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表达”不是简单的“元芳,你怎么看?”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通过师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来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呢?听完一节《记承天寺夜游》的语文课后,我有了一些思考。
  课堂第一个环节,教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提问:“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们分别从读音、停顿等方面作出评价,教师再让一个学生朗读,在对其朗读作出肯定评价后,众生齐读课文。
  课堂第二个环节是,小组讨论完成本文的文言翻译。十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各小组有没有不能解决的字词翻译?”几个小组分别提了问题,教师一一作了解答,其间教师也提了几个重点翻译,让学生作答。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教师提问: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并说出理由。这是这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亮点,学生们在教师要求下重读两遍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甲生:“读出欣赏到美景的喜悦。”
  师:“在哪里看出来的?”
  甲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很不错。那其他人呢?”
  乙生:“我读出作者壮志难酬。”
  师:“理由?”
  学生乙支吾了几下,说是从背景中感觉的。
  这时又一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作者的孤独。”
  教师情绪明显高了许多,问:“那你说说理由。”学生从课文中找了几点理由,教师频频点头称是:“真棒,真棒!”
  学生坐下后,教师又问:“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于是课堂似乎进入了一种高潮,有些学生在别人发言的同时还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嘴里喊着“我、我、我”,有的学生在和同桌窃窃私语谈论着自己的看法。一种疑惑涌上心头,他们在听别人的回答吗?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前一个学生刚刚坐下,后面一个学生回答与前一个学生的回答要么相似,要么风马牛不相及。大多数回答问题的学生完全是“自说自话”,而全班只有我们的教师作聆听状。
  诚然,本堂课教师通过简约化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教师在听,学生在表达,似乎有点“倾听与表达”的意思。可是这种听和表达有什么效果呢?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网络上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我们的“元芳”说了看法,可是我们的“狄老师”却没了下文。正是这种无效的“表达”和不作为的“听”,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无视教师和他人的表达,对知识形成不了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于是课堂的低效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课堂的高效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之上的,没有倾听的表达是空洞的。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呢?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堂上“高效的追问”“有效的评价”和“有实效的小组活动”是三个很好的手段。
  一、高效的追问
  追问,就是刨根究底地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对某个情节或问题能透彻理解而展开的穷追不舍的提问。
  在上面这堂课中,教师注意到倾听学生的发言,但这位教师却忽略了“追问”这一重要的环节。应该承认,学生由于受知识程度的限制,他们的回答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而教师课堂上的“追问”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比如在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中,当有学生提出“念无与为乐者”中“念”后要停顿,我们教师完全可以追问一下:“它属于哪一种停顿?”甚至还可问:“老师觉得这里‘念’后面的停顿,可以比后一句“遂至承天寺”中的‘遂’的停顿要稍微长一些,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又比如在第二环节中,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应该是学生提问疑难字词的解释,教师作答。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首先让这个学生大胆“猜一猜”,毕竟我们学生将来要应对的是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如果不行,我们还可以让别的学生试一试。同时我们还可以追问:“你还在哪篇文言文中看到过这个字?或者你还知道它有其他意思吗?”而追问对于本堂课的第三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想理解苏轼的那种“快意处闲,乐之泰然”的深邃意境,没有几个“为什么”的追问,学生如何能体悟到?其实不难想到,课堂上只有保持这样高效的追问,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教师和他人的表达上,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二、有效的评价
  什么是有效的评价?简单地说就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评价。
  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我们会发现这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毫无意义。姑且不论学生的答案到底怎么样,教师的这些“很不错”,它的“对”,对在哪里?“很棒”,它的“棒”,“棒”在哪里?况且我们学生的答案就是十全十美吗?教师没说,表达的学生不知道,倾听的学生也就更不知道,那么这些评价有什么意义?久而久之,教师的这些毫无营养的评价,会让学生感觉是一种对他们的敷衍,那么评价的初衷也就无从体现了。其实我们不妨这样来表达:“这位同学用了某某方法来思考,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位同学是从某某角度来赏析这句话的,很不错,你还可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全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的回答要点。”这些具体而微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回答中的可取之处,又指明了问题思考的方向。有效的评价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教师在听,其他同学也在听,使他们更愿意表达,也知道怎么表达更好。
  三、有实效的小组活动
  课堂上的小组活动,是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我们的一些教师操作不当,使得小组活动呈现出无效性。
  笔者注意到,本节课的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四人小组只是一两个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要么记录,要么沉默不语。而接下来的小组提问,因为是教师一一解答学生质疑,也就没有采用小组间释疑。这样的小组活动完全变成了“精英”学生与教师的表演,大多数学生却成了无聊的“看客”!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课堂的第三个环节中,由于没有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得大多数有话要说的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课堂也因此变得乱哄哄。小组活动的使用不当,是这堂课的一大败笔。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具有实效的小组活动其实是培养倾听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设想一下:将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明确组员的分工,确保每个人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先在小组里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发言人以“我们小组认为……”的形式向全班作展示;接着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激励机制,让小组间形成争鸣,当然此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应该是评价整个小组而非某个学生。通过这样具有实效的小组活动,可以使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享受到学习中探究问题的快乐,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倾听与表达是打开有效教学之门的一把密钥。”我们不要“元芳体”课堂,努力培养我们自身和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实效。
其他文献
近日,首钢第三炼钢厂又传捷报,3号转炉炉龄突破两万炉大关,在高效、低耗炉龄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去年以来,首钢第三炼钢厂坚持把提高炉龄、降低消耗与开展“三个代
笔者有幸观摩了第五届全国体育展示课,在观摩期间,部分教师对此次展示活动颇有微辞,感觉参加这次活动收效甚微。但笔者认为,任何一次活动,只要教师认真参与、掌握方法,肯定会
追求现代爱情的举静美竟爱上了毫无法律观念又嗜血成性的犯罪团伙头子,结果成为团伙骨干。而精心策划的威海金店抢劫案,则成为了她生命的终结点。血色星期五,展现了山东、辽
近些年,我国的教育计划不断完善,小学体育也被纳入教育计划当中,并且还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中国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的反思精神,穿透历史的迷雾,望穿腾起的硝烟,绵延千年,如流水般细细阐说着整个中华民族不朽的灵
以下三个实际问题可巧妙地运用正负数来解。问题1一次团体操排练活动中,某班45名学生面向老师站成一列横队,老师每次让其中任意6名学生向后转(不论原来方向如何)。能否经过若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为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必须在新的形势、环境下做出变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去考虑接下来将要开展的教育工作.高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进行科学性、适应性的创新,从而提高当代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创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法宝;探讨  一、对教材内容解析中实施创新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教
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周边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几个较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辽、金、夏和大理、吐蕃等,它们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形成了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半月形经济圈,其政
研调机构TechNavio发布全球砷化镓产业预测报告,指出在智慧型手机搭载砷化镓PA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推动之下,预估2011年至2015年间,全球砷化镓市场将以7.74%的年复合成长率(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