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灵动与火的热烈——《简·爱》与《边城》里意象比较研究

来源 :散文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as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出生于1816年的英国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与生于1902年的中国作家沈从文先生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且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创作目的差距甚大,但是不可否认两部作品中的意象运用与转变对于成功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由于20世纪之后逐渐涌现出各种声音的艺术,艺术突破了任何形式的定义与限制,无所不用,艺术走出了象牙塔,而艺术的”多元”使其难免会出现繁杂混乱的局面,由此审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各种质疑.
电影《百鸟朝凤》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叙事特征.唢呐作为叙事中的核心符号,所指已远远超出非遗文化的消亡现象,而指向一种权力运作机制的解体;同时,肺癌这种疾病与唢呐一样,成为连接焦、游两代传人故事的话语符号,它不仅隐喻了唢呐权力体系导致的病态后果,也揭示出导演在叙事中作出的消极选择.
乡土小说构造的地理空间是作家心目中理想乌托邦的投射.以湘西、高密和马孔多为例,这些地理原型为作家故乡的小说作品,在书写作家乡土情怀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作家理想中的无有之乡.透过乌托邦的书写,我们可以追溯到作家的写作心理,从而为探讨小说的意蕴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其作品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其中尤以《奥州小道》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考察《奥州小道》中松尾芭蕉作为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圣”与”俗”的双重性格,解析其双重性格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矛盾与融合,进而探究其成因及其魅力所在,借此更加立体地解读松尾芭蕉的个人性格与创作风格.
”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苏童《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的女性形象深刻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一个麻油店少女从天真烂漫到心里扭曲,一个女大学生从对未来满怀憧憬到丧失希望,而她们精神世界的毁灭皆源于没有爱情和失去寄托的封建婚姻.本文从女性精神世界的角度出发,探究封建婚姻对女性荼毒的根源与悲剧意义.
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台北人》描写了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勾勒出生活在台湾的大陆客生活图景.其后赴美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进一步对不同时期的美华移民进行书写.从《台北人》到《纽约客》,两部作品呈现了白先勇对于流寓身份的态度与多元化演变过程.他书写了在不同文化视角下,从自我身份认同构建的艰难,到重构世界公民身份的可能性,并以此缓解去国离乡精神无根与疏离的困境,展现了白先勇对于其小说中流寓世界的异乡者的文化与身份重构的思考与探索.
明代作为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环,横亘中国277年的历史,但在断代经学研究史中,对如此漫长的明代统治时期的经学发展却缺乏相应的重视.提起明代经学,此前的学者皆以”空疏”作为批判,并且没有给明代经学以学术上的客观地位,即使有所研究也侧重于明中后期的阳明心学,而对于上承宋代理学的明初经学更是关注寥寥.对明初经学研究的甚少也是对其批评苛刻的原因之一.《明初经学思想研究》即意在填补学术上的空缺,为客观正确地评价明代经学寻求合理的踪迹.
据明代世俗小说中关于女性的描述,丁乃非曾言女性之乐只不过是为了费尽心机地取乐男性.可以知道,明代女性身份以及趣味活动高度依附于男性.然而,随着对明代视觉文明的深入研究,如高彦颐对于刺绣世家顾家的研究,我们意识到晚明时期至少存在一定的可能性,那就是女性可以在多种文化活动中通过创作来确定自己的地位.本文以明代青楼画家马守真为例,探讨了明代女性主体视觉文化对权威的依附与挑战.
媒介融合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利用数据助力广播媒介融合与改革是大势所趋.数据可以在媒介运营,自有平台建设,工作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传统广播在数据层面改革中,也面临着数据技术缺乏,人才缺乏,观念滞后等问题.本文就广播数据的应用与建设进行思考与分析.
张晓风的散文中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情怀,利用诗句描写刻画事物,泼洒了一幅幅水墨山水之文;安意如的文章也是处处古风古韵,犹如一缕檀香萦绕在鼻翼间.同是女性作家,两者的创作有许多的相同点.本文以古典意境的营造、诗句语言的使用、创作的创新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位作家散文的相同之处.