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制主线下的“通用航空法”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 :创新与创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用航空法”定位为法学专业特色课程,应该体现法学思维和学术性。政府规制理论的兴起为分析通用航空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和企业的权利义务边界提供了工具。以“政府规制”为主线,利用行政法学新兴的政府规制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可以整理出通用航空法的课程体系。在此理念下设计“通用航空法”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有助于实现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能力,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战略意义空前彰显,这要求重塑高校社会服务观,认识到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机制,是高校知识生产活动的价值依托。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由于深受思想理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高校发展基础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社会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普遍较弱,服务品质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改进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需求出发,在借鉴美国高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高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改革思路。创业型高校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为导向,在范式层面上为我国高校优化社会服务体系和服务
以群体动力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双创教育,通过分析群体中各成员结构及其行为演变过程,指出增强利益的耦合度是提升双创教育的动力源泉。从实践角度出发,指出优化双创教育的四点建议:通过行为训练技术,夯实双创素养;在模拟项目的仿真情境中,锤炼双创技能;优化组织管理,避免群体耗散效应的产生;引入成果导向的项目评估方案,锚定双创教育的市场价值取向。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对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导学关系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新时期导学关系发展现状、异化表象和形成原因,探索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进路,以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导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导学共赢”的立德树人新格局提供参考。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实现立德树人、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包含了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教育等内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应主动拥抱区块链,科学把握区块链去中心、不可篡改、开放透明、高度自治等特性,提升其在智慧思政、精准施策、三全育人维度的时代价值。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标准统一、注重人才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区块链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充分赋能,让资助育人更精准、更便捷、更智慧,让资助成效可分析、可检验、可评判,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高。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能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高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积极作为,尝试从“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三层级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讲师、实践导师、实战良师”三师级教师队伍建设,“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三融合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三个方面着手,探索构建"三层、三师、三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对成功智力水平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对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具有正向作用;在人口学变量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性别、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成功智力水平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学校类型、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构建科学的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剖析高校创客空间各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创客知识需求、知识服务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指导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抽象为网络,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框架。以期为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作用发挥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博士生分流退出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实际实施面临诸多障碍。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审视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实践,发现其面临规范层面的相关制度供给不足、关系层面的利益冲突以及文化-认知层面难以形成共识等制度化困境。因此,消解制度化困境需要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合法合理;创建高校、院系和导师等联动机制,协调利益冲突;培育博士生教育质量文化,达成行动者的契约与共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大学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依据多主体的不同供求情况,从个人—环境整体匹配程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发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个人—环境匹配关系可以归纳为学生—教师、学生—学校、学生—企业三个维度,并可进一步细化为需求与供给匹配和要求与能力匹配:可以从提高供求匹配程度、使能力与要求相适应、防止个人—环境不匹配情况的产生三方面出发,进行水平课程体系和梯度课程体系的设计,并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方法,以解决我国当前创新
7月7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档案馆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学、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省发改委、省工信厅有关专家,对《“十四五”江苏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进行研究论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周进主持论证会,省档案馆副馆长赵深、省委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查全洁、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林越陵出席论证会,省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省档案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