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细读方法微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就是慢慢地、细致地、反复地阅读,作为一种读书的方法,“细读”不只是一般地停留在文字表面意义的仔细阅读,还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细细地想,去感受文本,理解文本,领会文本,并对文本做出判断,和人们常说的“精读”同义,也可以等同于古人常说的“熟读玩味”。美学家叶朗在教育青年多读经典、细读经典时就曾指出:“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古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诸多的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人文关怀。学会细读、鉴赏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古诗词的细读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根溯源,挖掘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古诗字字凝练,对古诗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要警惕望文生义或浮光掠影,不能满足于语表浅层意思的直感,还要充分挖掘字词背后的种种历史、文化因素,才能揭示词语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如,李白《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其中对“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理解就值得细读细思。对于这首诗中的床,就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床即马扎,因为以前的汉民族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马扎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在这首诗中,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那么,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月光洒落,举头望月,低头思乡。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学会细读古诗,透过诗词字面向深处挖掘,就能领略到咀嚼不尽的意味。
  二、咬文嚼字,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情韵
  在写景的古诗中,意境的呈现往往表现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不是客观的,而是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情意色彩。此时对意境的把握就要通过“景语”解悟“情语”,透过诗人笔下的风景、事物,捕捉浸润其中的情感。通常情况下,诗人所选取的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当时的情绪基调是一致的。试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绿”本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三、联想感悟,探究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语言精纯,言约意丰,为使简短的语言表现更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诗人往往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如,比喻、象征、拟人、拟物、用典、隐喻等,以激活词语的全部潜能,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鉴赏古诗,就是要发现和揭示诗中的技巧方法,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阅读古诗,需要从细节出发,联想感悟,探究古诗词语的表现手法。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系”“啼”就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细读的宗旨是以文本为中心,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等方法去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意。一方面语文教师在细读教法上要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在细读学法上也要关注文本,这样才能将细读的知识转化为细读的能力。
其他文献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他批判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儿童自我发展。成人只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合乎其敏感性特征的外部环境,用最温和的方式,与儿童潜心交流,使儿童获得心理安全感,便成为了儿童成长的引路人。一课时阅读教学正是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在高年级学生对自我开始敏感的时候,让他们充分地张扬自我,体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一、常规质疑——对高年级每篇课文课时安排的思
期刊
一下课,年轻的英语教师就气呼呼来到我的面前,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太过分了,今天如果不叫学生的家长给我来道歉,以后这个学生就别想进班上我的课!”又是这个学生,刚才上课前因为这个学生违反纪律刚刚和这个学生谈过话,又是摆事实,又是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得这个学生不住地点头。满以为这个学生一定是理解了我的这番教育,懂得了我的良苦用心,没想到三分钟热度都没保持到,就旧病复发了,在课堂上竟然用言语冲
期刊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小学阶段,主要的学习动机是:(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
期刊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情是兴趣的开始。学生学习兴趣的启蒙,往往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授。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满怀激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一、以饱满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教师只有带着这样的情绪才会营造出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比如,让学生用纸条写一写想对班主任说的心里话。教师在阅读学生上交的纸条时,发现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向教师倾
期刊
已是立春过后,却下起雪来,好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而我心中却不为“阳春白雪“而动容,只是心如这雪一般凉。  刚刚想看一会儿《读者》放松一下,却又被妈妈“苦口婆心”了一番,无非只是让我好好学习考上丰中——“恒古不变”的话题。我讨厌这些话题,相信我,这并不代表我有多叛逆,多不热爱学习,我只是认为这些道理我已明白,不需要再重复,它就像一副枷锁,压的我喘不过气。  看见了吗?我已握紧了拳头,手指泛白,我
期刊
爸爸是一名企业家,他生性倔强,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从未想过低头或认输。  爸爸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爸爸还是一个小孩子,家庭条件也算不上好,五岁了还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所穿的都是姐姐穿小、穿旧的,为此,他经常被人嘲笑,甚至有人管他叫“傻小子”。嘲笑狠了,爸爸挥起拳头冲上去,也不管对方比他高大多少,要么打趴对方,要么被对方打趴。  别看我爸那时年龄小,但他特别孝顺爷爷奶奶,也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
期刊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这或许是庸人自扰,但这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而又慎重回答的问题。韩军认为写作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史铁生也曾自问自答: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综其一点,写作应该是对自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强调,为实现这个目标,语文课程应承担起“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艰巨任务。  作文,即制造文章,更准确地说是创造文章。在作文过程中,有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但传统的统一中心、统一格式甚至划一的表达方式的训练,使学生思维呆板,抑制了不少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摆脱指导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不背包袱,
期刊
世界上本没有末日,传谣言的人多了,便有了末日。——题记  说起谣言,我真的有很多话要说。  1.柿子+酸奶会致死。  这个消息,相信大家可能都看过,甚至有热心朋友还都转发过吧。但,这是谣言!  正文是这样的:“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就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了……”消息中夹带着视频,很吓人。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种种迹象,都无法表明:柿子+酸奶是女孩死亡的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