略、外部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端获取信息输入并转化成建设计划活动集合的过程,其方法也不断向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对规划过程和活动的分析,按照要素集成、知识集成、过程集成、目标集成、信息集成的系统集成思想,结合区域信息化规划的理论和实际,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模型,如图3所示。
基于综合集成方法体系的区域信息化规划的关键前提在于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专家体系包括信息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规划咨询人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等。知识体系是将与规划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成功案例输入输出数据及数学模型集成起来,为研究系统行为提供有效工具。机器体系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并用以支持各方建模、仿真分析、实证评价和交互共享。
模型从开展区域信息化需求调查研究开始,通过用户座谈、个别访谈、现场考察、专家咨询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发展要求、区域各部分经济特点和优势、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并以需求分析的形式,描述信息化需求发展战略目标集;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区域信息化的投资和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系统论方法,如战略集转化方法(SST)、关键成功因子法(CSF)等,转换需求发展战略目标集,得到初步的定量结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知识集成,通过多次交互、反复回馈,梳理、制订信息化发展框架与战略,设计并部署主要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和发展环境,统筹安排重点工程(项目)。对于形成的区域信息化规划方案初稿,通过用户座谈、专家论证等方法,讨论、修改和完善信息化规划方案;最后,通过政府机构颁布实施规划。
(作者系工程师,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第四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信息化规划、宽带接入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