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点亮记叙文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人们都说,最美丽的意外,莫过于不期而遇。我与你,适逢其会,在锦绣华年之际,领悟生命。在纷繁的世界中,你是否也曾遇见了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是否给你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请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2)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展示】
  遇见生命的美好
  林子健
  去年暑假,读《起风了》,虽然内容很精彩,但我始终不能彻底悟出其中的大义。
   开学前两天,作业已经完成,我仍在思考《起风了》中论述的哲理,在书桌前一坐便是一下午。想出去透气时,一起身,一只蜻蜓刚好从窗外飞来,撞上了桌子,而我因起身用力过大,把书碰倒了,正巧压在它的翅膀上,它挣扎着却无处可逃。
   正好,它来为我解闷。我坐在书桌前,仔细地观察起蜻蜓的样子。头顶的一双大眼睛,显得它有些可怜,翅膀被压得紧紧的,绝对是难以逃脱了。见它一直挣扎着想要逃脱,我觉得无趣,便出门玩去了。
   玩了许久,天色已晚,我便回家了。进入房间,一阵扑哧声引起了我的警觉,仔细一看,我心头一震。地上的蜻蜓居然還在挣扎,看它缓慢地拍打翅膀,头不住地往下用力,拍打的间隙时间越来越长,似乎已筋疲力尽。
   我猛地一想,它似乎已被压了近两小时,看着它对生命的追求,对苦难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坚定不移的坚守,我决定放了它,让它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当我手移开书时,它的翅膀己被压得无力,只得踉跄地飞出窗外,东倒西歪、忽高忽低地飞向大自然。
   我关上窗户,心里仍震撼不已,震撼蜻蜓强烈的求生欲望。我望向窗外,几片像火一样的云烘烤着几只低飞的蜻蜓,可那几只蜻蜓却快乐地飞翔着,坚强地生活着!我的心不禁被触动,似乎明白了《起风了》的含义,明白了女主角对生命的热爱与不屈服!
   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感谢生活中的点滴,让我遇见了生命中的美好!
   那天,阳光照耀下,我又见到窗外有蜻蜓飞翔……
  (广东惠东县黄埠盐洲中学)
  【各抒己见】
   林静芬:这篇作文让人眼前一亮,一只蜻蜓就能给人以生命的思考。把主题放在这样的描写中慢慢引出,让我真的很佩服他的构思!
   林炫廷:这篇作文的构思角度很新颖。以“生命”为话题,却从一只蜻蜓的角度来写,独特的视角更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且,他们的遇见是那么的偶然,不经意间的遇见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严老师:林炫廷同学观察得很细致。一次偶然的相遇本不以为然,但是第二次遇见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停止对生命的追求。再次看到蜻蜓时,猛然领悟并引出主题,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前后形成照应,结构更显完整。结尾处再次出现蜻蜓,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再次点题,效果很好!
   林荧乐:本文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没有过多的铺陈,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朴素与自然。
   郑瑞娴: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如“阳光照耀下,我又见到窗外有蜻蜓飞翔……”这样的语言处理得干净又美丽;同时,结尾还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处理非常得当。
   严老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注意到有一处细节刻画得非常好?
   林舒婷:老师,我也注意到这个方面了,特别是第一次蜻蜓的出现,那个细节就刻画得很好,突出了偶然性,同时又凸显得那么自然。
   严老师:本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细节描写很突出。刚刚林舒婷说了一个方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描写蜻蜓的部分,对于蜻蜓的拍打动作观察细致,还有飞出窗外的情景,都作了仔细的描写,这些细致的描写无不对主题的突出有巨大帮助。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常说,细节描写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里对蜻蜓的描写,对我们的触动无疑是最大的,感悟也是最深刻的。作文在这里达到高潮,自然而然地便能引出主题。
  【技巧揭秘】
   写记叙文,通常要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因为记叙文记叙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那如何把事件写得具体充实呢?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选取恰当的角度展开细节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个方面,都是细节描写的角度。可根据观察所得和表达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风采。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样是回答读什么书的问题,林黛玉先如实回答了贾母,却发现贾母对女孩子念书并不赞赏,故在回答宝玉时不正面回答。这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心态,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
   2.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一是细笔勾勒,即抓住人物外貌、神态特征的一个方面,详细进行描摹,甚至把某个“点”放大了给读者看。二是连续呈现。如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对描写对象的某一行为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是反复描摹。即抓住人物的某一个性化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复描写,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就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感受,再现了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也让大家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文章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零碎不连贯,读之却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
   具体写作时,希望同学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记叙文的高潮部分应作重点细化。
   好的记叙文总要以细节打动人、感染人,平淡的记叙是无法吸引读者注意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共描写了四次背影,是不是每次背影都详细描写呢?并没有。朱自清处理得非常好,详略有序,重点刻画了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2.细节描写要有针对性地展开。
   习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切忌不着边际的展开描写。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事物描写,选取精当的细节,做观察描写,这部分需要认真打磨,以达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3.细节描写要有个性化。
   要能祛除共性,寻找特别的角度来描写,以独特的眼光来表现记叙文的特色。
  【写作误区】
   总会有同学认为,细节描写就是细致描写,其实不然。细致描写只是描写的一个基本要求,凡是形象化的表达都离不开细致描写,只有细致,才会具体;只有细致,才有逼真;只有细致,才有神韵。细节描写则更强调典型和表现力,要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细致描写无处不在,细节描写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而且更多的是用来塑造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这样说,细节描写必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不一定是细节描写。
其他文献
文题亮相   山那边有美丽的风景,山那边有未知的美好……翻过那座山,你将拥有不一样的心境,收获一份独特的体验。然而,生活中你所遭遇的挫折和磨难,你无法丢弃的懒惰和懈怠、自私和冷漠,又何尝不是人生中一座座隐形的山?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期刊
生命中,有许多特别的日子,可能是一瞬,可能是一天。有的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有的却像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在心中生根、发芽……   两年前的一天,学校要举行元旦汇演,我和几个同学被选去演奏架子鼓,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我万分激动,也有几分担忧:自己从没经历过这样的大场面,经验不足,会不会出现失误?我开始打退堂鼓,但面对老师殷切的目光,又实在张不开嘴。演出时间迫在眉睫,容不得我多犹豫,就和其他几位
期刊
這段时间,我总是闷闷不乐的,一直沉浸在既委屈又懊悔的情绪里。唉,一本语文书掉在地上,捡起来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吗?   星期三上午,上完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刚走出教室,我就迫不及待地向教室门口冲去。就在我眼睛看向门口、双脚快速冲到第二排“学霸”陈浩的位置时,“啪”的一声,他的语文书竟然莫名其妙地掉到了地上,我差点踩上去。正要继续往前冲,袖子被拽住了,回过头来,见陈浩指着地上的书对我厉声道:“捡起来!
期刊
暖,是照亮生活的一缕阳光。②  今年,我步入了初中,学校离家很远,妈妈只好每天和我一同起床,陪我去学校。  那是一个下雨的清晨,天气比较冷,妈妈骑着电动车冲锋在前,我躲在她身后,尽情享受她身体的温度。这时,妈妈头上的几丝白发刺痛了我的眼。妈妈还那么年轻,却从来都是那么乐观,对我们也都是和风细雨的,怎会生出白发?我努力地回首过去,才勉强看到了她微驼的背影,泪水不禁打湿了我的眼眶,妈妈美丽的身影在那一
期刊
刘熙载《艺概》云:“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写记叙文,就是要选用一条最合适的“红线”,将生活中零散的“珍珠”如缀玉般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连贯的整体。只有这样,笔下的文字才能严谨周密。  【左读名家经典】   片段一:就如同我的玫瑰花,要是你爱上了某个星球上的那一朵花,那么,只要你在夜里抬头仰望天空中的繁星,你就会觉得它们都像是开满了一朵朵怒放的花。  
期刊
【课文导入】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
期刊
【作家名片】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
期刊
文题呈现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请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爭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不少于500字。  思路导航   一看到“争论”这个词语,我们就会想到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确,“争论”这个题目不着意于争论内容本身,争论的结果也不是重点,重点是争论过程中人的细节描写,对作者还原现场的描写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写作
期刊
窗外,是粉墙黛瓦,江南水乡。   窗外,是风吹麦浪,中原大地。   窗外,是崇山峻岭,黄土高原。   这就是旅途,从苏州的灌汤包到河南的烩面,再到西安的炸酱面……窗外,包罗万象。   从你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如梦如幻的旅途。火车站,人声鼎沸,谁都知道,马上又要开启一段旅途。   我一向爱旅游,见识过大千世界,感受过大海的辽阔,体验过西北的荒凉,但我仍想去,想去更遥远的地方看看。   我想去更大的世界
期刊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却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