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古典文化素材 精心营造考场作文亮点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它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人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人们的灵魂。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入的52篇(其中必修17篇、选修35篇)文言文、74首(其中必修22首、选修52首)古诗(词、曲),就是历史上各个阶段富有代表性的名作,是它们当中的精华。它们不仅负载着传承文化、教授知识、陶冶情操的使命,其中的众多文化因素,在指导中学生作文方面,也是很典型的范例。事实上,教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其中的古典文学内容更是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含蓄隽永的文笔、跌宕生姿的行文、新颖灵巧的构思,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典范。学生如能深入挖掘这些古典素材,细致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无疑会从选材、语言、结构、布局谋篇、作文形式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很大的帮助,对写好作文大有裨益。
  一、引用诗文,彰显丰厚积累
  广博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古典文学的丰厚积淀能很好地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恰当地引用古典诗文,或令其作为标题(小标题),或让其引发主旨,或借其抒发真情,不仅能使文章文采飞扬,而且可利用古诗文的言简意赅,表达出文章的深厚内涵。
  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开朗阔达的胸襟,王勃哪能吟诵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四川考生高考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遭遇人生挫折的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因有了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便吟诵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本段诗文的引用,既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又阐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面对挫折,不应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应直面人生,与命运抗争,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同时,也展现出了考生知识积累的丰厚。
  又如:
  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词,至今细细体味,仍会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同时,也可发现诗人的感情也不尽相同:王维安适,张继失意,李白狂放,苏轼旷达。正因这样,他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
  文章引用众多诗词名句,以作者对月的不同态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明“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的看法。这些优美的句子,既言简义丰,又含蓄隽永,文采斐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而且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意蕴,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化用名言,尽显写作才情
  化用名言,是指将名言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或将名言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如:
  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自己的品性。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去;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这个语段将《渔歌子》(张志和)《红楼梦》和《秋词》(刘禹锡)中的句子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表现出受外物触动时,不同人的不同情感。语言简练,语意含蓄,落笔文采飞扬,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观点,而且表现出了小作者信手拈来、组织语言的举重若轻。一出手就表现出了厚重的知识积累,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写作才情。
  化用名言时,还可以把与名言相关的历史人物、诗词故事或诗文意象进行改编,或者根据诗文意境来布局谋篇,等等。
  例如: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地,徐徐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作者将《赤壁赋》自然融入文中,巧妙地运用它的意境来布局谋篇,不事雕琢而又自然亲切,富有创意。
  有一篇题为《我是真的懂你》的高考作文,小作者以梦游者的身份,穿越时空,分别“拜会”了徘徊在长江边的李白和徜徉在汨罗旁的屈原。借二人的故事进行改编,把古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对比中提升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意蕴,这当是化用的又一种形式了。
  三、借用古人,营造古典情韵
  借助于中学教材中出现过或大家熟知的古代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意识,以富有古典情韵的语言、情节和文化氛围来传递现代思想,古典翻新,古为今用,也是考场作文引人入胜的一个“亮点”。
  2004年甘肃考生的作文《致和珅的一封信》就是这样,作者打破时空界线,以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和珅直接出场。在庄谐结合和时空错位中,剖析了和珅的性格特点,揭露和批判了他的肮脏灵魂。
  思接千载而情联古今,将历史和现实巧妙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为了表达“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观点,山东一考生安排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徵、孟子、项羽、孔子等人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分别以大家熟知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中的语言来发言。真是古为今用,别开生面,古典氛围浓厚,现代气息亦扑面而来,令人破案叫绝。
  在复习备考中,针对高考话题作文“忘记与铭记”,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古典材料,围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等材料进行构思。沿着“他们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又是什么”这样一个思路,或改编故事,或发表评论,学生定能写出引人深思的优秀考场作文。而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学生也可大量选取古典素材:屈子凭一腔忠情而铸就英名,李白因满腹才情而成就不朽,尾生以满怀痴情而流芳千古,纣王因矫情纵物而遗臭万年,周幽王因滥情而亡国,唐玄宗因纵情而误邦。运用这些古典素材,能有力地充实论据,很好地深化主题,帮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
  总起来看,在考场上,如果学生能恰当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古典因素,从语言、材料、构思、背景的角度服务于作文,或将古典材料融于新颖的形式之中,或扎根于古典而着眼于现代,或取于古典而不囿于古典,那么,学生就会从中汲取到无尽的营养,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其他文献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老师深知学生怕文言文,却也无可奈何。然而,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功底非常好。两相比较,仔细推敲,不难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兴趣、迁移和“学以致用”这三个特点,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因趣成习  在调查中,很多文言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阅读文言文,经常细心查阅参考书和字典,敢于尝试简单的文言文创作。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修正和
期刊
一、缘起  200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淮滨高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并逐步构建了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的“三段六块,立体交叉”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规范地应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二、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潇洒走一回》。)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潇洒走一回》。  师:是啊,面对悠悠天地
期刊
阅读方法的整合,包括阅读课内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源的方法、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
期刊
随着北京等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足见各地教育部门对于母语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一丝忧虑——分数的增加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是学生的道德取向。据网上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研究者也发现,“负责任”与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任意
期刊
在语文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其中,要求抓住诗词中某一字词进行分析、理解、拓展与联想而进行鉴赏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的备考模拟试题与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命题形式也越来越引起了高三备考师生的重视。至于在鉴赏中怎样去准确、明了、又快又准地做好这类题目,并从中总结出本身的规律,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近年的备考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五点是
期刊
教育这座大山,曾经让我“景行”且“仰止”,而今它的巍峨秀丽已经消磨殆尽,没有冈峦竞秀、茂林修竹,乏见鸟鸣溪唱、野芳清幽。原本的优游通衢变为逼仄羊肠,满眼灌木喧嚣着荒凉。我沉默着无奈,我坚忍着麻木,一觞教育的老酒,浇醉几多悲天悯人的情怀。  近几年的教育不仅形神匆忙,且疾言厉色,甚而拳棒相加,全无风流儒雅、温柔敦厚的长者之风。当前现代化的教育犹如一部高速运行的机器,教师是生产线旁或手忙脚乱、或汗流浃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学生语文能力获得的又一途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去鉴赏母语文化,去发现语文的精髓,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语文创造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学好选修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
音调雄壮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人所共知的: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也就是在音调上,无论是大学读本,还是中学课文,都不约而同地对“笼盖四野”的“野”的读音加注:念yǎ;而“野茫茫”的“野”,没有注释,自然仍读yě。这种临时改变读音的现象叫叶韵,目的在于协调声韵,让“下”“野”“羊”几个字押韵。不过,人为强行更动,至少说明汉语
期刊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