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对其血糖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来源 :糖尿病新世界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对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对其血糖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该院接收的70例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抽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5)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n=35)开展精细化护理。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与参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可有效促进其各项血糖水平的控制,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不同性质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节患者共118例,采取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开展诊断,比较肺结节活检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该方法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肺结节患者运用CT影像学技术实施引导经皮穿刺肺结节活检,恶性结节诊断81例,准确率为95.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均顺应新时代潮流,进行科技化现代化改革。教育科技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幼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幼儿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互联网+”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中,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事业、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
作为国产民用飞机主制造商,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民机制造供应链,实现仓配一体与业财一体的管理要求。该设计以民机试飞库房作为库房管理系统实施的试点对象,调研试飞库房管理需求,拟通过存货管理业务电子化,实现存货出入库、借还流程的格式化、规范化;同时,提高库房管理效率,并通过实现物料状态与型号生产构型状态协同一体的质量精细化管控,提升试飞安全。梳理系统实施功能并规划业务蓝图,规划未来仓配一体管理所需具备的
<正>患者男性,25岁,自诉2020年12月7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持续时间0.5d~2d不等,无明显伴随症状。2020年12月13日外院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回报:左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穿刺活检提示高度恶性肿瘤。完善PET-CT结果示:左颈下深、左锁骨上、双侧膈脚后、腹膜后、左侧髂总及髂外血管旁多发肿大淋巴结,
期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上强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得到长远发展。有鉴于此,文中以重庆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推动重庆地区乡村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这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同时,CO2又是一种容易获得的、低成本的、可再生的C1资源。减少人为CO2的排放的办法可以从点源直接消除CO2。全世界约60%的CO2排放总量可归因于发电。将烟道气中的CO2直接与环氧化合物反应转化为五元环状碳酸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固定CO2的策略,不仅对减轻环境负担,而且对以低成本、
为构建表达猪圆环病毒3型(PCV3)免疫保护性抗原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并在小鼠体内评估其免疫原性,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将PCV3 Cap基因及其与M细胞靶向肽Co1基因的融合基因分别克隆至乳酸乳球菌NZ3900配套的p NZ8149载体中,电转化受体菌后,构建两株重组乳酸乳球菌pNZ8149-Cap/NZ3900和pNZ8149-Cap-Co1/NZ3900,经Nisin诱导后利用wester
从改革政策和试点实践来看,宅基地流转沿着农户自决和集体主导的双重路径展开。农户流转农房引致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社会主体因农房转让或者抵押而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同时取得宅基地法定租赁权;如果农房流转作为经营性用途的,理应由农民集体为农房受让人设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在集体主导宅基地流转场合,农户实现户有所居,社会主体通过集体出让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流转的制度
1831年,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马治平(Charles Majoribanks)撰写了一篇介绍英国人性格特征的文章,传教士马礼逊将其翻译成中文小册子——《大英国人事略说》,小册子在大清民众、官员与道光皇帝之间广为传播。现对小册子的传播话语展开文本分析,从传播的话语视角,对小册子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小册子的话语在中英文版本中的差异呈现。这些差异的形成可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