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作权的萌芽与开启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初是我国近代著作权发展的初始阶段,尽管面临着社会的巨变,晚清政府还是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对后来近代政府的版权法有较大的影响。《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为出版界处理著作權纠纷和维护著作权权利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依据。与此同时,出版行业协会组织伴随着维护著作权活动的脚步而建立,由此,在法制化及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近代中国对著作权的保护萌芽并全面开启。
  关键词:近代著作权  《大清著作权律》 近代出版行业协会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巨变,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云激荡,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接踵而至,深深影响中国的面貌。国人解放思想,积极吸收新思想、新知识,由此几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的出版业也是如此。印刷技术的巨大进步、出版机构的发展壮大与多种出版物的空前繁荣将近代出版业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蓬勃发展的出版业亟需著作权法律法规的保护。
  一、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
  近代的著作权保护意识最先在翻译介绍西方学说的知识分子中萌芽,并由他们在翻译出版实践中予以应用。严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到:“译文取名深义,故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背)本文。”“不倍本文”就包含了尊重原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意思,也即“信达雅”中的“信”。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做了很多古籍辨伪工作。虽然他的初衷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古书作者的人身权,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尊重和倡导著作权保护,给予的稿酬一般都是从优的,吸引了诸如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一大批优秀作者。商务印书馆还编译出版了《著作权考》,介绍西方的著作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讲,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带领中国近代出版业走上了著作权保护之路。
  1886年,第一个国际著作权公约《伯尔尼公约》诞生,1902年上海的《外交报》全文译载了《伯尔尼公约》,开启了这部国际著作权公约在中国的传播。
  《大清著作权律》于1910年1月1日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分通例、权利期限、呈报义务、权利限制、附则等五章,共55条。这部法律涉及著作权的概念、范围、取得保护的呈报义务范围、著作权的权限及侵犯著作权所受的处罚等内容。
  该法规定:“凡称著作物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权。称著作物者,文艺、图画、帖本、照片、雕刻、模型等是。”显然,当时所称的著作权(版权)主要指出版权和复制权,而著作物(作品)的范围,不仅包括书面作品,还包括雕刻、模型等立体作品。
  该法确认版权为作者的专有权利,并通过禁止某些行为(即“禁例”)予以保障。此类“禁例”有6条:①凡经呈报注册取得版权的作品,其他人不得翻印复制,及用各种假冒方法进行剽窃;②接受作者的作品出版或复制,不得割裂、窜改原作,不得变匿作者姓名或更改作品名称发行该作品;③对于版权保护期满的作品,亦不得加以割裂、窜改,或变匿作者姓名或更改作品名称发行;④不得使用他人姓名出版发行自己的作品;⑤不得擅自编写他人编著教材的习题解答;⑥未发表的作品,未经版权所有者同意,他人不得强行取来抵偿债务。
  作者的专有权利,不是作品完成后自行产生,而必须履行呈报注册手续,经民政部门批准后发给执照方能取得。此外,转让和继承版权,亦应履行上述呈报手续。
  关于版权的保护期限和继承问题,该法规定:①版权归作者终身享有,作者死亡,其继承人可继续享有作品版权30年。②作者死后首次发表的作品,继承人可享有该作品版权30年。③凡以学校、公司、会所等法人团体的名义发表的作品,版权保护期为30年;照片的版权保护期为10年。
  这部法律对合作作品、委托作品、口头作品、翻译作品的版权归属与继承也作了特殊规定:合作作品的版权归合作者共有,作者死后,各个继承人可继承30年;出资聘人创作的作品,其版权归出资者;讲学或演说,虽然由其他人记录,其版权归讲演者所有,但讲演者同意授予记录者除外;外文作品译成中文,译作版权归译者所有,但不能禁止他人翻译同一外文原作。
  该法还规定,凡经民政部门注册发给执照享有版权的作品,如果受到侵犯,版权所有者可诉诸法律,向“审判衙门呈诉。对侵权者除罚款外,还可责令赔偿作者损失,没收印本刻版制作假冒作品的器具”。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鉴于《大清著作权律》“尚无与民国国体抵触之规定”,通告“暂行援用”,直到1915年。这部法律为北洋政府1915年和国民党政府1928年制定版权法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共五章45条。很多条文和内容是对《大清著作权律》的沿用和变通。但因为该法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较多,而保护不够,引起了出版界的不满。1916年,上海书业商会递交了请愿书要求对个别条款进行修改。此时的北洋政府忙于巩固统治,对于上海书业商会的呼吁只做了敷衍回应,没有解决问题,出版界只好在民间自己实施著作权保护,调停解决纠纷。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1915年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在著作权内容、登记注册生效制度、外国人作品保护等方面做了一些补充。这次修订采纳了部分上海书业商会的意见,但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修订后的条款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故在执行中不断发生疑义。如20世纪30年代电影事业已经兴起,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缺乏相应的有关电影的著作权客体保护,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将电影著作权按照保护美术作品的办法来执行。接下来的内战和抗日,使得国民政府无心顾及《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的修订。直到1944年抗战即将胜利,国民政府才颁布了修订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在著作权保护客体上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加重了对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处罚。1949年初,国民政府再次修订了这部法律,只是将罚金有所降低,其他并无太多变化。   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本身存在不少缺陷,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是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为出版界处理著作权纠纷和维护著作权权利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依据。
  三、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出版行业协会组织是伴随着维护著作权活动的脚步而建立的。清末民初,虽然颁布了著作权法,但由于战乱频繁、政治动荡,政府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著作权纠纷时有发生。1905年初,北洋官报局盗印文明书局的书,却反过来要求政府撤销文明书局印书的著作权。这一事件促使北京、上海两地的出版机构建立了北京书业商会和上海书业商会,以期“互通声气”,“禁私行翻印”。
  老上海的书业有的是编、印、发三位一体,有的出版兼发行,有的专营发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等影响最大。
  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和文明书局的俞复是上海书业商会的主要负责人。1906年6月,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刊物《图书月报》第一期出版,刊登了所有加入书业商会的22家成员名单。上海书业商会曾就“日本正则英文教科书”一案和美国经恩公司挑起的“《欧洲通史》案”上书,请求有关部门据约维权,使得日商、美商的无理要求没有得逞。1930年,为加强对商业工会的控制,国民党政府指定人员召开同业代表大会,正式合组上海书业同业工会。初期的上海书业商会在维护成员的著作权益上是有所作为的。
  1927年,部分进步作家和编辑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建立了上海著作权人公会。1932年初,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参与的著作者(家)共有35人。1936年,北平文化界成立了文化救国会,中国文藝家协会也在上海成立。
  至此,近代中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已萌芽并全面开启。20世纪初的中国,尽管社会局势并不容乐观,出版业却付出了诸多努力,积极跟进世界的脚步,在结合社会实际的情况下,颁布并实施著作权法,同时行业协会的成立和作为,也推动了出版业的成长,奠定了今后出版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厚枢.中国出版史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3]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李明山.中国近代版权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中国图书“走出去”已成为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优质学术出版物的日文版权输出在出版“走出去”项目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是持续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主流学术圈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多年来中日版权贸易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利好形势下,如何缩小版权贸易逆差,加快出版国际化进程,是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日版权输出案例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影响日文
期刊
摘 要:教辅是一类特殊的图书,它的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而市场上的教辅可谓铺天盖地,给读者的选用增加了难度,这时品牌就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教辅出版单位应把打造品牌作为自身的追求。本文以《上海名校名卷》为例,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的编辑组稿和装帧设计以及后期的宣传营销三个阶段剖析了教辅如何成为品牌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辅图书 品牌 上海名校名卷  教辅图书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学
期刊
《小鱼大梦想》系列是由“全国科普教育与创作标兵”、著名少儿科普科幻作家陆杨创作的一套海洋科普小说,讲述了江豚江晓迪为了寻找父亲,只身从长江来到太平洋,结识了其他五只海洋生物,组建“海洋冒险团”一起探索海洋和寻找父亲的故事。  创作科普小说最难的地方在于把讲好故事和传播知识巧妙且自然地融合起来,还要仔细琢磨两者所占的比重。正如书名的“玄机”一样,作者陆杨在小说中也精心布局了几组“小”与“大”,而这也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人才交流》,作为致力于服务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对外宣传的专业类综合性外宣期刊,积极策划、宣传外国人才的内容和活动,在丰富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
期刊
摘 要:由巢峰为代表的辞书编纂前辈身上所体现的“《辞海》精神”说开去,寻绎辞书规划和辞书编纂学进展,辨析辞书强国建设路径,用创新担当的使命意识和科学研究的缜密举措,培育原创精品,创造辞书理想未来。  关键词:辞书 《辞海》与巢峰 中外辞书比较 出版精神  2018年6月,时隔二十多年的中国“优秀出版编辑”再度开评,在十位入选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巢峰的名字。90高龄的巢老曾参与和具体主持《辞海》第
期刊
摘 要:图像史是中国地方志、社会史、地方文化史研究、编撰和出版的一个新领域。地方图像史料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地方志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存史、资政和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史料价值。本文结合《平谷老照片》的编辑实践,着重梳理分析地方历史照片征集、考证、编辑、排版与装帧设计等环节的要点。  关键词:渠道营销 编辑 精品书  编辑出版地方史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图
期刊
在2018年各大城市的政府报告中,几乎各个城市都提出要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之城”。全民阅读热潮持续升温。“北京阅读季”“书香湖南”“书香江苏”“书香荆楚·文化湖北”“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岭南”“书香八闽”“三秦书月”,热潮不断。当全民阅读的烽火燃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际,也对全民阅读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如果以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开展全
期刊
1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在京共同举办了“2020年中国出版创新年会”。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出版创新與出版融合”为主题,围绕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交流。本刊特推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秘书长敖然的《关于融合出版的学习与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杜贤的《探索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以人卫社创新融合为例》,江苏凤凰
期刊
摘 要:年鉴式志书是记述一个自然年内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工作情况的志书,往往是在次年编撰上一年度的志书。本文以《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为例,叙述了年鉴式志书整体设计的要求,分析了年鉴式志书的体例特点、内容构成特点、编撰队伍组织要求、精准征订发行的重要性等,以期促进此类年鉴式志书的高质量出版。  关键词:年鉴 志书 编撰  我国古代史学家严格遵循世代相传的史学规范,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秉笔直书,
期刊
摘 要:国际合作出版是当代出版业的重要业务分支,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本文秉持中国出版方的视角,从主要合作形式、业界共情与共识、对外出版业务格局、政策扶持与交流互动等层面,概览我国国际合作出版的发展现状,进而就其在出版资源、人才建设、经营与盈利状况、国外受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聚焦中小型出版社,从国际合作出版的品牌创建、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