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哨鼠监测报告

来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及时发现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长江武汉段、府河-沦河水系、东荆河-通顺河水系和金水河水系,采用哨鼠监测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风险.结果 2017—2019年共开展哨鼠监测38点次,涉及全市8个区21个行政村.三年共投放哨鼠760只,回收哨鼠742只,总回收率为97.63%;共解剖哨鼠742只,未发现阳性,未检获成虫,哨鼠感染率为0.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较低.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以学趣为主,这样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教得如痴如醉,整堂课趣味盎然,情意浓浓。一、学贵有疑,以疑促学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
期刊
目的观察以芦可替尼为基础方案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应用芦可替尼治疗的13例PMF患者。13例患者中,2例为芦可替尼单药,11例为联合用药。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临床改善11例(84.6%),疾病稳定2例(15.4%)。所有患者治疗后脾脏均缩小,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总症状评分量
淋巴瘤微环境是影响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参与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对淋巴瘤细胞的识别和免疫应答。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时代,微环境的状态也影响了基于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免疫靶向药物对淋巴瘤细胞的作用。其中,微环境相关的免疫逃逸是导致淋巴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就基质细胞免疫细胞亚群、血管增生、缺氧状态、免疫检查点等微环境因素和免疫逃逸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由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恶性血液疾病。传统的高通量细胞测序仅仅反应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却忽略单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能够更清楚了解肿瘤和骨髓微环境中的细胞差异,深入探索MM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文章综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MM发病机制、疾病进展监测、免疫治疗和治疗反应方面的应用。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者的病理变化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确诊的1例CAEBV相关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结合不同时期实验室、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骨髓等检测结果,患者初期表现为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逐步转变成淋巴瘤,具有不同时期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表现的诊断结果。患者在不同时期接受相应方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