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国内的许多轮胎企业遭遇困境。一些知名企业,如双星轮胎,也可能被迫关闭部分工厂。其原因固然是受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但很多专家认为外资品牌轮胎在中国的扩张“功不可没”。
中国巨大的轮胎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排名前10的外资轮胎品牌悉数来到中国,从一家工厂到现在的几家工厂,从单一布局到立体布局,正以一种强势姿态“蚕食”中国市场。
实际上,外资品牌轮胎早已经画好了抢占中国市场的“线路图”,从其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即可看出。
在国外轮胎市场上,如巴西和南非等地,固特异、普利司通等巨头大为担忧中国轮胎快速海外出口给他们带来的冲击,频频状告中国轮胎倾销当地市场,造成中國轮胎海外市场的困境。
在中国国内市场,外资轮胎大肆扩张,快速提升产能,抢占优质渠道资源,雄心勃勃地在中国增资扩产。
不像整车合资,外资在中国就轮胎进行合资没有股比限制,持股可以轻松突破50%。尤其这两年,外资品牌轮胎企业开始增持合资公司股份,利用中方资源不足的一时困难,提高自己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甚至将不少合资轮胎企业转变为独资生产企业,彻底甩开了中方合作伙伴。
在具体策略上,外资轮胎品牌瞄准了中国乘用车大好的发展趋势,从小车胎入手,利用其品牌优势,逐步站稳脚跟。现在开始将目标瞄向了中国本土轮胎企业赖以生存的商用车胎领域。相比之下,国内的本土轮胎企业规模小、技术储备不足、品牌意识薄弱,还难以同外资品牌抗衡。
外资轮胎价格还不断下移,以米其林为例,其最低端的产品已经和本土企业双钱的产品价格相差不大,本土企业的价格优势正在丧失。
实际上,轮胎行业本来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外资轮胎在中国快速扩张对中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展望未来几年,世界轮胎业将出现较大的产能过剩,中国也是如此。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成本结构与本土企业逐渐趋同的情况下,外资轮胎品牌将更容易进一步扩大市场,本土企业的压力更大。
在本土轮胎企业尚不觉醒的情况下,中国轮胎企业将遭遇严峻考验,轮胎产业安全受到巨大挑战。更为可怕的是,本土企业对此仍然危机意识不够。
轮胎行业利润很薄,本土企业研发实力和研发意识不够,未来还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压力。外,难以有效走出去,内,正遇到严重挤压。且不说如何反攻夺取轿车胎市场,如果连商用车胎市场根基也失去的话,中国本土轮胎企业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