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挨批忙里偷闲打太极拳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mc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林彪事件后,1973年毛泽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全国上下都积极响应,可唯有梁老对此不以为然。他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并反对把批孔与批林相提并论。
  梁漱溟这么做,肯定不会有果子吃。但每次开他的批判会,他都会把中山装穿得格外笔挺,还拿着一个教授皮包,显得特别神气。开始时,他还反驳两句,后来见那些人胡说八道,干脆就不言声了。为了震慑他,军代表、统战部和政协一起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批梁大会,批了他整整一年。他仍每次照常准时参加,洗耳恭听,从不耽误,但就是不检讨。特别有意思的是,因批斗时间长,连批判他的人都累得不行了,不得不中间休息一会儿。可每到休息的时候,他都会忙里偷闲地打起太极拳,一副悠哉游哉的神态。 据《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已经人到中年的李明在生活中也很注重养生。他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年近五旬,为了家人他更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按时锻炼身体,并开始关注饮食。  他是《倚天屠龙记》中的韦一笑,《神雕侠侣》中的裘千尺,《黄河绝恋》中的“三炮”,他在很多影视剧中因出演反面角色而出名,他就是演员李明。这个名手对于不少观众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看到他的脸不少人会说:“是他呀。”人到中年的李明,在演艺事业中继续探索,此外他3岁
期刊
黄裳非常喜欢张充和的字,但因与张不熟,曾于1949年托友人靳以向张讨字。当时,张和傅汉思新婚,正准备赴美,忙乱中,就没来得及写。一晃二三十年,世事沧桑,张早将此事忘于脑后。  1981年6月23日,卞之琳赴美,登门探望老友张充和,言及故人往事,不经意中,说到当年黄曾托靳向她求字一事。张当即翻捡出靳当年旧信,看过之后,就马上提笔为黄书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并附短信一封,托卞带给黄。后来,黄还写了
期刊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刚刚讲了一半,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威尔逊虽然受到了干扰,但并没有慌乱,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位先生,请少安毋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了。”全场人都不禁为他的机智鼓掌喝彩。
期刊
这是一张发表在1943年9月的《晋察冀画报》上的老照片,题为《转战在喜峰口外的晋察冀八路军》,摄影者署名孔望。照片的前景是一位指扣机枪扳机,正准备射击的八路军战士和一位手持驳壳枪,探身观察敌情的八路军指挥员;背景则是雄伟、蜿蜒、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万里长城,可谓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人物神态沉稳凝重,整个画面充满着浓厚的战斗气氛。  孔望,即我国老一辈红色摄影家沙飞。他当时是《晋察冀画报》社的主任
期刊
牛顿在工作时,非常专心。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一只鸡蛋放在桌子上说:‘L先生!我要出去买点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工怍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太太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不由得惊呆了,因为她发现锅里煮的竟是一块怀表,而鸡蛋却还在原处放着。 以上均据《名人幽默故事》
期刊
少年胡适出洋,哥哥嘱咐他:到美国后,别学没用的文史哲,要学那些学好了就能发大财的。胡适答应了。到了美国以后,胡适最初选修的是农学。老师拿来30多种苹果,让学生们认苹果的名字,胡适照着书本反复对,还是错了一多半。再看别的学生,人家根本不用对,因为都是农家子弟,这些苹果他们打小就认识。胡适一下子就抓狂了,从此改修文史哲,终成大家。 据《文史博览》
期刊
日前,离婚后的李亚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及女儿的成长,李亚鹏透露自己每天都会跟李嫣通电话,对于“为了事业而牺牲亲情”的说法,李亚鹏回应道:“不用去夸大这个,我相信我比大多数父亲做得更好,没有那么大的牺牲。我也不认为天天在一起就是亲情的体现。”  是该告别青春情结了  □邢大军  得益于青春,也失落于青春,走红和成功后事业低落,很多演员都是如此,例如李亚鹏。当然,他的青春症结更甚,演艺事业和爱情生活
期刊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你。”马克·吐温马上笑着说道:“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期刊
英国作家毛姆在他80岁时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写信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在信中写道:“我读了你的作品后,觉得你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情人,很想爱你。可是后来我查了《名人大辞典》,才发现你比我祖父的年岁还大,于是我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毛姆后来说:由此可知,爱情是绝不属于精神的,而是与肉体分不开的。
期刊
吴宓一生日记不断,足有几百万字。“文革”中,他担心自己的日记不安全,就转移到一位放心可靠的门生那里,随后找来一张纸,习惯性地记下了当天的日记,包括何人何时如何转移日记。不久,吴宓果然被抄家,造反派按图索骥,一举获胜,将吴先生的日记全都抄走了。吴宓在牛棚闻知此事,痛悔不已,连连顿足:“这是我一生中干的最大的一件笨事!” 据《中国名人轶事大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