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美国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德·彭菲尔德认为儿童在9至12岁以前是学话专家,是语言能力(特别是记忆力)迅速发展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儿童进行积累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既然是有利促进学生发展而可成实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认识: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实施如何呢?围绕“应试”的指挥棒下的部分课堂教学仍然是原地踏步。正如一位资深的教授所言,走进课堂教学,仍见大多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而下面的是需性能很好的“录音机”,能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的全盘录下,才是更棒的,而衡量录音效果的是一纸考卷,如果答案符合标准,即是符合了要求。而完成这一切后,学生所剩的就是待录的空磁带了。虽然评价的言语过于犀利,但是较深刻的揭示了当今的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是根本上的原因,而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则对学生学习的形为产生直接地影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将课文肢解成接二连三问题。分段、段意、中心思想、词语理解等等,是一个也不能少的,成了语文教学中“新八股”。学生接到课文后就要忙于回答老师的提问,手中的笔也要忙不迭的记录“重要内容”。考完试后,脑子中除了分数就什么也不剩了。
   二、对语文教学中积累的认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首先要区分记忆与积累,学生背会一篇文章,记住了一个故事,是否就学好了语言了呢?当然不是,那死记硬背得来的内容并不是学生真正的积累。张光鉴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客体的异同化为与主体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成为主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可见学习是人的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单元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效应,记忆毕竟是表层的。江苏的小语界逐渐认准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主线——“读书内化”,即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让学生去做知识的外部搬运工,从依靠教师分析讲解、灌输给与的“他控”型,转变成依靠学生自主读书,把知识内化成自主知识储备的“自控”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的语文素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知识——能力,而我们过多的是盯住两头,而忽略了中间的感悟、积累的重要的环节。以为只要将那些所谓的重点一字不丢的讲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在中间的环节上下功夫,即重视感悟、积累环节。
   三、语文教学 中“积累”的探索
   认识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培养学生积累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积累,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素质应有的标准。以前常用一桶水与一滴水来比喻老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仅仅是一桶还远不够,还应是常流水。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内存”丰富起来,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特级教师靳家彦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不光语文教材内容是烂熟于心,丰富的阅读为自己增加了深厚的知识储备。一次的讲座中,竟能当场背诵出前一天晚报上刊登的一篇优秀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可见功底之一斑。特级教师张鸿鸣,因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素有“问不倒哥哥”的美称。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自己带头看课外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给学生的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
   (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累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培养,使积累成为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让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我们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故事、作文之类,而应根据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推荐指导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相结合。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最易学、最易掌握的方法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列提纲,摘录好的词句段,写读后感。学生积累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积累的内容要反复的诵读。现实教学有一种从教师津津乐道的精讲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师不敢讲过渡的不良倾向,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积累。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欣赏,在获得立体的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课文进行的诵读,可以是有感情的,有动作的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全方位的领略语言材料的美。在读背中的品味感悟语言材料的过程,亦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但决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再次,积累的内容要会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如组织学生对课文谈心得体会,复述重要细节,演课本剧、小小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表现,努力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外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的过程。由积累到运用而出的东西,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但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同时了提高了自己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陶冶了情操。因此,我们要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言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探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文体结构中理性因素的发展,却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干巴巴地授课,置学生的情感于不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童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育和教学效果被打折扣。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以多元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长远的角度构建语文结构体系。将这一理念投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在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上下些功夫。本文要讲的就是在培养基础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外说明文的阅读发展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科学素养 引导 内化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初中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所倡导的细读是指阅读中的有效阅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好学生进行阅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讲了文本细读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多读 多比较 品味言语 悟感情    文本细读关键是细读,“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不论是课内文章的欣赏还是课外文章的欣赏,要想真的有所得,还是要用真功夫、有笨
摘要:正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新的教育理念已日益深入课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传播知识,而主要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教"是为了学生以后成长中的"不教".如何让"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教,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高中数学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
教学语言的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放眼当今政治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
縱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用多种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动手等。一句话,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等。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想充分地驾驭课堂教学,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初稿的基础上,为使之更适应个体和班级的实际,而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加工和补充,或多或少的进行增删,甚至改写部分内容。它是对教学设计的再调整,再整合。简言之,就是批判吸收,合理取舍,集体智慧,个性重组。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
2011年3月15日我面向全市语文教师开设了八下语文专题《叶》的教研课,这是一节展示课,展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无充分体现。我校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如果课堂不能有序地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即使精彩纷呈,也不能实现初中学校高效课堂的效益。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有效处理课上的预设和生成、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三方面作了精心的设计与探究,现将《叶》专题的教
1 夏洛蒂及作品《简爱》的概述  夏洛蒂·勃朗特是19 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父亲是一位牧师,年幼时失去了母亲,后来在女子教会学校学习。她所著的《简爱》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它以独立、自主、自尊、自强、自卫的女权主义思想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简爱》之所以成为传世的名作,这与女主人公的思想密切相关, 文中以女主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引领故事的发展,一方面让读者看到了现实社会中的虚伪、贫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