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作为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人们日长生活和学习中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上网查阅资料、对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对数据信息的快速计算等。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以后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中,如果能更好的操作计算机,掌控计算机变得十分的重要。由此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变得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提高 计算机 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合乎逻辑地操作计算机,使具体的信息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后,本人对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做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针对"综合性"的教学
(一)依据智力技能对动作技能的促进作用,进行智能训练
计算机操作技能中包含有智力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可以说,计算机动手能力既是动手操作技能、技巧内化沉淀的结果,也是诸种智能成分的综合发展水平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训练学生如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要依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尤其要针对他们发展上的弱点,开展多种智能训练。
比如:在WORD操作课程中,要求学生不光要能对文字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还要求学生处理后的文章能够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要对最后的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做出漂亮的文档来。
(二)针对非智力因素对动手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采用"合理动机+积极情感+优良意志"的综合培养策略
1.用"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在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非常重要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在其中就应该努力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兴趣爱好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从而激发出学习动机来。
2.可能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了3到4遍,有些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对学生多一些引导、鼓励、赞许和微笑,少一分漠然、责备和鄙视。让学生学习无压力,慢慢的对老师产生好感,增加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太强,在操作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根本没有想去解决困难的意志。久而久之,这样的同学回养成懒惰的习惯,更有甚者,成了"旁观者"。教师在这其中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可以进行全班监督,还可以启用小组监督。对这种"旁观者"让小组报告。督促学生动起手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针对"层次性"的教学
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发展既存在年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
(一)依据学生操作能力,实施"以培养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适度发展创造能力"的方法
(二)针对学生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教师上课时应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特殊情况,力求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选择不同操作目标与要求的自由,有主动发展的余地。
1.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分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确定位于其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理想发展區水平的目标,然后,再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种档次的教学要求。
2.辅导分层。教师把辅导重点放在差生身上,对他们进行"耐心+个别化辅导",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3.评价分层。既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不同,教师就应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操作成效并提供具有诊断性与指导意义的改进建议或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
三、针对"实践性"的教学
实践性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时间、有机会上机练习,又要加强对学生上机操作的引导、指导与督促。(一)针对课时数量、计算机数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精讲多练"与"合作学习"
1.精讲多练。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讲解的精练性,就会因讲解费时较多而剥夺或缩短了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每节课教师应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上机练习。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由若干学生共同努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大优势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根据微机数量和学生人数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把操练任务交给各小组,由所有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操作步骤,共同研究如何完成操作任务以及共同商讨如何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差生能在优生的帮助下坚持操作练习,能够模仿到优生的学习方法与操作技巧,同时又能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
(二)注意加强学生上机操作的目的性
学生上机操作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定的效果。为了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应做到:
1.制定计划。即在上机操作之前,计划行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构想操作的可能方案并预测其有效性。
2.实施控制。即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操作情况,发现错误操作并据此及时作出修正与调试。
3.检查与评价。即检查、评价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结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操作目标的程度与水平。同时,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方面的操作问题,就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总结
总之,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来在偏远的山区,可能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才是他们第一次摸到计算机。可想而之一年之后,就要面对一年一度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在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还加上思想上的培养,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和教师层次教学的提倡。同学们爱上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爱上了计算机操作。在面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时也"水到渠成",在对学生离开学校走出社会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提高 计算机 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合乎逻辑地操作计算机,使具体的信息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后,本人对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做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针对"综合性"的教学
(一)依据智力技能对动作技能的促进作用,进行智能训练
计算机操作技能中包含有智力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可以说,计算机动手能力既是动手操作技能、技巧内化沉淀的结果,也是诸种智能成分的综合发展水平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训练学生如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要依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尤其要针对他们发展上的弱点,开展多种智能训练。
比如:在WORD操作课程中,要求学生不光要能对文字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还要求学生处理后的文章能够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要对最后的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做出漂亮的文档来。
(二)针对非智力因素对动手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采用"合理动机+积极情感+优良意志"的综合培养策略
1.用"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在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非常重要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在其中就应该努力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兴趣爱好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从而激发出学习动机来。
2.可能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了3到4遍,有些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对学生多一些引导、鼓励、赞许和微笑,少一分漠然、责备和鄙视。让学生学习无压力,慢慢的对老师产生好感,增加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太强,在操作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根本没有想去解决困难的意志。久而久之,这样的同学回养成懒惰的习惯,更有甚者,成了"旁观者"。教师在这其中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可以进行全班监督,还可以启用小组监督。对这种"旁观者"让小组报告。督促学生动起手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针对"层次性"的教学
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发展既存在年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
(一)依据学生操作能力,实施"以培养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适度发展创造能力"的方法
(二)针对学生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教师上课时应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特殊情况,力求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选择不同操作目标与要求的自由,有主动发展的余地。
1.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分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确定位于其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理想发展區水平的目标,然后,再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种档次的教学要求。
2.辅导分层。教师把辅导重点放在差生身上,对他们进行"耐心+个别化辅导",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3.评价分层。既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不同,教师就应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操作成效并提供具有诊断性与指导意义的改进建议或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
三、针对"实践性"的教学
实践性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时间、有机会上机练习,又要加强对学生上机操作的引导、指导与督促。(一)针对课时数量、计算机数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精讲多练"与"合作学习"
1.精讲多练。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讲解的精练性,就会因讲解费时较多而剥夺或缩短了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每节课教师应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上机练习。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由若干学生共同努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大优势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根据微机数量和学生人数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把操练任务交给各小组,由所有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操作步骤,共同研究如何完成操作任务以及共同商讨如何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差生能在优生的帮助下坚持操作练习,能够模仿到优生的学习方法与操作技巧,同时又能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
(二)注意加强学生上机操作的目的性
学生上机操作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定的效果。为了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应做到:
1.制定计划。即在上机操作之前,计划行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构想操作的可能方案并预测其有效性。
2.实施控制。即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操作情况,发现错误操作并据此及时作出修正与调试。
3.检查与评价。即检查、评价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结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操作目标的程度与水平。同时,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方面的操作问题,就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总结
总之,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来在偏远的山区,可能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才是他们第一次摸到计算机。可想而之一年之后,就要面对一年一度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在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还加上思想上的培养,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和教师层次教学的提倡。同学们爱上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爱上了计算机操作。在面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时也"水到渠成",在对学生离开学校走出社会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