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铜鼓县2011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光荣称号,这是铜鼓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本文阐述了铜鼓县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经历的三个阶段,同时引发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几点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铜鼓县位于赣西北,因城东有一块“色如铜、形似鼓、相传击之有声”的巨石,而取名铜鼓。全县面积1548平方公里,山地占87%,森林覆盖率达87.4%,居全省之首。现辖6镇3乡及4个国有林场,人口约13.6万,是个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小县。全县有中小学59所,其中省重点高中1所,省重点职业中学1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学校3所,小学49所,在校学生17439人。
  2011年12月上旬,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专家评估组,对铜鼓县申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评估报告和申报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审查评议,并到县城义务教育学校,三都镇、温泉镇的中小学校核对相关数据,各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同时对永宁镇、排埠镇的学校进行考察。各项评估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标准,经省教育厅批准,授予铜鼓县“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光荣称号。铜鼓提前三年达到省政府的规划目标,标志着铜鼓均很发展义务教育又向更高水平迈出了重要一步。
  铜鼓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不平凡的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三权统筹”为管理体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第二阶段,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为平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资源基础;第三阶段,以督导评估为抓手,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管理基础。
  一、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以“三权统筹”管理基础教育,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义务教育纳入法制建设,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从此之后,我国经历长达20余年之久“两基”教育的攻坚战。“义务教育法”最核心的条文是“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7周岁”。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老的“义务教育法”对管理体制、教师的配备、教育的投入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全国各地都是一个管理模式,“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即县、乡、村办学,县乡(镇)管理。实践表明,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乡(镇)级的财政很脆弱,难于承受教育的投入,教师均衡配备也很难实现。而铜鼓县正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实行“以县为主,三权统筹”的管理体制,即人、财、事统一由县管理的模式。当时,在全国可算是独树一帜,比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整整早了15年,比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早了20年。这足以说明这是铜鼓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智慧和勇气。
  铜鼓县“三权统筹”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一是实行人权统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正、副科级干部除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任命,教师选聘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副科级以上学校干部,由教育行政部門推荐,县委组织部门考擦,县委研究,县人民政府任命;二是强化经费统筹提高办学效益。教师工资统筹,每月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向县财政按数申报划拨,再由县财政统一划拨到乡镇教财办,再由乡镇教财办从银行将钱取出直接发放到教师手中,从不拖欠教师工资。专项经费统筹,凡是中央、省、市下拨的专项拨款和教育经费全部划拨归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再下拨至中小学,基本消除乡镇挪用、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统管,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校用”,全部用于教育。三是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水平。建立“普九”目标责任制和义务教育法责任制,年初县政府给乡镇下达当年教育工作目标(包括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教育经费筹措等内容),并把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当年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管理体制下,铜鼓县参加了江西省人民政府1995年启动的“两基”达标验收,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1996年铜鼓代表江西省“两基”达标县接受国家“两基”达标评估验收,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当时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的“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称号。
  二、调整教学网点,创办寄宿制学校,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与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正当铜鼓教育人以荣获全国“两基”先进县荣誉为契机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的时候,1998年6月的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给铜鼓的教育于沉重的打击。当时这场洪水造成全县房屋倒塌415户、4553间,冲毁稻田13617亩,直接经济损失1.8亿,灾害极其严重。全县中小学也蒙受巨大损失,受灾学校23所,受灾校舍面积达15263平方米,部分校舍倒塌、墙基下沉、墙体开裂,直接损失503万元,尤其是天主峰库区的光相、末中、望湖三所小学,80%的校舍损毁,学校全面停课。
  学校的灾情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在视察灾情之后,提供了多种方案修建学校,但都否定了在原地修缮学校的方案。经各方论证,决定在大段水库坝前的山坡上重新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取名天柱峰小学,把库区的三所学校的学生全部接到天柱峰小学来学习。1998年暑假破土动工,总投入70万元,1999年8月完工。新建的天柱峰小学,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教学楼450平方米,师生宿舍410平方米,并配有厨房、浴室、厕所,建有450平方米的操场和60米的跑道,配备了电脑室、图书室、仪器室,同时还创建了融学习、生活、劳动、运动、娱乐于一体的“五小园”。   1999年9月1日,天柱峰小学顺利开学,原来三所学校的39名学生全部到新学校入学,同时还吸引了附近的红苏、太平、庙下村的部分学生前来就读,最远的还有龙门小学13名学生,全部到天柱峰小学寄宿学习。当时的学校就有100多名学生,由于师资重新调配,师资力量增强,学校管理规范,校园宽敞,教学楼新颖别致,宿舍干净整洁,校园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办学一年后,天柱峰小学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凸显,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致好评,社会影响良好,群众的满意度非常高。教育行政部门从中的到启发,决定把天柱峰小学的办学模式推广全县,进一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寄宿制学校带来的好处。于是,从2000年起,以天柱峰小学为样板的寄宿制办学模式开始在全县推广。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网点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教学网点得到优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教育教学效益得到明显的提升。1998年全县183所学校像仙女散花一样遍布全县每个角落,师资无法得到有效配置,教育投入更是像撒胡椒面一样,基本不能产生任何效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就更是纸上谈兵。现在教学网点调整为59所学校,比1998年减少124所,建设了25所寄宿制学校,偏远山区的孩子都可以到学校寄宿学习,享受更质的教育资源。
  铜鼓这样一种举措,得到上级各级领导的肯定。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长孟建柱,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省教育厅几任厅长、宜春市委书记、市长等先后到铜鼓指导教育工作,并高度赞赏铜鼓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做法。从中央媒体到省市媒体更是用是文字、图片、影像、专题等形式宣传铜鼓创办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经验,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也是络绎不绝。
  2003年国家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列入“2004——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的一项主要措施,用100亿来调整教学网点,建设寄宿制学校。为了保证此项工程落到实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法[2005]44号)等一系列文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证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由此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设置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农村寄宿制学校创建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底有什么因果关系呢?铜鼓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的实践,表明这样几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有利于办学条件均衡。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必定带来教学网点的调整。铜鼓县在推广寄宿制学校模式上,严格遵守“科学规划、合理定点、稳步实施、适时撤并、强化管理、创办特设”的要求,分步进行。在校园建设标准上,按照“高起点、快节奏、严要求、创特色”的思路,保证工程质量,突出学校特色,把学校建筑当艺术品来建,把学校当公园来建。所以,规划建设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高于原来的学校;二是有利师资力量的均衡。网点撤并,师资相对集中,便于师资调配;三是有利于教育投入均衡。网点撤并,学校数量减少,教育投入的经费就相对集中,解决的问题作用就相对凸显;四是有利于办学水平均衡。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还不能和县城学校相比,但是已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和县城学校的差距是在不断缩小。
  三、以督导评估为抓手,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管理基础
  2002年铜鼓县接受省人民政府“两基”巩固提高评估,并荣获省政府授予的“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县称号。在此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连续几年教育行政部门从未对学校的全面工作开展督导评估,相当一段时期校长不知道该如何来抓学校工作,學校工作的优劣好坏得不到有效评价,在一定种度来说严重挫伤了校长的工作积极性。
  2007年省政府在“两基”巩固提高评估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一轮教育督导综合评估,铜鼓县首批接受了省政府的督导评估,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全县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铜鼓县荣获了省政府授予的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但是在迎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委多年没有对学校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学校的资料不规范、残缺不齐,以至于在迎评过程中,资料建设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化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此,铜鼓县从2007年开始建立全县村完小以上学校工作评估机制到,年初教委制定评估方案与评估细则,年终教委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实践证明,学校工作综合评估,对推动学校内涵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评估组的专家,在铜鼓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评估反馈会上说“铜鼓县的中小学校虽然没有一条塑胶跑道,没有一块电子白板,但是学校的内涵建设非常好,学校的软件弥补了学校的硬件”,可见学校良好的内涵建设,为铜鼓县获得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称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因此,促进和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铜鼓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思考和同志们一起商榷。
  思考之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但是自从这个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乡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就大大削弱,甚至变成零投入,这是部分领导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曲解,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教育的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随着义务教育“一费制”、“一免两补”、“免收杂费课本费”以及各种教育工程项目实施,中央、省级资金是不断涌向义务教育,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县级财政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弱化,人们看到是县级财政就是以保住教师工资为己任,其他的投入就很少了。其实在县域内,教育的发展除了中央、省级资金外,县级财政的投入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思考之二: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仍然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寄宿不等于寄宿制。学生寄宿在铜鼓县很早就有,村小的孩子去村完小或到中心小学读书都需要寄宿,农村孩子升入初中、高中也需要寄宿,但是这并等于寄宿制。铜鼓在1999年开始实施并推广的寄宿制学校,是沿着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以精心打造“四大课堂”为核心,把常规课堂、活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课堂有机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娱乐中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上铜鼓是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如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上,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定点、稳步实施、适时撤并、强化管理、创办特色”的原则。在实施程序上分步走,第一步县城学校和条件成熟的乡镇学校,第二步是乡镇中学、中心小学,第三步是村完小。在具体做法上,坚持“先做椅子,后挪位子”,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在学校管理上以推进“四大课堂”建设为总思路,如在常规课堂建设主要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课堂建设推行“第二课程表”活动安排,使寄宿制学校寄宿生课余生活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成果就是“四个一小时”的安排,即一小时文体活动、一小时整理个人内务、一小时观看电视新闻或儿童动画片、一小时自主学习;环境课堂则主要体现在寝室文化、餐厅文化、长廊文化、教室文化的建设上;生活课堂以建设菜园为主体,强化学的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村级公路全面硬化,农民生化水平大幅提高,走读学生是越来越多,原来的寄宿制学校西向小学、石桥小学、温泉实验小学都变成了非寄宿制学校,但这并意味着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生命力,不管城镇化率有多高,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寄宿制学校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办好寄宿制学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制度措施。
  思考之三: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并真正落到实处,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这是国家教育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000年我国向联合国庄严宣布:中国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虽然“两基”水平还不高,但是对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义务教育中的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越来越大,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教育规划纲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采取的措施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所有措施的落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占GDP的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必须纳入法制轨道,中央、省、县财政投入比例怎么划分、怎么落实、如何督查、如何表彰、如何处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配套,否则就很难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單位:铜鼓县教育局
  职务: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362200
  电话:1397052301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长江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优选、配合比优化、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与防裂综合措施,以及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等.
消息队列在吉林电视台播总控管理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消息通过消息队列的传送,使得全台网络顺畅运行。 Message queue in Jilin TV station master control
本研究将混凝土的绿色概念、高性能和预搅拌(商品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技术的集成和系统研究.重点通过对高性能混凝土优化设计、大掺量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预搅拌混凝
会议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本文从提高认识、应坚持的原则及几点经验等方面来谈自己多年来,是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与同志们共勉。  【关键词】班主任、影响、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最重要阶段,有人把它喻为“黄金时期”。然而在这个重要阶段,给予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最大的往往是他们的班主任,因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就显得不一般。
西门子公司结合电力行业竞争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电厂的生产运营推出了一套完整的PROFIT电厂IT解决方案,意在通过IT技术全面提高电厂的经营利润。整套解决方案覆盖了电
本规程系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年)建标字第××号通知,由清华大学和×××××××主编,并有××个单位参加共同编制而成.自2002年1月始,编制组查阅和借鉴大量国
会议
本文讨论了高性能混凝土各种组分以及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并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各种主要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讨论,并对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分别叙述粉煤灰的水化热及粉煤灰对混凝土密实性和后期强度的影响.粉煤灰的水化热难以直接测得,但可通过掺粉煤灰的水泥水化热间接地计算得.本文就是按此法计算得粉煤灰
新世纪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都说明班主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质量,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因此,笔者提出了“微笑服务,星级管理”的新理念,也就是对新课程
本文作者在继承各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混凝土的高性能应包括6种条件和性能,并根据此观点,利用多种具有矿物活性的工业废料,按最佳配伍原则进行复合化开发成功一种辅助胶凝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