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过早倒杆的原因与纠正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背越式跳高是以背弓越过标志横杆作为技术效果的。由于技术不完善或心理原因,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过程中,不仅初学者,一些较高水平的运动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早倒杆的错误技术动作。找出产生这一毛病的原因与纠正方法加以克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技术的优越性,增强背越式跳高的教学训练效果。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过早倒杆 原因 纠正方法
  
  1.引言
  跳高动作的发展经历了跨越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由于运动员过杆的姿势不同、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1968年在第十九届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福斯贝里(Richard Fosbury)以独特的弧线助跑、背向横杆的过杆方法跳过2.24米,摘取跳高比赛的桂冠。此后背越式跳高技术在短时间内取代俯卧式跳高技术,迅速占据了跳高比赛的舞台。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最难的技术之一。正因为如此,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总是表现出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错误技术动作,而过早倒杆这一错误技术动作则普遍存在。准确诊断这一错误技术动作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方法,有利于运动员尽快掌握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成绩。
  2.过早倒杆的原因
  在跳高中,运动员所能够跳过的横杆高度(H)或者说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是由下述直接相关的三个条件决定的:
  (1)运动员起跳腾起瞬间身体重心与地面的距离(H1);
  (2)运动员通过跳跃使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H2);
  (3)运动员人体重心腾起瞬间的最高点与横杆间的距离(H3)。
  即:H=H1 H2 H3
  H1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及其在起跳腾起瞬间的身体姿势。身高腿长的人重心高,就占有优势。因此跳高名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身材高挑,下肢修长。H2取决于运动员起跳腾起瞬间的垂直速度。H3主要取决于过杆动作和身体处于杆上的姿势。H3的大小是衡量过杆动作优劣的主要标准。一般来说,跳高时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是在杆上,因此,这就要求H3值越小越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决定跳高成绩的三个条件中,H1和H3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采用姿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有关,是提高跳高成绩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对跳高成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却是H2——跳跃时身体腾空的最大距离,这是跳高技术中的关键。起跳腾起瞬间的垂直速度又取决于起跳脚着地瞬间的垂直速度和起跳过程中由该脚传至身体的垂直冲量,也就是说如果垂直速度产生了分速度,引起上体过早倒向了横杆,人体就不能集中向上腾起,因而大大降低了H2的高度,影响整个过杆技术。
  过早倒杆改变了身体腾空后重心运动轨迹,使身体不能从横杆的最顶部越过,不利于杆过上动作的顺利完成,不利于背越式跳高技术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了背越式跳高的成绩。如果运动员在起跳的瞬间,踝、膝、髋三个关节没有充分伸展开来,就会影响到身体重心的高度。运动员起跳时的身体姿势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身体重心的变化,在起跳时两臂和摆动腿不充分向上高摆,整个身体不充分向上伸展,起跳腿的膝踝关节不充分蹬直,因此起跳时非常容易产生过早倒杆而偏去重心,使身体未能充分腾起就把横杆碰落。
  2.1弧线助跑技术掌握不好。
  弧线助跑起跳时助跑最后几步没有踩在弧线上进行起跳,身体内倾不够,过早直立上体,起跳前身体后仰过大,没有积极加速起跳,助跑加速不匀,节奏紊乱,是造成起跳时倒体过早、起跳时倒杆的主要原因。
  助跑是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和顺利完成起跳过杆的先决条件。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跳高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弧线助跑技术直接影响起跳效果。目前国内外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大多采用“J”型的助跑路线,这种助跑全程可分为两段,开始面向横杆跑时跑直线段,助跑后段跑弧线,一般为最后3—5步,由直线段自然缓和地进入弧线段。运动员助跑的最后2步与横杆的夹角一般在20—30度之间,整个弧线的曲率半径为5—6米之间,随着弧线的曲率半径逐渐缩短,运动员在助跑中逐渐加大了身体的内倾,增大了向心加速度。这为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由内倾变向垂直的运动、起跳后身体翻转过杆提供了保证。
  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可以看到,在助跑开始的前段直线跑,应获得尽可能大的水平速度。在助跑后段的弧线跑应为跑跳创造尽可能大的离心加速度,以利于向横杆方向运动。运动员如果助跑弧线偏直,助跑没有沿弧线进行,身体没有形成内倾或身体内倾不够,助跑最后几步跑直线进入,助跑最后几步减退、停顿、身体后仰,没有积极加速起跳,就易导致起跳时倒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运动员开始面对横杆方向助跑,全程助跑路线偏直,使起跳前最后两步落点的连线与横杆投影线的角度过大;二是运动员开始侧对横杆方向助跑,全程助跑路线没有大的变化,使起跳前最后两步落点的连线与横杆投影线的角度过小。这两种助跑都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助跑弧线,造成最后几步几乎跑成直线,成为直线助跑进入起跳,起跳前身体与地面垂直起跳时就不会产生由内倾转向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心过杆只能依靠偏心推力来完成,造成了起跳后身体过早地向横杆方向转体,形成过早倒杆。
  纠正方法:
  (1)加强弧线助跑技术训练。弧线助跑技术训练一般采用各种变换方向的跑练习,例如站立式起跑30米、弯道跑、直道进入弯道的加速跑、圆圈跑、8字形跑、S形跑、J形跑等。调整助跑距离,找出最适宜的助跑步点,按画好的每步标志反复进行弧线助跑练习。助跑大多采用8—12步,全程呈抛物线曲线,或者是一条直线接抛物线曲线。先画一条正确的助跑弧线,确定助跑距离,再确定起跳点。起跳点的位置,一般在离近侧跳高架立柱1米(或横杆长度的四分之一),距横杆投影点50—80厘米处。确定起跳点,做出标记,通过反复的强化刺激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再取消标记。
  (2)加强助跑节奏训练,控制好助跑的速度和节奏。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节奏要准确,要快。可采用缩短助跑步幅的助跑练习,跨栏练习,采用栏间跑3、5、7步培养助跑节奏感、计时全程助跑等练习。采用画线、设标记、听语音节拍等培养助跑节奏感。助跑的整个过程,加速节奏明显,最后几步助跑节奏积极,步频加快,要加大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为合理的起跳动作做好充分准备。
  (3)观摩优秀运动员技术录像及正确示范,建立正确弧线助跑概念。引导运动员观察分析别人助跑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对易犯的错误技术的形成防范意识。由于弧线的弧度不易固定,距离不易丈量,步点不易准确,因此助跑技术相对复杂一些,需反复实践和调整,才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助跑技术。
  2.2没有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起跳腿着地、缓冲技术能力差。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人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是实现跳高目的的基础,而腾空高度主要取决于起跳技术。起跳目的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改变人体运动方向,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和合理的腾空角度,为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起跳腿着地、缓冲技术能力差,起跳时起跳脚放的位置和方法不正确,起跳腿出腿放脚偏离弧线,最后一步放脚时偏离了正常弧线轨迹的内缘,不能适度保持身体内倾,过早地向横杆方向转体,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腾空动作上,过早做过杆成桥的姿势,结果造成过早倒杆的现象。有的运动员放脚时不仅偏离了正常弧线轨迹,而且足跟转向横杆,起跳时上体转身过早、过快,从而造成过早倒杆。起跳时起跳腿与摆动腿蹬摆脱节,没有充分发挥摆动腿的蹬摆作用;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膝关节过分弯曲,形成屈髋、屈膝、蹲着起跳,起跳蹬离地面时身体重心已移动过支撑点前方,不能将水平速度很好向垂直速度转化,造成起跳时身体未充分跳起,转体过早,过早倒杆、碰杆。
  纠正方法:
  (1)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技术训练。
  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保持身体的内倾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髋,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在起跳的缓冲阶段,为了提高起跳速度,应减小屈膝的幅度,以利于保持水平速度。蹬伸动作依次由髋、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充分伸展,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迅速有力地充分积极蹬直,完成起跳动作。在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弧线助跑起跳向上练习,可用4—6步弧线助跑摸高,解决弧线助跑起跳向上练习、6—8步弧线助跑起跳上高垫练习,改进起跳充分向上和克服起跳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
  (2)腿、臂摆动协调配合训练。
  从力学角度来看,摆腿和摆臂在起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腿臂的协调配合可以提高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H1,而且摆动动作是完成起跳的先导,是身体腾起后绕纵轴旋转的动力。加拿大专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中,对地面的作用力摆腿作用达65%—70%。而美国专家认为摆臂占60%。摆臂的方式有双臂摆动和单臂摆动两种。前者有助于加大摆动的力量,后者有助于缩短起跳时间。但无论采用何种摆动方法,都要求快速、充分,与摆动腿的摆动协调配合。在起跳中,摆动腿采用屈腿或折叠式的摆腿方法,多数人是屈腿摆动。一般可采用徒手摆动练习、负重摆动练习、起跳练习来提高蹬摆配合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强力量练习:训练上肢力量可做卧推,快速抓举或挺举练习;训练腿部力量可做负重深蹲跳,负重半蹲跳,负重交换腿跳或者深跳。
  2.3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
  恐惧,是运动员初学或完成较高高度的背越式跳高动作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由外抑制的强烈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弧线助跑,身体背向横杆瞬间起跳,背越过杆,以背部着垫,背越式跳高的这些技术特点使运动员要付出较大的体力,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容易把危险看得过重,产生恐惧的心理。恐惧引起大脑皮层发生保护性抑制,降低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导致抑制过程的强烈扩散,使运动员突然遗忘技术动作,造成技术错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时,有的运动员神色慌张,注意力分散,助跑时节奏混乱,起跳时犹豫不决,不敢做动作,起跳以后动作紧张拘束,信心不足,有的运动员只注意自我保护,而忽视技术动作,从而造成动作技术,出现垫步,碎步,踩不准起跳点,还未起跳身体便向后倒,造成过早倒体等错误动作。
  纠正方法:
  产生恐惧心理的客观原因是背越式跳高本身特有的技术困难,主观原因是运动员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
  (1)克服客观困难。在教学与训练中,分析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结构、力学原理、难点、重点和关键技术,以利于运动员对动作产生正确的本体感觉和技能的形成;增加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强保护措施,以橡皮筋代替横杆、加厚海绵垫等减轻运动员落地时怕摔的心理,使学生对所进行的练习充满信心;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加大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的练习难度,以此培养背越式跳高所需要的运动技术技能。
  (2)克服主观困难。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潜在学习需要,使之变成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与训练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强学习掌握技术信心,培养意志品质。
  3.结语
  过早倒杆严重影响了跳高的效果,应该引起教练的重视。教练应该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分析过早过杆的原因,并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纠正,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训练者的背越式跳高成绩。
  
  参考文献:
  [1]侯力健.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过早倒杆的原因与纠正方法.体育教学与科研,1983.
  [2]吕德珠.背越式跳高过早倒杆原因分析.体育师友,1994.
  [3][美]詹姆斯·海.运动技术生物力学.跳高.体育院系参考教材.
  [4][美]汤姆斯·格·海等.跳高的生物力学分析.体育泽文,1980,10.
  [5]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0.
  [6]王启明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7]俞继英.奥林匹克田径.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为主,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维持他们的最佳情感状态,收获最大化的知识。在小学英语的启蒙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育思想培养好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是关系他们学习效率的重要问题。创设精巧的教学情境,构思多方位的学习情境,才是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钻研的课题。  关键词: 情境教育 英语教学 优化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致力于情境与教学与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只有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要强化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主导 主体    1.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教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体育教学系统的延时性和后作用性的概念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学系统的延时性和后作用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和应用,以更好地完善体育教学,更好地实现“育人”的体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 体育教学系统 延时性 后作用性    1.引言  系统就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教学则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系统就是为实现“育人”的目
摘 要: 学习过程离不开适时适当的评价,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本文以阐述形成性评价机制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原则为始,并以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为例,简要介绍可以采取的形成性评价措施。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英语 形成性评价 实施    一、形成性评价引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依据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
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执行,推动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最为积极和能动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之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主导的思想精髓,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学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将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诉求目标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深入研究当前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关专著成果,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对影响中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自身因素、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和基础理论是影响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 兴趣 培养方法    1.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身体素质的
新课标对小学一年级识字量的要求大大多于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在致力于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们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识字教学中,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内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1.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特点。  我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