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变化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炉,高考呈现了全新的变革。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两个方面适应新课标和新高考所带来的变化:其一,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其二,由单一的旧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   新高考   中学历史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改已相继出炉,批评与认同之声随之而起。但在我看来,新课标至少彰显了如下值得肯定的“趋新”特征:其一,体例新:由通史体例转变为专史体例;其二,观点新,大胆引用了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其三,史观新:改变了过去革命史观一统天下的局面,凸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在新课标指引下,高考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一、社会史观与历史新课标及新高考
  社会史观又称社会史范式,它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引领人们“眼光向下”,关注下层草根社会的历史演变,试图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于是有学者把社会史称之为视角说或范式说。那么,社会史观在新课标和新高考中又是如何彰显的,它的地位如何?
  值得肯定的是,新课标一定程度地贯彻了社会史观的理念。以人教版为例,经济史专题(必修2)第五单元特设了涉及有关社会史内容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小专题,下设三个子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反映和揭示了在现代西方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百姓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从中学历史课程发展史来看,这一有关社会史内容的开设,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耳目一新,相当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这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欣慰之余又略表遗憾,就人教版新课标而言,社会史的内容只是经济史专题里的一个子目罢了,似乎是经济史的“附庸”,这与社会史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殊难相称。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回应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回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呢?在我看来,务必做好如下两大转变:
  首先,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一般而言,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对于教材的内容早已熟记在心,不仅自己是这么做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是,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在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之余还应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使自己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具体途径:其一,适当地订阅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刊物,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及时了解教改教法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二,广泛阅读学术性较强的相关专著,如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陈寅恪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以及《剑桥中华民国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这些著作堪称史学的经典论著,在历史新高考中出现率极高。其三,登陆学术性较强的相关网站,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论文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权威性论文网站,这些网站刊载了大量学术性较浓的论文,一定意义地代表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其四,聆听名家讲座,领略史家风范,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北大百年讲堂等名家的学术讲座,他们不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历史知识,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学术的统一。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关史学理论和研究动态,而且可以拓宽学术视野,进而,使自己转变为一名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
  其次,由单一的旧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因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革命史观在史学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以致人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为准绳。因此,在以往的课标和高考中均较为彻底地贯彻了革命史观。但是,与传统不同的是:在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彰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上述史观应如何定义?现代化史观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大众化和科学化;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包括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是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社会史观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运动发展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史、家庭史、婚姻史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等历史。那么,面对新史观的冲击,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予以回应?首先,加强史观转变的意识。要适应新课标和新高考史观的变化,务必强化由以往单一的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的意识。其次,广泛阅读与新史观相关的经典著作。通过广泛阅读一些史学经典理论著作,使自己对新史学观念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认知,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所引发的史学观念的巨大变化。
  总之,要实现上述两大转变并非易事。然而,为了适应新课标与新高考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中学历史教师又不得不予以回应,否则就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1).
  [3]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陈长锁.2009年北京文综卷第40题对新课程学习的启示[J].历史学习,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传统的统一教学内容转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早已成为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分层递进法进行教学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摘 要】数学概念被推崇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这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对数学概念要“讲深讲透”“一竿子到底”。诚然这样做对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是必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概念(尤其足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概念)背诵得溜顺,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常被斥责为“概念不清”或“不会灵活应用”等等。本文对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概念教学作一分析,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诗歌传统渊远流长,上至《诗经》《离骚》,下至唐诗宋词,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光彩照人。每一个华夏儿女应该为有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而骄傲自豪,那心灵的吟唱通过跳跃的文字并穿越时空的限制,今天依然在向我们清晰的传达先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一种精神、一份诗意伴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浸润到每一个渴望美的心灵中。于是作者伴随着这样的想法
期刊
【摘 要】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认为采用分层教学法,因“层”施教,是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搞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探究和心得体会,来谈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分层教学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
【摘 要】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学来说,它必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为了使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我紧紧以新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资料,激发
【摘 要】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批改   角色定位   四环模式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依然沿袭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方法。这种作文训练模式中,写作文,学生是主体,改作文,教师是主角。一学年下来,教师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
专业化经营是世界上许多优秀粮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的一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了传统农业种植、运输、储存、加工以及购销等各个环节,它们发展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已
创业企业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创业研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看来,网络在创业成长中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在新创企业所处的网络环境中,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