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快乐识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以基础的字词教学为重点,很容易陷入机械、枯燥的识记中,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将识字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更生动、活泼,激发孩子们对识字认字的热情,是我一直思考与努力的方向。《说文解字》提到,汉字的创造有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方法,其中象形、会意、形声是最常用的三种,也是低年级孩子接触较多、易于理解的。针对这三类字不同的造字方法,帮助孩子们快乐识字。
  一、图文对照,识记象形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一课中出现了生字“鸟”,这个生字对刚开始进行汉字认识与书写的孩子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无论是笔画的识记还是结构的把握,都是一大挑战。为此,我这样开展教学:
  (课件出示一只小鸟停在树上的照片)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张漂亮的照片,看,这是什么?
  生:是一只小鸟。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1: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生2:这是一只蓝色的小鸟。
  生3:这是一只停在那里休息的小鸟。
  师:停在哪里?
  生3:停在树上!
  师:是啊,古时候的人们根据鸟停在树上休息的样子创造了这个字。
  (在黑板上写出“鸟”的甲骨文,一边写一边告诉孩子,这里表示鸟的哪一部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鸟”字,课件出生“鸟”的楷书字体。)
  师:有趣吗?把这个“鸟”字和图片对比一下,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4:那个横折钩就是小鸟的头。
  生5:里面的点是小鸟的眼睛。
  生6:那一横是小鸟的尾巴。
  ……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那我们怎么在田字格里写好它呢?
  生7:小鸟的头要小一点,身体要胖一点。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横折钩小一些,竖折折勾要写得大,对吗?说得对极了!
  生8:不能忘记小鸟的眼睛,不然它就看不见了。
  师:是的,我们可千万别漏写了“点”这个笔画。
  为了帮助孩子们记住这个生字,我根据其创字的象形方法,以图片、象形字、现代汉字步步推进。首先,出示小鸟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小鸟,为之后的图片与生字的对比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接着介绍“鸟”字的造字过程,对于一年级孩子,甲骨文就像图画一样亲切可爱,一边“画”甲骨文一边说明文字与动物的关系,让孩子们觉得汉字有趣极了,生动极了;最后,出示“鸟”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书写,并引导他们与图片进行对比,帮助他们识记生字的笔画和部分,并把握好字的结构。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加深了对“鸟”字的印象,对象形汉字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识记形声字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孩子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形声字,为了使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同时理解字根“也”和不同部首组成的字的意思,明白每个部首和字意间的关联,我在教学中运用了讲故事创设情境的方法。
  首先我出示“也”字,请小朋友叫叫它,接着告诉孩子们:今天小“也”是出来找朋友的,它在路上走呀走,遇上了一匹小马(课件出示一匹飞奔的小马)。小“也”请小马做它的好朋友,小马同意了。于是小“也”骑上了马,飞快地跑了起来,跑着跑着,变成了一个字——驰(板书“驰”)。“驰”说:你们看我跑得多快呀,那是因为有“马”带着我(课件出示词语:奔驰)。
  小“也”跟着马儿跑了几千里,感觉有点累了,它请马儿把它放在地上休息休息(课件演示土堆变成提土旁)。看,“也”和“土”手拉手,就变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板书“地”),这土地上还能种庄稼呢(课件出示词语:田地)。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讲述,孩子们对这种构词方式非常感兴趣,也基本明白了不同部首能使字意产生相应变化。
  接下来,我请孩子们尝试自己编故事。板书“池”和“他”字,想想这两个字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谁来讲讲?孩子们兴趣盎然,自己编故事,还要求表演,主动识字。
  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既激发了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孩子们扎实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后的学习中,每当遇到形声字,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起来就方便快捷得多。
  三、巧编儿歌,识记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就是和两个以上意义表示新意义的合体字。相较于象形字的直观认识和形声字的发散记忆,会意字需要更强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并且要建立在一定的识字量上。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7》中,出现了“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这几个同体会意字,孩子们初次感受到会意字的独特魅力。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笔”、“灶”、“尖”、“歪”、“尾”和“看”一系列生字配合着图片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会意字终于露出其全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出示“笔”)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笔字?
  生:竹字头加个毛。
  师:你用上了加一加的方法,真不错。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里的竹字头和毛其实分别指的是——(PPT出示毛笔图片)。
  生:笔的头和身子。
  师:是呀,古人书写使用的毛笔是用主子和动物身上的毛做成的。把“竹”和“毛”放在一起,就成了笔。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在这一课里,我们要认识许多会意字。
  (出示:灶、尖、歪、尾、看。)
  师:今天,我们用儿歌来记住这些会意字,比如这个“尘”。
  (出示: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指名读,说说这句顺口溜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它。)
  生:尘就是很小的土。
  师:是呀,很小的土粒扬起来就成了灰尘。剩下的其他会意字,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把他们编进儿歌来记呢?小组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学生适当修改。)
  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灶——土旁有火,烧灶煮饭;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尾——身后之毛,称之为尾;看——手放目上,极目远看。同桌两人边拍手边记诵。指名读背。)
  师:这些字有意思吗?你还知道哪会意字?
  (出示: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休——人倚树旁,立足休息;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孩子对汉字、对文学最初的印象。从一年级开始,从接触语文的最初,就要让孩子快乐识字,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文化。
其他文献
基因治疗即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由于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隐患,用化学方法构建非病毒基因输送体系成为理想的选择。其
新课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写字要求为:一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二是初步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低年级写字教学策略。  一、提出要求,严格训练  写字首先要做到“三个一”:胸要离桌子一拳远,眼要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一寸远。其次拿笔的姿势要正确:食指、拇指捏着;中指托着
摘 要: 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语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起始环节。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导入方式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有效导入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一波才动万波涌”、“未成曲调先有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在二年级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青蛙看海》: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告诉它,要想看到大海,就必须登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在小青蛙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既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又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在青蛙失望、沮丧的时候,一只松鼠启发、鼓励了它,并且引领青蛙跟着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上周,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摆脱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写作文
写作者除了要有思想素养、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之外,还要有语感素养。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  语感是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中对语言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能力。  一、语感是写作知识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  写作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要经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语感之后,才能形成写作能力。语言包括内部语
作文教学成功了,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可是在基础比较薄弱的镇属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说到作文就如“谈虎色变”,害怕作文,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老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与激发者。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乐于写作,善于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还学生本真,以我手写我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言之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