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单区切削与多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l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LASIK不同的切削方式,矫治高度近视,在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无差异,以选择合适的切削程序以减少组织的切削量,矫正更高的屈光度.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屈光度≥-6.00D),按术前屈光状态将其分为二组:A组(66只眼):-6.00D~-9.00D;B组(60只眼):-9.25D~-12.00D.采取两种切削方式单区切削和多区切削,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随诊并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分析术前、术后的屈光度的改变,裸眼视力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数据在术后6个月的屈光度,术后1、3、6月平均屈光度变化,术后六个月裸眼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LASIK手术S-Lasik切削在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M-Lasik.而对于部分高度近视且合并角膜组织过薄,不适于单区切削者,在节省角膜组织,防止术后圆锥角膜发生方面M-Lasik优于S-Lasik。

其他文献
患儿男,10岁.因双眼自幼视力较差就诊,在此次之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被诊为"先天性视网膜变性"、"Stargarclt病"等,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体检全身末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15,均不能矫正.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晶状体透明,双眼玻璃体颞下均可见纱膜状改变,周边未发现裂孔,双眼黄斑区发暗,黄斑向上移位,中心凹反光消失,右眼黄斑中心可见一竖椭圆形暗红色区域(图1、2),区域内可
期刊
目的 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眼部症状分析,减少其在眼科的误诊及漏诊率.方法 对伴有眼部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7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球运动、复视试验、裂隙灯、眼底、眼压等.结果 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眼部表现:视力下降58例(82.86%)、同向偏盲或象限盲23例(32.86%)、一过性黑朦13例(18.57%)、复视16例(22.86%)、眼球运动障
目的 了解睑缘炎患者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及眼部蠕形螨感染存在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眼科门诊睑缘炎患者及其他伴眼痒症状外眼眼疾患者,拔取受检者眼部睫毛,进行蠕形螨检查.结果共收集满足条件患者71例,其中40例为睑缘炎患者,31例为非睑缘炎患者.40例睑缘炎患者中36例(90%)蠕形螨感染阳性,31例非睑缘炎患者中,10例(32.3%)蠕形螨感染阳性.两组间蠕形螨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36例蠕
患者男,44岁。因右眼红、胀痛、视力下降一天于2012年8月30日入院。既往史:2012年6月曾有类似发作,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给予20%甘露醇静滴等对症治疗,症状好转,
期刊
目的 评价UBM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 IOL)植入术前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6位11眼曾于儿童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进行Ⅱ期IOL植入术前的临床检查和评价.除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散瞳观察外,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 UBM)检测晶状体周边部残留囊膜范围和虹膜与晶状体囊袋粘连部位
目的 研究维甲酸缓释系统(retinoic acid drugdeliverysystem,RADDS)抑制兔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形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①随机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5只,兔龄为12~14周,体重2~2.5kg,双眼均施以小梁切除术.所有兔左眼均放置RADDS,为RA+PLGA组.右眼随机选择15只眼仅放置缓释药膜,为PLGA组.10只眼作为空白对照,仅作单纯的小梁切除术,为NV组.②
期刊
期刊
患者男 23岁因右眼泪溢3月于2007年5月29日就诊.3月前因患过敏性鼻炎行鼻腔半导体激光治疗,治疗后鼻部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右眼泪溢,无脓性分泌物,无眼痛、眼红.查体:双眼视力均为1.0,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晶体透明,双眼底未见异常,双眼泪小点位置及大小正常,挤压泪囊部无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冲洗泪道时右眼由下泪小点进针,冲洗液由上泪小点溢出,无液体流入鼻腔.左眼泪道冲洗通畅.遂行有眼泪
期刊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的时候,<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与各位新老朋友一起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08年.值此欢庆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会及编辑部全体成员,衷心感谢过去一年里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们的读者、作者和各界同仁,感谢辛苦工作的全国各地编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