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一颗心微纪录片《女人和》导演手记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苏州的一座私人园林的水戏台上的女子昆曲声婉转动人,看台上的我随着周围雅士们品茶的姿势,不由自主地将端茶杯的姿势换成了兰花指。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素扇拂过发梢,朱唇轻启,一句这样的曲词轻轻吐出,茶气氤氲,隔水相望,对面的女子美得亦真亦幻。
  而这景象,却被一个电话打断了。
  一分钟内,我确定了五天之后的一个计划。
  回望戏台,恍惚中,远处装扮精致的女子甩着水袖越走越远,灯光在水影中慢慢晕开,仿佛与我整整隔着一个世界。
  雅安!雅安!
  4月20日,雅安地震。
  8天之后,电影频道“大爱如山”项目的12名导演,进入雅安地震灾区,将镜头对准地震后发生的感人故事。在芦山、宝兴、灵光镇,龙门乡等受灾严重地区,在探访慰问灾区的同时,拍摄关于此次抗震救灾最真实的系列微纪录片,希望通过系列影片悼念逝者,鼓舞生者。
  我作为十二名导演之一,与大队人马一起,登上了去成都的飞机。
  那几天,我整个人都沉浸在曾经看到过的汶川地震时电视里看到的灾区画面。孩子的哭泣,人们的嘶吼,血的腥、泪的苦,以及那一片片残垣断瓦。
  刚下飞机,就接到了爸爸的电话。
  “我出差到成都拍片子。”
  “成都?怎么回事?你去拍地震了?”
  “哈哈哈,当然不是了,是别的题材,成都安全的很。”
  “这还差不多,要是地震千万别去啊,余震特别危险。”
  “知道了,放心。”
  出门在外,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说谎了。看着身前身后同行的伙伴,说谎的肯定不止我一个。
  地震了,她们却都在笑
  成都和地震前没什么区别,高楼林立,酒馆饭店伴着一阵阵辛辣的味道热情地招唤着我们,还是一番繁华盛世的模样。近两个小时的车行,一路看到雅安,城市里的繁华模样渐渐消退。即将碰触到真实的我在脑海里不停地闪着五年前汶川地震时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却没有想到,最真实的世界仅靠想象根本无法触及。
  当这座房屋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停下了车。开始了迈向真实的第一步。女人们正在一边做着饭,一边谈笑聊天。看到我们扛着摄影机,羞怯的,一边描述着地震时的情形,一边笑着。我认真解读着她们的笑容,当我确定她们不是在强颜欢笑,不是在苦中带笑,而是真的在开心地笑的时候,脑海中关于这部片子该如何拍摄的想象瞬间被搅乱了。一位大姐看出了我的疑惑,嘻嘻哈哈地告诉我:“不笑还哭啊,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过去了就过去了,还是要向前看的是不是?”我被她搅得更乱了。于是猜测着,也许我只是碰到了罕见的乐观的女人而已,应该掉过头看看别的人。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拿着扇子,在废墟前跳舞的小女孩。她在快乐地唱着跳着,我们就静静地对着她拍。她的歌总也唱不完,舞蹈也是随心所欲,尽情地表现着她的童真和快乐。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真实发生的这一切,一个差点被砸死的孩子,在自家的废墟面前,不是该害怕哭泣的吗?就算不哭泣,欢快地在废墟前跳舞算怎么回事呢?后来片子播出后,朋友私下问我,这孩子跳舞的戏是你故意设计的吧?我理解朋友的怀疑,因为这种现实,实在是太不真实了。拍摄的当时,我们和小姑娘一动一静相望了大概十分钟,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该问这个小姑娘什么,我只知道,她已经将我想象中的拍摄计划完全颠覆。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
  紧跟在小女孩后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卖菜的大姐,大姐开心地描述着她家垮塌的模样。面对我终于发出的疑问,大姐笑得更开心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你不懂啊?”我懂,可是这不是应该由我们来劝你之后,你才应该懂的吗?
  在真实面前,第一天的拍摄在我满心的震撼和不解中结束了。回大本营的路上寂静无声,我满脑子都是那两个欢笑的大姐和那个跳舞的小女孩。不行,我一定要知道她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欢乐的状态。就这样,确定了第二天的拍摄行程。
  面对镜头,我却哭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来到了芦山县王家村,这群快乐的女人所在的地方。一辆推土车赫然横在路上。拆危房的救援队一路开过来,就在这天早上到了这里。前一天快乐的王家村女人再顾不上与我们谈笑,地震10天后,到了她们该面对真实的时候了。
  在片中拼命地背谷子,牵猪,抬沙发的女人叫王婷,今年32岁。当救援队的人警告她不要再进入危房的那一刻,她哭了。她终于有了我们想象中的反应。但只哭了一下,就停住了。因为她没有时间哭。家里的电视冰箱统统顾不上了,她最先抢救的是一家人的口粮。身后的大背篓用最快的速度装满后,就拼命地往后山跑。她反反复复地跑,我们反反复复地跟。她就在我的眼前急得六神无主,急得挣了命地跑。在这种状态下,平时很好开的猪圈门也打不开了。她用力踹着,把脚扎坏了也不知道。猪是不懂事的,王婷怎么牵也不走。她憋红了脸,她用全身的力量拉着绳子,她拼命地喘着粗气,她累得几乎要坐在地上了,她却还在挣扎。拍摄现场,我不知道何时开始哭了,而且是止不住地号啕大哭。即使在描述这个情景的现在,我也没法忍住泪水。在王婷面前,我甚至恨自己居然有时间哭。
  留下了摄像师,我悄悄跑到房子里擦眼泪。然后看到了片中那位躲在房间里不出去的老奶奶。老奶奶81岁了,这座即将被拆掉的老屋是她19岁那年嫁到王家村后,和丈夫从后山一根一根背木头回来,一点一点盖成的。如今,丈夫已经去世了,自己的寿材也已经准备好。她原本守着老屋,儿孙满堂。
  和家里其他人不同,老奶奶在房间里只是不停地看,并不拿什么东西。直到最后一刻她还不愿离去,但我明白了,她不是不想拿,而是她60多年的回忆,她的一辈子,都在这里。在这样的地方,让她选择拿什么不拿什么,实在是太难了。我甚至怀疑在最后一刻,她是真的不想出去了。
  当她还在执拗着不肯撤离,她儿子凶狠地对她大吼一声:“走”的那一瞬间,我又一次痛哭失声。   为老人对老屋一生复杂的情感,也为她儿子的心急如焚。一个怒吼出的“走”字,将50多年的母子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不能留下,我还要陪着你继续走。可我来不及解释了,我只能凶你、吼你,简单粗暴地让你明白我的担心。在这一瞬间,有谁能想到,爱的表达方式还会有这一种呢?
  当全家人终于撤离老屋,来到山下时,推土机也开到了老屋旁边。一铲一铲地挖下去,挖得女人们肝肠寸断。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推土机拆掉的不是一间危房,而是杀死了她们即将过世的亲人。她们好像正在看着得了绝症的亲人西去的那一刻,明知道结局,却依然无法面对。
  推土机走了,家从危房真正变成了废墟。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家人重新回到了废墟上,开始慢慢地收拾整理。王婷简单包扎过脚后,也回到了家人身边。原本躲在帐篷里的孩子也出来了。孩子帮不上忙,却不肯听话回去。大人都在忙着干活儿,没人仔细看她,也没人知道,她拿着两个枇杷,是来送给大人吃的。雨有些大了。大人从废墟中找到一把砸坏的伞。孩子兴奋地跑过去接过这把大伞,左晃晃,右晃晃,又露出了第一天舞蹈时一模一样的笑容。看着她站在废墟上玩耍,我似乎找到了第一天那个不解的答案。原来,她没怎么,只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忘记了在孩子的世界中,没有老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没有女人对未来持家的责任。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她没有过去可以失去,她拥有的,是现在。
  第二天拍摄的震撼久久未已。我发现已没有故事可讲,因为我感受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人真实的状态。用力注视着身边每一个匆匆而过的人,我头一次觉得自己竟如此渺小。在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真实,也演绎着不同的真实。原来,别人的真实在自己的眼中,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那么就去做一个记录者,去记录下尽可能多的真实吧。
  于是,第三天的镜头记录下了形形色色许多的人。
  回到北京,竟恍若隔世。没日没夜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爸爸的电话又打了过来:
  “爸爸,是不是又想我啦?”
  “你还在成都啊,拍摄顺利么?”
  “我已经回到北京了,这次怕您担心没敢和您说,我的确是去拍地震了,不过我现在好好地回来了。”
  “倒霉孩子。”
  马静
  独立导演,毕业于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纪录片导演专业硕士,曾担任《我的抗战2》、《我的外交》等多部纪录片导演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纪录片《园林》。
  编辑手记
  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办的“大爱如山”纪录片拍摄行动中,马静导演拍摄的《女人和》,是以女人的角度拍女人。马静是个行事做派颇具少年气概的导演,但却有颗温婉的女子的心,在纪录片《女人和》中,她找到“家园”的题材,选择了"女人"这个极好的角度。
  在女孩、中年女人和老奶奶三者之间,后两者都已经不再美丽,但马静导演却从中寻找到了女性独有的温情,以及她们对家园爱的表达方式。尽管故事的展开仍需要一段时间,但马静导演却将三个人的状态描述到位。在这其中,马静导演开始寻找女人对于家园眷恋的根源。
其他文献
认识郝智强老师多年,从他最早的动画片到后来的纪录片作品,在他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工作室都曾观摩过。也曾有幸被邀请到他的院子喝茶,感受午后的阳光。  我一向觉得文人和艺术家都是需要“养”的,这种“养”不一定是财富阔绰,而是拥有时间和空间。  在郝老师家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闲哉”。那是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投在地面上的长影;是走廊尽头的一株兰花;或是朋友闲情偶作的一幅美人图……  也正因为这种“闲哉”,让郝
期刊
每个学影视或影视行业的从业者,都在心中多少有一个美丽的电影梦。多年来的电视编导工作,我从来不曾把自己和剧情片挂上钩。  在竞标会上,客户问我:“你从来没有拍过微电影,怎么还来竞标呢?”  我说,“正因为是第一次拍,我会格外地用心。我相信我自己和我的团队。纪录片和剧情片都不过是表达方式,只要情感逻辑真实,就能打动观众。”  几轮筛选,六易脚本方案,我们最终拿到了这次微电影的项目。  “无中生有”拍微
期刊
成立于2000年、旨在推动欧洲青年人积极投身公益行动、增强与世界青年联系的欧盟项目欧盟“青年人在行动”在欧盟国家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012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精英班受邀作为中方代表与斯洛文尼亚、立陶宛和泰国合作伙伴一起申请了2012-13年度的欧盟“青年人在行动”项目,在近300个竞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欧盟对该项目总计10万欧元的资助。  在这一年期间,各合作方按照计
期刊
3D技术在大众的印象里始终是“高端”的代言之一,电影、电视等更是把3D技术作为主要的卖点。个人拍摄3D格式的视频似乎更是遥不可期的一件奢望的事情。如果现在有一台价格万元以下的高画质便携摄像机放在你面前,你会动心吗?索尼HDR-TD30E摄像机的到来,让我们不禁感叹:我的3D时代到来了。  完美的第三代3D产品  索尼HDR-TD30E摄像机是索尼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升级后的第三代产品了。经过了逐次
期刊
四川传媒学院(原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自1997年建院以来,一直注重实验教学,先后投资1.6亿元,建起了包括各类传媒技术设施的“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了一支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传媒技术艺术实验教学的路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院校老师也在工作中力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直接
期刊
推开窗户,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茂尚格团队在又一个通宵之后,再一次审阅刚刚“新鲜出炉”的视频作品,所有参与创意、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同仁们会心一笑,长长伸了一个懒腰……  而这样的场景茂尚格团队不止一次地经历过。摄像团队平均从业摄像8年以上,导演团队平均从事电视工作15年以上,后期团队平均从事影视后期工作8年以上。  不管是企业宣传片、城市宣传片还是婚礼微电影,每一次视频制作任务来临,
期刊
自有人类以来,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伴随着一次次迁徙蔓延远播。无论是战争、瘟疫、灾害造成的被动迁徙,还是趋利避害、寻找更适宜生存条件的主动迁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迁徙孕育了坚韧的民族,更催生过伟大的国家。  这便是由中央新影集团与河南文投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大迁徙》的出发点。  赵虹  毕业于英国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电影学院电影专业,现为中视传
期刊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费兹杰拉德1925年的著名小说,故事讲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美国普通的草根农民如何成长为一个贪婪的资本家的故事。这部被誉为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寓言小说已经数次被搬上大屏幕。就在小说仅仅出版一年的1926年,一部同名的电影就被搬上了大银幕,这时候书还没有卖出多少册呢。1949年,艾伦·拉德 (Alan Ladd)扮演的盖茨比出现在美国电影黄金年代的银幕上。1974年,对于现今绝大多数观众
期刊
《在别处》系列纪录片是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2013年着力打造的一部作品。主要的拍摄对象是那些远离城市寻找梦想的年轻人。由于很多场景都要涉及到海洋运动,所以这给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所带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上一期的文章中,介绍了我们在拍摄潜水教学过程中平静水域(游泳池)训练的场景。其实对于后面几天的户外拍摄来说,在游泳池中拍摄的难度相对还要小一些,而我们马上要迎来的是一个新的挑战。  风浪中依旧拍摄
期刊
北京作为中国高端婚礼电影制作的发源地,从业人员面临制作日益成熟,价格一度攀升的市场形势,婚礼视频也随着人们的视觉审美观和思想观念的提高而更偏向电影化的创作。唯一兄弟婚礼电影工作室作为其中的优秀团队,于2009在业内开创以新人情感为故事线的婚礼电影拍摄模式,同时作为最早使用佳能全画幅单反进行婚恋电影创作的团队,他们不仅在客户中和网络上赢得了口碑,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在业内享有盛誉。很多人慕名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