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结在大学期间师从刘建国先生的训练经验与亲身体会,参考训练日记和对训练的几名队员的访问,用归纳法试图说明对待不同技术与技能水平的运动员进行跳高业余训练易出现的问题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专项运动能力 专项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70-02
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之一,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跳跃潜能,使跳高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无论是世界高水平的比赛中,还是基层运动会的比赛中,这种跳高姿势被人们普遍采用。为探究背越式跳高业余训练的正确的途径,通过对与本人同时进行跳高训练的几名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观察,总结归纳出取得的训练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得出结论,并希望对基层背越是跳高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比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讨论
背越式跳高是一个需要全面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他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助跑当中完成协调、有力的起跳,然后用背对横竿的技术越过横竿,用肩背着地落在海绵垫上。要想跳出理想的成绩,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且必须将着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
下面,对几名业余运动员的跳高训练过程进行概要地阐述,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初探。
王冠英,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6级学生,入学前曾在体校接受过系统的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水平较高;2.王彩良,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入学前在高中接受过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一般;3.辛志友,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只是在大学一年级田径普修课中接触过背越式跳高,专项技术水平较低。
以上几名运动员在大学期间进行训练,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1995年11月,王彩良和辛志友开始跟随刘先生进行系统的背越式训练。开始阶段主要是初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对跳高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不急于完整跳高技术的训练,而是辅以铅球、标枪、跳远等多项基本素质,具体训练的实施如下:
训练前,刘先生对我们两名运动员进行了初步的训练诊断,结果如下:

针对这种情况,刘先生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每周三次训练课,两周六次训练为一个小的训练周期,内容如表(以一小周期为例):
第一次训练:基本技术训练:1、小弧线有支撑蹬摆配合。2、小弧线两步助跑起跳3、四步助跑起跳。然后是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单足跳、跨步跳等。
第二次训练:速度训练:1、直道30米起动,要求要跑出节奏。2、弯道30米起动,要求注意体会跑进当中绳梯内倾的身体姿势,要跑出节奏。3、60米跑(3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注意体会从从直道跑转为弯道跑的身体姿势的变化,要跑出节奏。4、90米跑(6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同2。该训练主要提高运动员快速跑的能力,并和跳高的助跑的技术形式形式结合起来。
第三次训练:快速力量训练:采用最大力量的60—70%进行负重深蹲训练,要求快速5次蹲起为一组记时,共做五组,1、3、5组后做全程助跑起跳摸高,2、4组后分别做上、下坡跑的练习。该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神经——肌肉的反映速度,并结合跳高的专项特点进行练习,把力量训练(专项运动能力)和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运动员快速助跑结合起跳的能力。
第四次训练:跳上高垫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跳上高海面垫,然后以越过横杆的身体姿势用背部仰卧在海面垫上,垫的高度要适宜,每次训练海绵垫的高度都要从低到高不断升高。
第五次训练:副项和其它一些项目的训练(如跳远、铅球、标枪等)主要是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六次训练:大力量训练:采用塔式训练法。运动员依次负重深蹲本人最大力量的60%、70%、80%、100%、90%,深蹲次数依次为5、4、3、1、2次,组间象做快速力量那样,穿插全程助跑起跳摸高和跑上、下坡练习,并同时做抓举、跳栏架等练习。至此,一个小的训练周期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3个月后在学期末,刘先生又对二人做了运动训练诊断:

从表2可以看出,两名队员跟随刘先生训练后,专项运动能力和训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此结果,刘先生对二人进行了成绩预测,王彩良有望跳出1.90-1.95米的成绩,辛志友可跳1.85-1.90米。
假期结束返校后,王冠英,王彩良,辛志友一起进行训练,准备华北协助区的体操—田径全能教学比赛,并对三名队员进行了成绩测试:王冠英1.85米,王彩良1.80米,辛志友1.73米。此时王彩良和辛志友的成绩以略有提高。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训练项目兼顾的原因,跳高训练以完整的全程过杆练习为主,没有其它的跳高专项身体练习,即专项能力的训练,每次训练,运动员总是反复进行过杆练习,找过横杆时身体的感觉。这样训练了两个半月,临近比赛时进行了成绩测定,王冠英1.88米,王彩良1.88米,辛志友1.85米。
本人分析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进一步趋于完善,而没有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造成专项能力落后于专项技术,使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运动成绩未能提高;而王彩良和辛志友在跟随刘先生训练之后,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后来又进行了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使专项技术和专项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使之趋于协调一致,故成绩有明显提高。
由于比赛需要,王彩良和辛志友被正式选拔入队参加比赛,比赛中,二人均跳出了1.92米的成绩。比赛结束后,三人又同时跟随刘先生进行跳高训练,训练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的完整技术练习。几个月后,三人的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从表三可以看出,王彩良、辛志友的各项专项运动指标指标和以前相比有明显提高,而王冠英的指标比王彩良和辛志友的还要高。经最后最后成绩测定,结果是:王冠英1.93米,是大运会跳出的,王彩良和辛志友只跳出了1.83米。
再试比较分析一下,本人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又使专项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共同得到相应提高,使之协调一致,故成绩提高了;而王彩良和辛志友的专项技术尚不太成熟和稳定,虽然专项能力提高了,但技术却相应的落后了,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成绩未能提高。
从以上几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跳高专项训练中,只有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共同相应的提高,使二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才能使跳高成绩提高,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领先或者落后于另外一个方面,都会使跳高成绩起伏不定或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胡鸿飞.朱建华的跳高训练[J].上海体育科研,1986(10):35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专项运动能力 专项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70-02
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之一,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跳跃潜能,使跳高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无论是世界高水平的比赛中,还是基层运动会的比赛中,这种跳高姿势被人们普遍采用。为探究背越式跳高业余训练的正确的途径,通过对与本人同时进行跳高训练的几名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观察,总结归纳出取得的训练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得出结论,并希望对基层背越是跳高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比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讨论
背越式跳高是一个需要全面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他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助跑当中完成协调、有力的起跳,然后用背对横竿的技术越过横竿,用肩背着地落在海绵垫上。要想跳出理想的成绩,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且必须将着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
下面,对几名业余运动员的跳高训练过程进行概要地阐述,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初探。
王冠英,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6级学生,入学前曾在体校接受过系统的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水平较高;2.王彩良,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入学前在高中接受过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一般;3.辛志友,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只是在大学一年级田径普修课中接触过背越式跳高,专项技术水平较低。
以上几名运动员在大学期间进行训练,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1995年11月,王彩良和辛志友开始跟随刘先生进行系统的背越式训练。开始阶段主要是初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对跳高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不急于完整跳高技术的训练,而是辅以铅球、标枪、跳远等多项基本素质,具体训练的实施如下:
训练前,刘先生对我们两名运动员进行了初步的训练诊断,结果如下:

针对这种情况,刘先生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每周三次训练课,两周六次训练为一个小的训练周期,内容如表(以一小周期为例):
第一次训练:基本技术训练:1、小弧线有支撑蹬摆配合。2、小弧线两步助跑起跳3、四步助跑起跳。然后是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单足跳、跨步跳等。
第二次训练:速度训练:1、直道30米起动,要求要跑出节奏。2、弯道30米起动,要求注意体会跑进当中绳梯内倾的身体姿势,要跑出节奏。3、60米跑(3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注意体会从从直道跑转为弯道跑的身体姿势的变化,要跑出节奏。4、90米跑(6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同2。该训练主要提高运动员快速跑的能力,并和跳高的助跑的技术形式形式结合起来。
第三次训练:快速力量训练:采用最大力量的60—70%进行负重深蹲训练,要求快速5次蹲起为一组记时,共做五组,1、3、5组后做全程助跑起跳摸高,2、4组后分别做上、下坡跑的练习。该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神经——肌肉的反映速度,并结合跳高的专项特点进行练习,把力量训练(专项运动能力)和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运动员快速助跑结合起跳的能力。
第四次训练:跳上高垫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跳上高海面垫,然后以越过横杆的身体姿势用背部仰卧在海面垫上,垫的高度要适宜,每次训练海绵垫的高度都要从低到高不断升高。
第五次训练:副项和其它一些项目的训练(如跳远、铅球、标枪等)主要是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六次训练:大力量训练:采用塔式训练法。运动员依次负重深蹲本人最大力量的60%、70%、80%、100%、90%,深蹲次数依次为5、4、3、1、2次,组间象做快速力量那样,穿插全程助跑起跳摸高和跑上、下坡练习,并同时做抓举、跳栏架等练习。至此,一个小的训练周期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3个月后在学期末,刘先生又对二人做了运动训练诊断:

从表2可以看出,两名队员跟随刘先生训练后,专项运动能力和训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此结果,刘先生对二人进行了成绩预测,王彩良有望跳出1.90-1.95米的成绩,辛志友可跳1.85-1.90米。
假期结束返校后,王冠英,王彩良,辛志友一起进行训练,准备华北协助区的体操—田径全能教学比赛,并对三名队员进行了成绩测试:王冠英1.85米,王彩良1.80米,辛志友1.73米。此时王彩良和辛志友的成绩以略有提高。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训练项目兼顾的原因,跳高训练以完整的全程过杆练习为主,没有其它的跳高专项身体练习,即专项能力的训练,每次训练,运动员总是反复进行过杆练习,找过横杆时身体的感觉。这样训练了两个半月,临近比赛时进行了成绩测定,王冠英1.88米,王彩良1.88米,辛志友1.85米。
本人分析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进一步趋于完善,而没有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造成专项能力落后于专项技术,使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运动成绩未能提高;而王彩良和辛志友在跟随刘先生训练之后,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后来又进行了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使专项技术和专项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使之趋于协调一致,故成绩有明显提高。
由于比赛需要,王彩良和辛志友被正式选拔入队参加比赛,比赛中,二人均跳出了1.92米的成绩。比赛结束后,三人又同时跟随刘先生进行跳高训练,训练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的完整技术练习。几个月后,三人的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从表三可以看出,王彩良、辛志友的各项专项运动指标指标和以前相比有明显提高,而王冠英的指标比王彩良和辛志友的还要高。经最后最后成绩测定,结果是:王冠英1.93米,是大运会跳出的,王彩良和辛志友只跳出了1.83米。
再试比较分析一下,本人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又使专项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共同得到相应提高,使之协调一致,故成绩提高了;而王彩良和辛志友的专项技术尚不太成熟和稳定,虽然专项能力提高了,但技术却相应的落后了,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成绩未能提高。
从以上几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跳高专项训练中,只有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共同相应的提高,使二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才能使跳高成绩提高,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领先或者落后于另外一个方面,都会使跳高成绩起伏不定或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胡鸿飞.朱建华的跳高训练[J].上海体育科研,1986(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