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以基础的字词教学为重点,很容易陷入机械、枯燥的识记中,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将识字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更生动、活泼,激发孩子们对识字认字的热情,是我一直思考与努力的方向。《说文解字》提到,汉字的创造有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方法,其中象形、会意、形声是最常用的三种,也是低年级孩子接触较多、易于理解的。针对这三类字不同的造字方法,帮助孩子们快乐识字。
一、图文对照,识记象形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一课中出现了生字“鸟”,这个生字对刚开始进行汉字认识与书写的孩子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无论是笔画的识记还是结构的把握,都是一大挑战。为此,我这样开展教学:
(课件出示一只小鸟停在树上的照片)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张漂亮的照片,看,这是什么?
生:是一只小鸟。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1: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生2:这是一只蓝色的小鸟。
生3:这是一只停在那里休息的小鸟。
师:停在哪里?
生3:停在树上!
师:是啊,古时候的人们根据鸟停在树上休息的样子创造了这个字。
(在黑板上写出“鸟”的甲骨文,一边写一边告诉孩子,这里表示鸟的哪一部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鸟”字,课件出生“鸟”的楷书字体。)
师:有趣吗?把这个“鸟”字和图片对比一下,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4:那个横折钩就是小鸟的头。
生5:里面的点是小鸟的眼睛。
生6:那一横是小鸟的尾巴。
……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那我们怎么在田字格里写好它呢?
生7:小鸟的头要小一点,身体要胖一点。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横折钩小一些,竖折折勾要写得大,对吗?说得对极了!
生8:不能忘记小鸟的眼睛,不然它就看不见了。
师:是的,我们可千万别漏写了“点”这个笔画。
为了帮助孩子们记住这个生字,我根据其创字的象形方法,以图片、象形字、现代汉字步步推进。首先,出示小鸟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小鸟,为之后的图片与生字的对比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接着介绍“鸟”字的造字过程,对于一年级孩子,甲骨文就像图画一样亲切可爱,一边“画”甲骨文一边说明文字与动物的关系,让孩子们觉得汉字有趣极了,生动极了;最后,出示“鸟”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书写,并引导他们与图片进行对比,帮助他们识记生字的笔画和部分,并把握好字的结构。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加深了对“鸟”字的印象,对象形汉字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识记形声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孩子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形声字,为了使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同时理解字根“也”和不同部首组成的字的意思,明白每个部首和字意间的关联,我在教学中运用了讲故事创设情境的方法。
首先我出示“也”字,请小朋友叫叫它,接着告诉孩子们:今天小“也”是出来找朋友的,它在路上走呀走,遇上了一匹小马(课件出示一匹飞奔的小马)。小“也”请小马做它的好朋友,小马同意了。于是小“也”骑上了马,飞快地跑了起来,跑着跑着,变成了一个字——驰(板书“驰”)。“驰”说:你们看我跑得多快呀,那是因为有“马”带着我(课件出示词语:奔驰)。
小“也”跟着马儿跑了几千里,感觉有点累了,它请马儿把它放在地上休息休息(课件演示土堆变成提土旁)。看,“也”和“土”手拉手,就变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板书“地”),这土地上还能种庄稼呢(课件出示词语:田地)。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讲述,孩子们对这种构词方式非常感兴趣,也基本明白了不同部首能使字意产生相应变化。
接下来,我请孩子们尝试自己编故事。板书“池”和“他”字,想想这两个字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谁来讲讲?孩子们兴趣盎然,自己编故事,还要求表演,主动识字。
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既激发了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孩子们扎实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后的学习中,每当遇到形声字,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起来就方便快捷得多。
三、巧编儿歌,识记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就是和两个以上意义表示新意义的合体字。相较于象形字的直观认识和形声字的发散记忆,会意字需要更强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并且要建立在一定的识字量上。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7》中,出现了“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这几个同体会意字,孩子们初次感受到会意字的独特魅力。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笔”、“灶”、“尖”、“歪”、“尾”和“看”一系列生字配合着图片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会意字终于露出其全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出示“笔”)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笔字?
生:竹字头加个毛。
师:你用上了加一加的方法,真不错。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的竹字头和毛其实分别指的是——(PPT出示毛笔图片)。
生:笔的头和身子。
师:是呀,古人书写使用的毛笔是用主子和动物身上的毛做成的。把“竹”和“毛”放在一起,就成了笔。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在这一课里,我们要认识许多会意字。
(出示:灶、尖、歪、尾、看。)
师:今天,我们用儿歌来记住这些会意字,比如这个“尘”。
(出示: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指名读,说说这句顺口溜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它。)
生:尘就是很小的土。
师:是呀,很小的土粒扬起来就成了灰尘。剩下的其他会意字,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把他们编进儿歌来记呢?小组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学生适当修改。)
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灶——土旁有火,烧灶煮饭;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尾——身后之毛,称之为尾;看——手放目上,极目远看。同桌两人边拍手边记诵。指名读背。)
师:这些字有意思吗?你还知道哪会意字?
(出示: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休——人倚树旁,立足休息;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孩子对汉字、对文学最初的印象。从一年级开始,从接触语文的最初,就要让孩子快乐识字,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文化。
一、图文对照,识记象形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一课中出现了生字“鸟”,这个生字对刚开始进行汉字认识与书写的孩子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无论是笔画的识记还是结构的把握,都是一大挑战。为此,我这样开展教学:
(课件出示一只小鸟停在树上的照片)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张漂亮的照片,看,这是什么?
生:是一只小鸟。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1: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生2:这是一只蓝色的小鸟。
生3:这是一只停在那里休息的小鸟。
师:停在哪里?
生3:停在树上!
师:是啊,古时候的人们根据鸟停在树上休息的样子创造了这个字。
(在黑板上写出“鸟”的甲骨文,一边写一边告诉孩子,这里表示鸟的哪一部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鸟”字,课件出生“鸟”的楷书字体。)
师:有趣吗?把这个“鸟”字和图片对比一下,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4:那个横折钩就是小鸟的头。
生5:里面的点是小鸟的眼睛。
生6:那一横是小鸟的尾巴。
……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那我们怎么在田字格里写好它呢?
生7:小鸟的头要小一点,身体要胖一点。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横折钩小一些,竖折折勾要写得大,对吗?说得对极了!
生8:不能忘记小鸟的眼睛,不然它就看不见了。
师:是的,我们可千万别漏写了“点”这个笔画。
为了帮助孩子们记住这个生字,我根据其创字的象形方法,以图片、象形字、现代汉字步步推进。首先,出示小鸟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小鸟,为之后的图片与生字的对比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接着介绍“鸟”字的造字过程,对于一年级孩子,甲骨文就像图画一样亲切可爱,一边“画”甲骨文一边说明文字与动物的关系,让孩子们觉得汉字有趣极了,生动极了;最后,出示“鸟”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书写,并引导他们与图片进行对比,帮助他们识记生字的笔画和部分,并把握好字的结构。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加深了对“鸟”字的印象,对象形汉字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识记形声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孩子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形声字,为了使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同时理解字根“也”和不同部首组成的字的意思,明白每个部首和字意间的关联,我在教学中运用了讲故事创设情境的方法。
首先我出示“也”字,请小朋友叫叫它,接着告诉孩子们:今天小“也”是出来找朋友的,它在路上走呀走,遇上了一匹小马(课件出示一匹飞奔的小马)。小“也”请小马做它的好朋友,小马同意了。于是小“也”骑上了马,飞快地跑了起来,跑着跑着,变成了一个字——驰(板书“驰”)。“驰”说:你们看我跑得多快呀,那是因为有“马”带着我(课件出示词语:奔驰)。
小“也”跟着马儿跑了几千里,感觉有点累了,它请马儿把它放在地上休息休息(课件演示土堆变成提土旁)。看,“也”和“土”手拉手,就变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板书“地”),这土地上还能种庄稼呢(课件出示词语:田地)。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讲述,孩子们对这种构词方式非常感兴趣,也基本明白了不同部首能使字意产生相应变化。
接下来,我请孩子们尝试自己编故事。板书“池”和“他”字,想想这两个字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谁来讲讲?孩子们兴趣盎然,自己编故事,还要求表演,主动识字。
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既激发了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孩子们扎实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后的学习中,每当遇到形声字,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起来就方便快捷得多。
三、巧编儿歌,识记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就是和两个以上意义表示新意义的合体字。相较于象形字的直观认识和形声字的发散记忆,会意字需要更强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并且要建立在一定的识字量上。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7》中,出现了“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这几个同体会意字,孩子们初次感受到会意字的独特魅力。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笔”、“灶”、“尖”、“歪”、“尾”和“看”一系列生字配合着图片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会意字终于露出其全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出示“笔”)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笔字?
生:竹字头加个毛。
师:你用上了加一加的方法,真不错。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的竹字头和毛其实分别指的是——(PPT出示毛笔图片)。
生:笔的头和身子。
师:是呀,古人书写使用的毛笔是用主子和动物身上的毛做成的。把“竹”和“毛”放在一起,就成了笔。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在这一课里,我们要认识许多会意字。
(出示:灶、尖、歪、尾、看。)
师:今天,我们用儿歌来记住这些会意字,比如这个“尘”。
(出示: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指名读,说说这句顺口溜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它。)
生:尘就是很小的土。
师:是呀,很小的土粒扬起来就成了灰尘。剩下的其他会意字,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把他们编进儿歌来记呢?小组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学生适当修改。)
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灶——土旁有火,烧灶煮饭;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尾——身后之毛,称之为尾;看——手放目上,极目远看。同桌两人边拍手边记诵。指名读背。)
师:这些字有意思吗?你还知道哪会意字?
(出示: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休——人倚树旁,立足休息;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孩子对汉字、对文学最初的印象。从一年级开始,从接触语文的最初,就要让孩子快乐识字,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