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书与听书
曾几何时“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久而久之,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想”,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读书”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读书”自学。
首先是学会“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查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随着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并设问,回答;重组,表述知识点;思考,理解“事物”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可提供学生阅读教课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等辅助教材,探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等边对等角”,及“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等角对等边”等知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从“读书”中探寻、发现“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将受益终生。
二、质疑与接受
接受式学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三、探究与实践
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明白才能下结论。”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四、导学与反思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误导”一下,再让学生检错、挑毛病、找漏洞,从而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比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或者干脆“宣称”介绍自己的一种“妙”解,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当学生发现错误时,教师又进行“引导”性的辩解,直至学生的批驳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得比较清楚。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题外的收获。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仅仅有正确的解答为满足。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总是正确的化身。教师还要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可以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学生。如在作业讲评中,教师不要总是“拨乱反正”,把自己认为正确、理想的解法“奉送”给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漏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教师也可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激发其他学生来解决,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之处),让大家来鉴赏、评论、反思。
曾几何时“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久而久之,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想”,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读书”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读书”自学。
首先是学会“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查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随着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并设问,回答;重组,表述知识点;思考,理解“事物”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可提供学生阅读教课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等辅助教材,探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等边对等角”,及“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等角对等边”等知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从“读书”中探寻、发现“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这将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将受益终生。
二、质疑与接受
接受式学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问题。
三、探究与实践
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细心、严谨、耐心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实验。”“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有趣,也更牢固。凡事都应认真对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明白才能下结论。”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四、导学与反思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误导”一下,再让学生检错、挑毛病、找漏洞,从而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比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或者干脆“宣称”介绍自己的一种“妙”解,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当学生发现错误时,教师又进行“引导”性的辩解,直至学生的批驳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得比较清楚。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题外的收获。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仅仅有正确的解答为满足。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要总是正确的化身。教师还要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可以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学生。如在作业讲评中,教师不要总是“拨乱反正”,把自己认为正确、理想的解法“奉送”给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漏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教师也可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激发其他学生来解决,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之处),让大家来鉴赏、评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