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让政治教学更有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提问,犹如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启迪学生智能的导火线,又可以揭示矛盾,唤起学生的联想,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关注全体,积极引导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何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便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我总是习惯于这样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的一字变化,从“能”到“想”反映了我们观念的变化。以“能”作为标准,教师眼中看到的是好学生,教师期望的是正确的答案,希望的是能够按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的教学秩序,是老师设计好了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而以“想”作为标准,老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所期望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关心的是学生问题的生成和内在体验,从“能”到“想”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成功体验。让“想”回答的学生有机会回答,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关注,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认可我们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育所需要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激发起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
  二、逐层提问,层层深入
  提问,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他们的接受状况。另外,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提问的技巧、问题难易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难的问题,一定要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当然问题也忌过于简单,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来,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的教学中分析“我们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问题离学生实际较远,比较抽象。因此我设问时就划分成若干问,(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3)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分别如何对待?逐层递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有效提问,有问必评
  课堂上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敷衍了事。怎样做出恰当的评价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来我国访问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发疯似的跑回家:“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一点不错,的确是专家说的。”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们个个羡慕,老师倍加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到:“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目瞪口呆。这个既美丽又酸涩的故事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赏识有着异乎寻常的教育功能,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应该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作为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很多老师对学生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就结束,这就打消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的老师只作了简单的评价“很好”、“错了”,老师在给学生评价时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还是很有见解的,再换个角度想想。”“答的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
  四、有问才问,控制节奏
  课堂提问有这样一种弊端:“满堂问”,很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将问题当作点缀装饰,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还有提出来的问题不需要思考直接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类的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为提问而提问,为避“填鸭式”教学的嫌疑而提问,好像在课堂上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是不对的。古人早就明白“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道理,老师要善于引导,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中国的绘画艺术也讲究“布道”,“一副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这个道理对老师的提问也同样具有启发性。对教学效果有益的再设问,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提问的节奏太快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又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效果肯定不行。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老师既要根据问题本身具有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重要作用,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导入设问时2到3分钟,以2到3个设问贯穿中间的讲解过程,最后还要有10分钟练习巩固的时间,这种时间分布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有效设问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老师精心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行为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通过问题传递信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2]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名与实、走出混沌[J].理论与改革,2003,(5):92-94.
  [3]邱伯生,张 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 2002,(9):4-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大朝山水电站500kV和220kV开关站,按原初步设计布置在地下主变压器层上方。为解决500kV干式电缆截面过大、减少地下土建工程量及增加安装工作面等问题,经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设计,
针对目前大多汽车厂商没有控制螺栓的摩擦系数,联接可靠性差的问题,通过对控制摩擦系数前后的微车常用的电镀锌高强度螺栓进行拧紧实验和不同摩擦系数的螺栓进行横向振动实验
公安车辆驾驶技术是从事公安工作第一线人民警察必备的技能之一。研究公安车辆驾驶技术课程,分析课程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应知”、“应会”技术项目,是现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交通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高速巡警快速反应,即“接警快、出警快、处警快”。要做到这三点必须在快速反应的
在固结作用对路基下含粘土的地基上的承载力影响的研究中,实验观测和稳定性分析业已表明,对于承载力很低的地基土来说,这种固结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当在这种地基土上设计路堤时,应
古树名木因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日益受到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2007年11月21日,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李中学亲切接见成功当选2007年“中国骄傲”的长春公安消防战士孙军和李正卫。
在分析了压实系数,填筑含水量,填筑检测手段和今后发展方向之后,建议将最优含水量控制改为临界含水量控制;将反映地基强度的承载板载荷试验K30及轻型动力触探N10标准来代替路基填筑的压
本文介绍隧道内竖向排水暗槽的保温技术,施工方法简单,效果良好,切实可行。
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在湖南省城乡,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通过私下“协商”或民间“了难”(又称“私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由于这种“了难”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