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作为课程具体体现的教科书应该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新课程理念对教科书的功能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功能如何定位,对地理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写和如何用好它的教材以及解决教师的困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定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功能的主要依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两个基本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正是在實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基本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族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2.地理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目前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具体体现的地理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从整体出发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获得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对地理概念、原理和各种规律等理性知识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叙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文字及其所表述的内容很抽象,使学生觉得学地理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地理课不感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立足学校、立足周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周边的一些“对生活有用”“对学生分组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的注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从内心深处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
3.现代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人文思想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重知识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当代社会“关注人学及人化”的教育思想的严峻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核心,为学生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地理大课堂,以及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应成为地理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基本功能
1.教育功能。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具备教育功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和当地地理事物,其内容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家乡风貌、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感受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尽管目前我们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在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但是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的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上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但这正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它是以本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学校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开设的课程。它真正可以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擎的一面大旗。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这方面更能够发挥优势,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地理、联系学生发展的地理、联系家乡有用的地理、联系社会时代的地理、联系现实鲜活的地理和具有探究性、启智性和挑战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在课程和小组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同时也为研究型的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要应学生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实施者,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夏志芳,陈海霞.自习式特征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研究[M].北京:地质出
版社,2007.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01).
一、确定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功能的主要依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两个基本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正是在實施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基本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族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2.地理学科的性质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目前作为国家地理课程具体体现的地理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从整体出发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获得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对地理概念、原理和各种规律等理性知识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叙述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文字及其所表述的内容很抽象,使学生觉得学地理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地理课不感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立足学校、立足周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周边的一些“对生活有用”“对学生分组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国家统一地理教科书的注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从内心深处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
3.现代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人文思想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重知识传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当代社会“关注人学及人化”的教育思想的严峻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核心,为学生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地理大课堂,以及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应成为地理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基本功能
1.教育功能。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具备教育功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和当地地理事物,其内容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家乡风貌、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感受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尽管目前我们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在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但是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的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上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但这正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它是以本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在学校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开设的课程。它真正可以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擎的一面大旗。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这方面更能够发挥优势,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的地理、联系学生发展的地理、联系家乡有用的地理、联系社会时代的地理、联系现实鲜活的地理和具有探究性、启智性和挑战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在课程和小组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同时也为研究型的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要应学生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组织实施者,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夏志芳,陈海霞.自习式特征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研究[M].北京:地质出
版社,2007.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