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二本院校就业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出。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目标模糊与被动就业、依赖于网络,对就业岗位缺乏全面客观评价等问题。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更容易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本文从辅导员的视角,通过精心组织就业班会、走访寝室、发挥党员作用、搭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等途径,提高二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辅导员 二本院校 就业工作 实效性
  一、二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
  根据麦可思等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教育白皮书》显示:2012届毕业生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以月薪4453元高居榜首,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以月薪4024元排列第十[1]。也因为如此,理工科专业大四毕业生对薪资水平有较高的期望,以我院2012届毕业生为例,从203名毕业生中抽取了124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70%的学生期望的薪资是3000-4000元,25%的学生期待的薪资待遇是4000-5000元,还有5%的学生期待的薪资待遇在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有83%的学生选择的工作地点是合肥、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或省级首府城市,仅有17%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城市或者是在三、四线小城市工作。多数学生表示,选择大型城市机会更多,待遇更高,自我发展更完善。而来我校招聘的企业往往是来自二线、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在待遇方面与知名企业有一定差距。因此,有的校园招聘就出现学生看热闹多,签约少,或者招聘现场门可罗雀的现象。任凭辅导员或者班长一再地宣传组织,也只能调动部分毕业生的积极性,校园招聘的效果大大削弱。
  2.目标模糊与被动就业。
  与三本院校、高职类院校相比,二本院校毕业生对就业有更高的期望,但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之时,往往随大流,对工作的判断听信于周围人的意见,有的同学对行业的现状了解较少,在就业时仅限于对热门岗位的了解,缺乏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
  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有两次就业高峰期,一次集中于10月至12月份,另一次集中于3月至5月份。相对于一本高校毕业生明晰的目标和三本高职院校灵活就业的情况相比,二本院校在就业的第一个高峰期较为被动,有的学生对于校园招聘的企业不是看不上就是感觉还可以再等等,期待后面有更好的。以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例,截止到第一个就业高峰期就业的比例仅占20%。就业的第二个高峰期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始增强,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有部分学生迫于就业的形势而仓促就业,为后面的违约埋下了隐患。
  3.依赖网络,缺乏对就业岗位的全面评估。
  二本院校毕业生对网络的依赖主要体现为:一是依赖网上应聘,在网上上传简历等材料。根据对毕业生的走访,80%以上的学生都在就业招聘网站上广投简历,但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直接联系较少,多数简历石沉大海,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二是在得到一份企业的回应时,首先在网上搜索对企业的评价,由此断定企业的性质与实力。当然,毕业生这种趋利避害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对就业岗位情况缺乏实际调查,只凭网上的一些了解,无法准确全面地评估,也导致部分毕业生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辅导员提升二本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很多来自农村,背负着父母殷切的期望和改变祖辈命运的寄托,他们非常渴望一份满意的、体面的工作。然而随着“211”工程项目的实施,给高校划分了身份,“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设置了限招‘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而且这种院校歧视有蔓延的趋势”[2]。因此与一本高校学生相比,不自信是二本院校学生最普遍的就业心理,同时,他们不甘于像高职、大专毕业生那样降低要求,因此造成二本院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种矛盾和压力使他们一步步错过合适的岗位。其次,还有的学生心理脆弱 ,一次面试被拒绝便索性所有的招聘会都不去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建立了信赖关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此时,辅导员应将正确的就业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消除学生急躁不安、紧张、焦虑、不自信的心理,给他们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引导教育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
  三、辅导员提升二本院校就业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1.把握好就业形势,精心开好就业工作班会。
  辅导员在开就业班会前,应当做大量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引入一些典型案例。用理论分析和情感的调动让毕业生意识到就业过程的时效性,让他们及时、主动地做好各种准备,积极应对就业过程。对于那些处在观望和等待的毕业生及时给予思想上的引导和分析,指出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对于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辅导员更要以耐心和包容,倾听他们的苦恼和焦虑,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长,推荐合适的单位,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深入寝室,及时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焦虑和困惑。
  辅导员每周进一次寝室,既能了解寝室学生在校的情况,又能掌握学生当前的就业思想动态。对于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情况,要让毕业生分析好自己的优势,因人而异,不随大流;对于想要转行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要做好行业的了解和风险评估;对于想从事本专业而专业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建议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培训机构等弥补自身弱势。总之,辅导员要善于安抚学生的就业的焦虑,引导学生解决就业的困惑,以身边学生就业成功的案例或自身求职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
  3.发挥党员的榜样和服务作用,搭建好毕业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
  一是引导教育党员在就业中增强主动意识,发挥积极、模范的作用。对党员就业成功的收获和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作用,对学校就业网、各大高校就业网及其他相关网站的招聘信息加以搜集、整理、分类、筛选后汇总,每天在班级以QQ群、学生飞信、短信等方式发布并及时更新。帮助学生自主寻找就业信息和主动联系就业单位。   4.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平时学习成绩较差或主动性不强的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往往更消沉、更自卑。有的就业遭受一两次拒绝后便萎靡不振,有的在等家里或者朋友的帮忙,把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别人。他们要么整天在寝室里睡觉,要么就是以打游戏逃避就业。针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必须耐心教育引导他们,找出逃避就业的原因,分析就业中“等、靠、要”的危害性。另外要让他们意识到,就业岗位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在不断尝试、失败中积累经验,把就业的目标定位在合理位置上,否则反而会遭到挫折,使自己对就业失去信心。
  5.精心组织专场招聘,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当前,企业来高校招聘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负责,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任务工作繁重,不能尽心组织好每一场招聘,并且参加招聘会的人员混杂,也不通过辅导员及时掌握的学生应聘情况。因此,辅导员可以有重点地精心组织好专场招聘。首先要与来校企业沟通联系,对公司的现状、人才需求情况在班级中广泛宣传,对毕业生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其次要动员毕业生准备好参加招聘会的面试工作,使专场招聘会顺利召开;在招聘工作结束之后还要与企业沟通,总结经验,尽量在下一次的招聘中避免重复的错误。笔者曾经在学院里组织了近十次招聘会,从学生反馈来看,有针对性的学院专场招聘,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加直接,与企业洽谈的氛围更加轻松,签约的几率更大。
  6.应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往往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在大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还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二本院校毕业生。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原因。因此,要深化教育改革,“以市场检验为主要标准来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3],校企合作模式“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的‘零距离’”[4]。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但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未能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质进展,可以实施社会实践合作模式,教学实习、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办班的模式。笔者所在单位的校企合作,上面的三种模式都有涉及。辅导员带领大一、大二的学生利用暑假去企业培训实习,同时与领导深入企业考察,学习企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学生大三时,企业到高校合作办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大四时,将毕业设计内容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既解决了就业实习问题,又解除了毕业的后顾之忧。利用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就业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笔者曾数次参加企业的考察和参观,感受到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企业在用人方面的严格要求。企业在学校构建培训平台,节省了人才的培训成本。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在经过企业的培训后,技术能力增强,比没有培训的学生更具优势,因此校企合作模式能更好地推动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2-31/5684364.shtml.2013-12-31.
  [2]朱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基于“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差异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1):107.
  [3]范向前.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5):34.
  [4]王虹.刍议“划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08(4):128.
  基金项目:校“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研究项目。
其他文献
多年来,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东一直倡导“要为儿童的生长而教”。这就意味着教学要不断地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要不时地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要不停歇地实现儿童的生命意义。语文教学应关注言语创造需要的个人心理机制。  语言和文学是有整体性的。文章在形成前就应有要表达的意思,它统领着文章语言、结构的整体安排,即所谓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罗兰·巴尔特说:“理想的文本乃是一
一直以来,写作就是令学生头疼的事儿。学生常常谈“写”色变,磨蹭半天却下笔无言。作文到底难在哪里?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其次难在无“法”可依。因此,如何开掘习作素材,习得习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就成为习作教学的着力点。  童声作文为学生搭起了“素材支架”和“表达支架”,让学生自己顺着支架一步步去攀爬,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积累素材,习得言语表达规律,提升言语构建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一方素材的蓝天  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品读说明文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以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3)继续使用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说明文
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周奇名师工作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修活动。这些研修活動,不只是停留在观摩和聆听。为了提高参与度,提升实效性,在名师专家的指导展示之余,工作室总会安排学员结合研修主题分享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其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话题,每个一线教师都有过思考,更有过实践,甚至是多年的实践。周奇老师鼓励工作室的学员们,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许多自己以为寻常不过的小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现象。翻译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一种阻碍。一个人进行英汉翻译,不仅要熟知这两种语言,还要深刻理解社会和文化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名作。自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阅读兴趣经久不衰,它也吸引了一代代译者。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2种中译本出世。其中,王
1992年11月,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下辖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工业园、深圳工业园。高新区位于襄阳市东北部,常驻人口20万人,行政面积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是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为了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使高新区成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一句话——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顾老对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富有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
摘 要: 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不容乐观的现状,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内容采集亲生化、讲述主体多元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原理迁移生活化,让故事吸引人心、焕发力量、激活思维、产生智慧,有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 德育课程 故事 非智力因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
牛老家有两犋牛。一犋在村东头,一犋在村西头。   村里还有俩牛把式。村西头的牛把式叫牛成群,村东头的牛把式叫牛群成。   两人都七十出点头,两人爱牛如命,都为牛倔出名了。两犋牛也都胖瘦高低差不多。都是一头牤牛一头母牛,都是标准的南阳黄牛,鼻颈宽,口大方正,肩部宽厚,胸骨突出一个大疙瘩,牛头部雄壮方正,四肢端正有力,筋腱明显,如健美动员的肌肉。   牛成群抹着眼泪从牛群成家小四合院里走出来。牛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关注并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了关注怎么教以外,更应该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出发,谈谈如何结合学生水平设计教学内容与安排,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有效性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师生共同协作,让学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