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分布图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r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华新兴能源网创始人赵中宁介绍,可以根据各个产业园区的新能源重点发展方向,留意招聘信息。以下列出二十个产业园及其新能源重点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10,9,8……2,1,发射!”的倒数计时,耸立的发射架上传来阵阵轰鸣,火箭破空而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枚火箭是长征六号,它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发射记录。  在这20颗卫星中,有一颗叫“紫丁香二号”,是我国首颗由学生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通常指质量小于10千克、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与微型卫星相比,其对遥感系统
第一次踏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称“马院”)所在的善斋,  我就恍惚间有踏入美术馆的感觉——大门两侧摆放着马克思和鲁迅的雕像,  楼梯口错落有致地垂下几盏清雅的手绘灯笼,走廊里陈列着绘画、陶瓷、剪纸、招贴等各种艺术作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描绘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史、熠熠生辉的人物。  驻足其间,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忘不掉的瞬间扑面而来……  很难想象这些是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作品,更让人意想
学文献出身,又埋首学术研究,葛兆光的阅读量很大。他在学问上求新求变,不断开辟新领域,读书习惯却多少显得有些“保守”,遵循三十多年前所受的学术训练,在日记本和电脑上做笔记和摘钞。《且借纸遁》是葛兆光在1994年~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葛教授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
有人说:在公司里做好工作,就是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事实上,“找到合适的人”的难度要比“做合适的事情”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在用人单位实践中,“招人难”(尤其是招聘高学历人才难)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座大山。相信很多管理人员都有类似的体验:一边是各种压力,堆积如山的工作就在眼前,时间紧任务重,亟需人手来一起工作;另一边是各种顾虑,人员成本、上手难度、积极性、员工稳定性、团队契合度……很多费脑的因素
提起武大樱花的来历,就要追溯到一段令人心酸的曲折往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  劈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学校园。  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军的侵华战争打响了。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紧,武汉大学
近年来,虽然对公益领域感兴趣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不少人仍不会将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公益从业者面临的收入不足、跳槽难等问题。早期的公益从业者也对转型充满迷茫,他们不知道能转到哪行,也不确定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竞争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公益人才的专业性出了问题,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性不足,在职场中缺乏竞争力。如果从业者掌握了充足的专业技能,即便不在公益领域,仍然有多种职业可能性。  看
又爱又恨  四年前我进入复旦。还记得刚到时,我领到了一本好几百页的砖头书,辅导员告诉我们这是大学选课指南。我当时心里就吃了一惊,打开书翻了翻,发现我们中文系要修的不仅有诗词格律这样的专业课,也有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而这些课程大部分来自“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学院。那时候我才知道,复旦大学在2005年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了。因此我2011年来到复旦读书的时候,需要学习6个核心模块的通识课程,涵盖传统文学、
不久前一篇讲村官的文章火爆网络,它讲述了一些乡村中阴暗的部分,有些人为村官感到不值,觉得大好青春不应该浪费在经济、观念落后的地方,应该在其他地方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还坚持留在乡村。虽然我不是大学生村官,但是也有过类似的深入乡村的经历,我想我可能能理解他留在乡村的理由。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乡村  我第一次深入接触真正的乡村是2011年,此前都是浅尝辄止。在云南边陲的大山上,滇缅边境。当
我是个做实验的时候不靠谱的人,经常做一些让师兄师姐们无言以对的事,炸了玻璃球,摔了试管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了(嘘,别让老师知道)。不过师兄师姐表示师妹我来了以后实验室的氛围确实欢乐了好多呀。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做实验时不小心挖了坑的不止我一人啊,大家又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发生呢?有网友总结了实验室六大杀伤性武器,说起来都是泪啊!  战斗力爆表但智商感人的猪队友  愁博士毕业后婚恋家庭问题的大师姐  不懂你
小斌的困惑  工作上,生物制药这个专业,要想找个好工作并不容易,老家没什么国际知名药企;若进研究院,得博士学位;去民企吧,又不甘心。思前想后,小斌把心一横,还得继续念书,离开老家,到北上广去。  27岁那年,小斌如愿考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跟着导师一起做关于生化制剂方面的课题。2014年,31岁的小斌本该博士毕业了,结果导师接了个国外的项目,手里缺人干活,因此要她延毕一年继续做课题。小斌虽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