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融入现代教育资源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教学的教育环境也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靠拢,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形式下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得到了变革。而科学学科的特点使其与现代教育资源之间息息相关。因此,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元素,既是对现代化教育趋势的适应,也是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满足。那么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现代教育资源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提升科学课程的教育质量呢?
  一、借助微课优势,引导学生自学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小,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声音和画面有着强大的感知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借助现代化教育资源中的声音和画面资源,刺激学生的感知,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其短小精简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将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出欢快的学习氛围,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引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蚯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这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课本内容安排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蚯蚓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结合上述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科学知识建构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注意力维持时长等因素,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随后,教师将制作的微课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并指导学生家长为学生进行该微课的搜索,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这一微课视频进行自主观看,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中,当教师向学生讲解这部分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微课的形式完成自主认知的活动,因此,能够迅速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紧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自主理解情况,以及学生在自主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本节课内容的认知效果。
  不难看出,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教师利用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促使学生在观看、浏览微课的过程中,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建构。
  二、创造丰富结构,吸引学生注意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进行知识安排的形式。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结构越单一,学生对课堂中科学知识的认知质量越差,在课堂当中的注意力也越不集中;当课堂教学的结构相对复杂时,学生也会由于不断变化的教学结构,而将目光放在课堂上,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认知。多媒体具有形式多样、资源多元等优势,教师通过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够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结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结构。具体而言,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使用影音片段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植物种子萌发的场景,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由课下的状态转移到学习的状态,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随后,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节奏,更好地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脚步。紧接着,教师利用不同种类植物种子萌发的图示进行本节课的详细解说,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场景中,始终将注意力维持在课堂中,从而逐步完成对本节课中科学知识的建构。最后,教师也可以用Word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几道习题,促使学生在讲练结合中提升认知效能。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对丰富教育结构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保持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实现角色互换,提升学生能力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便捷、开放的网络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资源,也为我们在现代化环境下创设新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帮助。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引导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在网络资源中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作为科学老师授课,教师则对学生从网上搜集的教学资源和讲解提供指导帮助,进而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提升。
  以《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学为例,为了逐渐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强化学生对植物特点这一科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学生实现角色互换等策略。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来搜集关于水生、陆生植物的相关简介以及植物的类别等知识,使学生对水生、陆生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大致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派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给学生讲课,进而加强学生对植物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策划小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将植物相同的特点依次列出,使学生对本节课中科学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在讲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形式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搜索知识内容中,逐渐提升自身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效果。
  总而言之,科学学科是一门充满着智慧的学科。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中引入现代教育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认知积极性,便捷学生认知科学知识的方式,从而促进科学课程教学品质的提升。
其他文献
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教学资源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网络传播环境,促进了数字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但是资源相对零散,资源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下
在《制作树叶画》一课教学中,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驱动任务,经过聚焦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模型、交流展示等环节,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模树叶画制作这一活动形成连贯的、有组织的课堂结构;以期通过动手制作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叶的特点,以提高低段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观察叶》一课。《制
从当科学老师开始,我就发现有很多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控力差、认知力弱、兴趣不高,再加上人们对科学是“副科”的偏见,导致学生对科学课不重视,在
尽管新课改在不断推进,但传统教学模式仍未退出教育领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枯燥无趣,学生思维阻滞,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此相反的是,课堂上吵吵闹闹、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探究中来,课堂过于活跃,然而却对学生没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
指出了气候变暖对经济增长、人类的健康等存在重要影响,除减少废气排放、改善环境以外,对土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影响也日益显著。且气候、水资源、土地3种自然资源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