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作为基础教育重点学科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课书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应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课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改变"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力。改变原来课堂上由教师一手包办的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俗话说:"小疑能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提出许多问题,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就是看问题是否能够提得出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好胜的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價,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在教学中应当时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充分并有效的发挥初中数学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掌握其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具有实际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课书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应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课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改变"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力。改变原来课堂上由教师一手包办的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俗话说:"小疑能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提出许多问题,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就是看问题是否能够提得出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好胜的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價,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在教学中应当时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充分并有效的发挥初中数学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掌握其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具有实际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