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不确定性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2009年世界经济两个完整年度表现,与大萧条初期的1929—1930年相比,全球应对危机显然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是,世界经济仍面临着极大的两难困境,在新兴经济体表现为高通胀与经济过热,在高收入国家地区表现为通缩和持续的高失业率,未来面临有效需求长期不足的局面,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而言,应灵活调整各类政策和使用相关工具,在进行反周期调控的基础上,注意应对各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萧条;不确定性;二次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71-04
  
  一、回顾:世界经济迅速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2009年起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逐步反弹,并实现季度环比正增长。世界工业生产企稳回升,贸易重现活跃,各国股票资本市场大量收复失地,相比1929年世界大萧条危机,当前成绩难能可贵。
  (一)各主要经济体增长实现逐季反弹
  2008—200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实现了逐季反弹。美国季度GDP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连续四个季度环比负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负增长一度高达6.4%,第三季度开始实现环比正增长,并将这一反弹势头保持至第四季度,逐步走出危机阴影笼罩。欧元区和日本在2008年第二季度双双陷入衰退,至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开始微弱反弹,环比正增长0.4%和0.1%,日本也开始接近阶段性的衰退底部,有望在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至此,世界主要的三大经济体实现了逐季反弹,避免陷入更大的衰退。
  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两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季度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正增长和加大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口需求,正如世界银行分析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是阻止世界经济在2009年避免陷入更长时间衰退的重要力量。
  (二)各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增长V型反弹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区域经济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历了2008年大部分月份和2009年上半年的痛苦收缩,在第三季度中旬纷纷达到50以上,2010年持续了这一势头。制造业活动重新扩张、实体经济开始复苏,并实现了制造业活动的V型反弹。
  美国早在2008年2月份PMI指数降至50临界点下方,制造业活动开始萎缩,这一时间距雷曼公司倒闭尚有半年。2008年上半年PMI指数平均为49.3,全年平均为45.8,12月的34.9为在1980年6月份以来最低。从2008年2月起美国制造业收缩至2009年8月份首次逆转和实现反弹,收缩月份达16个月,其中连续收缩最长时间12个月。欧元区和日本也类似,2008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开始连续萎缩,至2009年第三季度重新扩张,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和一年零四个月,收缩月份分别达15个和16个月,均多于中国制造业两年内共计7个月的收缩时间。
  图 1中国和欧美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注: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简称PMI)是衡量制造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PMI高于50表示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萎缩。
  (三)世界工业月度增长短期呈U型回升
  受占工业份额比重较大的发达国家衰退影响,世界工业自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明显出现减速。2008年9月首次出现近两年同比负增长(-0.6%),2009年2月同比负增长幅度最大达到最大值-13.4%,之后收缩幅度减小至2009年11月的0.0%,并在12月份实现同比正增长4.3%,月度回升势头明显,形成大V型反转走势,显示经济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没有进一步恶化。鉴于各国2010年第一季度制造业表现,预计2010年将继续回升反弹。
  在整个下降反弹过程中,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国家,对世界工业增长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增长始终领先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2008年8月工业开始出现负增长(-1.6%),2009年3月同比负增长一度高达18.2%,之后才探底回升,至2009年10月为同比负增长8.9%,月度同比收缩幅度减小9.3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工业负增长最早出现在2008年10月份(-0.7%),2009年1月同比负增长4.6%,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在经历了七个月度的负增长之后,发展中国家于2009年6月率先实现了月度同比正增长(0.6%)。发展中国家工业实现正增长的时间和幅度,远远领先发达国家。
  二、比较:相比大萧条凸显可贵成就
  历史惊人相似,结果有所不同。与大萧条发生初期(1929—1930年)相比,同样是经历了刚开始的经济深度衰退、市场大幅下跌、财富快速缩水、工业急剧收缩等,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2009两年,世界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与韧性。
  (一)避免了全球股市自我加速式崩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两年24个月内,在初期全球股市的第一波大幅下跌过程中,金融危机比大萧条时期更甚。但在政府大量的政策干预与金融救助下,全球股市经过初期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部分元气,股票市场企稳反弹(反映了投资者和全球消费者信心增强)。以道琼斯指数为例,2008—2009年市场走势表明,股市并未像1929—1930年那样连续大幅下挫、一蹶不振,避免了财富缩水幅度过大过快。这也表明,政府及时干预救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市场的无序性和恐慌心理。
  金融危机以来,道指从2008年1月中旬的约13 000高点,大幅下跌至2009年3月最低约6 500点,下降幅度高达约50%。而在大萧条时期前两年,道指从1929年3月9日最高点的381点,下跌至1929年11月第一波低点的199点,下降幅度约为48%,竟然稍低于金融危机的第一波下跌。大萧条时期的前两年,道指在中期跌至低点的基础上反弹了50%后,再次下跌至1930年12月底的165点,相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约100%。金融危机的前两年,道指在第一波大幅下跌的基础上,反弹了62%左右,最终相比2008年的最高点仅下跌了约18%。其他各国或地区的股市有着同样类似的表现。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球干预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也避免了大萧条时期那种自我加速螺旋下降式的崩溃。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仅为41点,指数值与指数刚开始设立时的前两年的1886年一样高。
  (二)全球经济的实际负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2009年,据世行相关估计,全球经济负增长约2.2%。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2009年全球实际负增长1.0%。这一数字大大小于大萧条后第一年即1930年的实际负增长率-3.4%(PPP价格)。这反映了各国协同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一大成就。
  2009年,欧美各国经济萎缩程度均小于大萧条发生后的第一年。1930年,美国、日本两个受害程度最深的大国,经济产出实际增长为-8.9%和-7.3%,远远高于2009年的-2.5%和-5.4%,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则这一差距更大。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实际负增长程度,1930年与2009年估计基本相当,德国、英国衰退程度相对偏高,法国等衰退程度相对低一些。金砖四国中,只有大量依赖资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萎缩程度超过了1930年,巴西经济虽有所下降但萎缩程度相对较小(-1.3%),中国和印度则较好地抵御了危机仍旧实现较快正增长(8.7%和6.7%),四国经济出现分化。
  (三)世界贸易实现季度环比连续正增长
  大萧条时期,世界贸易量连续下降了三年,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收缩和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并与各国日益增强的贸易保护壁垒一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直至1933年才开始小幅回升,于1937年左右恢复至1929年的贸易水平。
  金融危机时期,各主要经济体的季度环比实现了正增长。2009年第二季度触底反弹,受中国等国家需求增加的刺激,以及库存周期因素影响,进出口环比萎缩先是大幅放缓,并在第三季度实现正增长。美国、日本和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环比第二季度,进口分别增长20.8%、6.5%和2.6%,出口分别增长17.0%、3.3%和2.9%;中国先于上述地区,2009年第二季度环比正增长,进出口分别增长32.0%和12.4%。进口增长大于出口,这也表明了国内需求刺激方案起了明显作用。
  至此可以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功避免了大萧条式崩溃的重演。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多元化、各国宏观调控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的结果,也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印度日益崛起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表现。G20会议各国努力协同一致的货币财政刺激政策,及时中断了世界经济自我加速式螺旋下降进程。
  (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关性明显增强
  1980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的2.6%(按汇率现价计算,下同),1999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也仅为3.5%左右。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贸易爆发性增长,世界经济增长与中国经济两者相关性不断提高,中国占世界比重亦逐步上升。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已达到70%左右,呈显著正相关。2008年中国产出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7.3%。2009年,这一比重可能进一步大幅提高至8%以上,与日本相当。中国的发展,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据有关测算,2009年中国对世界产出增长的贡献度高达约30%。正是中国工业强劲反弹增长推动了世界工业恢复,中国的财政货币经济刺激方案和反周期举措,稳定了世界经济。
  三、展望: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依然艰难
  (一)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增长乏力
  1.欧元区、日本增长相对乏力。2009年,欧元区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3.9%,为二战以来最大的年度衰退。德国、英国等主要欧盟国家的GDP负增长程度均在5%左右,并不比大萧条发生后的第一年衰退程度小。而且,当前经济复苏势头正在减弱,失业率不断上升达到10%,至十一年来的最高位。2009年,欧元区经济避免大幅衰退和制造业反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庞大的支出刺激计划,一旦这个力量在2010年消退,欧元区经济不可避免重新陷入僵局。
  自20世纪末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日本基本上没有走出过通货紧缩的阴影。2008财年(截至2009年3月底),日本经济同比萎缩了3.3%,预期2009财年经济将继续萎缩,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7和1998财年第二次连续两年萎缩,而且幅度要远比1998财年大得多。2009年5月份以来,日本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历史高位,未来日本房地产业和银行业以及过大的政府财政赤字,将令政府难以应对。日本庞大的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系统,长期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杯“盛满毒酒的圣杯”。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过“失去十年”,但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失去二十年”,甚或更长时间。
  2.美国经济失业率居高不下。首先,美国房屋价格走势表明房地产市场似乎尚未完全见底,美国家庭失去了大量财富。甚至有美国专家表示,美国家庭财富可能需要十五年才能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清楚表示了这一点,以2000年12月为基准的房屋与商业地产价格走势,至2009年年中下滑接近至2000年的价格水平。2009年,美国住房平均价格已经大幅下滑到1997年的水平。其次,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10%左右的历史高位。无就业的复苏,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复苏,将会导致未来需求进一步下降和经济疲软。而且美联储最近表示经济仍然非常疲弱,维持历史低利率刺激政策较长时期不变。
  3.新兴经济体等前景不容过于乐观。2009年,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和俄罗斯出现高通胀,巴西则负增长。由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受到油价2009年大幅下跌的影响,俄罗斯出现了高通胀、负增长局面(10%以上的通胀率、-7.9%的GDP增长)。同时,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较快增长的越南、印度,也宣布本国出现严重通胀,呈现高增长、高通胀局面。印度尤其严重,2009年底该国食品批发价格指数升至十一年来的最高点,一度超过18%,月度CPI指数涨幅平均高达10%。一些数年前经济增长较快的波罗的海国家,如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2009年经济跌幅也将高达5%~10%。2009年,据世行预计,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国家地区的GDP增长为-2.6%,是除了欧洲与中亚地区(预计为-6.1%)之外的衰退最严重的地区。相比之下中国保持相对较好,但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房价过快上涨和CPI抬头等,以及流动性过剩,亦形成了2010年较大的资产泡沫风险,甚至经济过热。
  4.全球主要经济体私人消费和投资疲弱。私人消费和投资一直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力。综观各国,主要发达国家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非常疲弱,主要依靠政府消费刺激的方式从中长期看,不可持续。当前的世界经济生命体征,从本质而言仍很像是一个病人从重症手术室出来时的脆弱复苏阶段,尽管已经苏醒很久但方向仍然不明晰。
  (二)局部性危机和连锁反应风险依然存在
  各国大力的财政货币刺激,暂时避免了全球危机蔓延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重演。但是,局部性经济危机风险预计仍将存在,最典型的是欧元区。债务引起的迪拜世界危机过去不久,欧洲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西班牙等高企的财政赤字风险等接踵而至,证明了经济复苏过程中隐藏的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有专家认为,如果希腊等的主权信用危机蔓延引起欧元区连锁反应,将威胁到整个地区甚至欧元的稳定。2009年,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政府赤字占GDP已高达10%以上,远远超过欧盟规定的3%的“警戒线”,法国、德国乃至整个欧元区的预算赤字将达到5%以上并可能超过7%。
  高负债杠杆始终是一个巨大阴影。由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和房地产继续下滑,一些主营房地产贷款的银行经营状况日趋艰难,美国银行业的中小银行等一直在倒闭。2009年下半年8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六大银行破产案,全年共有140家倒闭;2010年短短不足两个月,又有20家银行倒闭。有分析称,2010年将是美国银行业因金融危机而倒闭的高峰年,并超过2009年,如果经济衰退程度加深,高风险贷款将导致更多的地区银行破产。
  (三)高资产风险与复苏动力减弱势头
  高资产价格以致形成泡沫、潜在通胀和泡沫破裂风险,将限制新兴经济体进一步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余地。中国沿海主要大中城市“地王”频现,包括二线城市在内的房价同比快速上涨,与居民有限的购买力形成鲜明对比;印度、俄罗斯等正在经历两位数以上的高通胀。当前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这强烈暗示了当前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依然处在低谷,也导向了低成本美元资金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可能重新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助推抬高资产价格形成金融房地产泡沫。
  复苏动力逐步减弱。随着各发达国家财政货币刺激和重新弥补库存需求的效益逐步减少,工业生产增速开始减慢,如果未来私人需求和企业需求不能及时跟上,这将可能是第二波经济调整的信号。在中国,这种动力减弱表现则主要由于担心刺激经济过热和持续的资产泡沫引起,管理层已经开始有计划地退出刺激政策和调控房地产,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1.9%,或将是中国全年增长顶部。
  四、探讨:持续回升抑或二次探底
  (一)正确复苏模式尚待建立
  由于为了维持经济尽快回到增长轨道,各主要经济体大都未能对本国经济发展方式作一个大的变革调整和创新,金融机构重新坐拥巨额奖金,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愈来愈远,全球金融监管与合理分配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尚未形成等,世界经济增长重回老路。而且美联储等各国大量货币刺激的副作用——资产泡沫和局部通胀——尤其在新兴国家,却早早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掣肘。尤其到了2010年后期和2011年,等到现有的刺激政策作用不断减弱,而大量货币财政赤字副作用进一步显现时,全球经济可能再次将面临严峻挑战。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政府大量的信贷货币刺激,而非科技创新、劳动生产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等,形成的经济复苏,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
  (二)世界经济“两难困境”
  有效需求不足,世界经济重新进入萧条经济学时代。长期的世界经济增长失衡及泡沫破裂,巨大的产出缺口影响经济持续复苏。据林毅夫等人的估计,2010年全球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差距)仍占世界GDP的6.5%,而且不太可能马上下降,失业率水平较高,全球产能过剩。试想如果美国消费者群体等提高储蓄水平而减少消费支出,则生产增长将放慢,失业和通缩将令高收入国家民众备受煎熬;另外,如果继续大力刺激私人消费需求重新上升,放松金融监管,鼓励透支消费和奖励补贴消费,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政府主权债务风险加剧,则以前的那种全球不平衡和投机重新归来,甚至带来更大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
  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大危机发生后相当顽固并不会马上退却消失。假如未来再现小危机,结果可能更糟。大萧条发生后的第二和第三个完整年份,即1931—1932年,世界经济和各主要经济体,负增长程度均比第一个年份1930年要深要大。1931、1932年全球经济实际大约负增长了-4.6%和-4.3%,相当严重;美国实际负增长-7.7%和-13.2%,欧洲实际负增长约为-4.9%和-2.6%,德法经济均萎缩了6%以上。
  (三)经济周期论的应用思考
  经济衰退既有破坏作用,也有“自动调节”和促进创新的作用。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1936),将世界经济发展划分了三个长周期: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从19世纪中期到末期的“蒸汽和钢铁时期”,以及之后发生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大约五六十年左右一个周期。如果依此类推,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核能、航空和互联网时期”,应是第四个长周期。周期的前期阶段以波浪式上升发展为主,后期包括目前至2020年则将以逐步下降为主要特征,甚至二次探底。
  深层次而言,无论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综述,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周期”论(1926),还是库兹涅茨的“建筑周期”论(1930)和阿瑟·刘易斯确认的“尤格拉周期”等,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经济周期性的上升与衰退波动,是经济活动扩张与收缩的一种客观规律。收缩是发展中须付出的代价和国民经济除旧布新、优胜劣汰的必经阶段,是现代经济增长演进的一种“创造性地破坏”。
  五、结语
  尽管全球经济竭力避免了大萧条式的重演,但仍为战后最严重的一次衰退,要远远超过1975年、1981—1982年、1991年、1998年等各种中小类型危机,全球经济战后第一次出现实质性的负增长。而且,当前各国低利率与赤字政策已经产生了较大副作用,通过资本流动和货币传导机制等,在新兴经济体表现为高通胀与经济过热,在高收入国家地区表现为主权债务危机、通缩和高失业率。后危机时代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未来中国仍然需要在解决国内可能的经济过热风险的基础上,尤其需要关注和应对全球贸易风险、金融信贷风险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价格型和数量型工具,努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与保持持续增长。加快推进各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财税分配制度改革等,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促进技术创新进步,增强内需推动和提高经济内生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Paul A·Samuelson.Economics, Sixtenth Edith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翟志成.经济周期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J].经济学家,2001,(2):14-18.
  [5]世界银行.不确定的前景——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R].世界银行官方网站,2010.
  [6]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EB/OL].IMF官方网站,2009.
  [7]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中国经济景气月报[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2010,(5).[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和程度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衡量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即产业高加工度系数、产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产业能源消耗产出比,服务业比重等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对产业高加工程度、产业信息化指数、服务业占GDP比重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能显
期刊
摘要:作为欠发达的内陆农业大市安徽省阜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阜阳市加速崛起、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的现实选择。但是,安徽省阜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还受物流一体化协调化程度低、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硬件建设落后、专业人员缺乏、发展矛盾重重等因素的制约。有鉴于
期刊
摘要:女性文学课程教学中“性别视角”的运用要做到:了解女性批评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突出性别视角、强调女性自审意识;注意“性别视角”运用的综合性,避免“女性主义”的偏执性。  关键词:女性文学;性别视角;运用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78-02    刘思谦在《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一文中指出:“性别是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合理的分析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高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但由于流行的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 2003自身存在的单机性等不足,制约教师在教学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解决的途径是为课件提供一个管理平台,实现课件及附加的媒体文件的高效管理、统一发布、集中共享及智能检索等功能。管理平台采用Delphi7.0与SQL SERVER2005两个软件制作,其中软件开发工具Delphi7.0
期刊
摘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马克思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的良好方法,也是国家倡导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方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的一次主题为“孤儿院儿童幸福的一天” 的教学活动为例,总结实践性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目标,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大学生;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平衡点指的是这两对矛盾关系间达到一个相互协调和统一的最佳状态。从历史上各社会形态的变化来看,每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为了使两对矛盾间达到新的平衡。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对矛盾总体上已达到平衡,但仍然有在结构上和局部的不平衡的实际,所以,我们要不断通过渐进改革,使两对矛盾实现动态的平衡,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
期刊
摘要:会计信息的准确披露是会计的立足之本,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市场秩序。究其根本原因,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探讨会计信息失真出现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职业道德;道德情操论;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95-02    前言 
期刊
摘要:随着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科技人员已成为众多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因此,促进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而制定的薪酬体系,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引入案例叙述科技人员现行的薪酬体系,并对其薪酬体系弊端及其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促进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的薪酬设计思路。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薪酬体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以国家为区域单元,依据先国际后国内的顺序,深入探索超级大国、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及成效,进而着重研究中国如何运用科技信用管理,怎样通过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书密切跟踪世界前沿创新成果,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科技信息,为遴选研究开发项目和制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自主创新;科技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投资与消费在经济运行中必须保持适度均衡,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决定的。在地区资金总量总体稳定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实现。   关键词:投资消费;比例关系;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2-02    在市场经济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